《三傻大闹宝莱坞》,“傻瓜们”教我的事
在这部电影,“病毒”就是权威或者权利的代表,尽管他屡次与兰乔过招都输的颜面尽无但他的优势在于能捏住学生的弱点。电影里有三段自杀的故事:选文科未遂的“病毒”的儿子、做毕业设计未果的类天才学生、触忌后酒醉未醒的拉杜都能归咎于“病毒”的威胁和逼迫。如果兰乔只是不愿意服从现有的教育制度只是用盲目的反抗来诠释,没有清晰的观点也没有能力证明自己,他无法泰然站在讲台上给病毒上一堂如何教学生的课,无法说服法兰和拉杜要坚持理想实现自己,也无法让“病毒”将那只象征认可兰乔才学的太空笔传给他,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可能在电影开始12分钟后就关了播放器然后在豆瓣上给个两星。你可以打败权威,凭借小聪明羞辱他戏弄他,但你有没有因此实现些什么。当你要拆毁让你不满意的东西,你准备好了建造一个更好的吗? 在大多数时候,能力是第一说服力。
趁早了解自己和殊途同归。
我的生命历程里没有兰乔这样的人带来风云变幻,我是慢慢发现“不愿意”“不喜欢”“愿意”“喜欢”以及“难以忍受”和“热爱”的事的,对自己的思想、心理状况基本了解和肯定的时候,我已经二十多岁了。可能对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小孩来说,自我认识是一条很隐蔽的路,我认识的很多孩子都有面对世界和面对自己时两种非常不同的状态而我也对此习以为常。我小时候面对的规则是,只有当你对外的那一面足够强大或者优秀时,你才有力量保护自己衍生的内容。有一个代表性的句式是:不做完什么什么就不准什么什么。你会因为做完了30道关于几辆车子在同一条路上开来开去的应用题而获准看两集足球小子。不过也因此,当你无法像法兰那样选择爱好作为职业的时候不代表你会失去这个爱好。法兰如果在毕业之际还是没有勇气向爸爸说明自己的心愿,他也有可能成为工程师里面摄影技术最好的,摄影师里面工程技术最好的。所以,即使你爸不让你读文学,也千万不要去跳火车啊,活着就有可能性并且能思考如何扩大这种可能性。
不是世界改变了你,而是你愿意发生改变。
兰乔是个天才,我觉得。他拒绝和自己不认可的原则妥协,并且:他改变了法兰和拉杜如何平衡自我和家庭的意愿,改变了Qia对爱情的自主意识,改变了“病毒”的教学和管理观念,改变了毫米对待人生的态度。可能也不该这么说,因为最后做决定还是他们自己。我想兰乔是帮他们认清了什么对自己来说比较重要。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兰乔自己,他实现了他自己。电影进行到2/3的时候我在想兰乔的结局会是怎么样,法兰和拉杜辗转了两个地方而兰乔没有直接在镜头中出现的时候我都焦急的以为他死了,天妒英才什么的。大快人心的结尾应验了兰乔说的那句话:“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成功这事儿很难说,看你怎么定义成功了。我也还没成功呢,哈哈。只是我知道这通往成功的路肯定不止一条,最重要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比如我肯定成不了那种点十个数能做出一个电导体还是导电体什么玩意儿的工程师预备生。当你不知道自己是否要改变,就问问自己追寻的东西是否还一如既往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