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养生指南:雨水节气,祛湿养脾胃15天黄金时段
24节气中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也称"初之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时节,气温逐渐回暖,但天气仍乍暖还寒,且冬雪渐成春雨,空气湿度增加,湿邪渐重。
中医认为,雨水前后阳气渐生,气候由寒转暖导致身体外感寒凉而内有虚火。加之湿邪容易影响脾胃正常运化,导致食欲不振、便便也不太通畅等问题。
与探长一起共赴这场“春日养生局”,遵循24节气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身体,坚持15天的养生计划,逐步改善脾胃功能,为全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雨水节气,春风送暖,此时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早晚温差较大气温变化大,天气变化多端,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古人说“春冻骨头、秋冻肉”,这时候地气的寒气入体,从腿部入体伤元气,因此古人十分重视春捂防止“倒春寒”。
一、春捂的正确姿势
第一:捂腹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喜温恶寒。春季气温较低时,寒邪容易侵袭脾胃,导致出现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捂腹可防胃脘受寒,保护脾胃,促进消化。
捂法:可以穿一件柔软保暖的内衣或薄棉背心,避免腹部直接暴露在寒风中。晚上睡觉时,也可以适当使用薄被保暖腹部。

第二:捂腿脚
都说“寒从脚下生”,脚部受寒不仅会引起脚部不适,还会使全身气血运行不畅,引发感冒、腰腿酸痛等问题。《千金要方》中记载春时衣着要"下厚上薄"。捂腿脚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气。
捂法:穿厚袜子和保暖的鞋子,避免脚部直接接触冰冷的地面。晚上可以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气。
此外,古人说韭菜:“春三月食之,苛疾不昌,筋骨益强。”春韭有健脾暖中的效果,补益不上火,还能增下半身阳气,抵御春寒。

第三:捂后背
中医认为“背为阳”,背部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也是脏腑的“外衣”。背部受寒容易导致阳气受损,引发感冒、咳嗽、腰背酸痛等问题。捂后背能减少感冒几率。
捂法:外出时穿一件保暖的外套或厚背心,对于老年人和体弱者,可以适当使用护背的保暖用品。

疏肝解郁正当时
总感觉面黄脸垮、头油脸大,还烦躁焦虑可能与肝脏功能存在密切关系,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情绪就会抑郁,肝气升发过度情绪又会暴躁易怒。关于疏肝,雨水就是黄金期。此时地表阳气升起,在外则草木萌动,在内则肝气渐旺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可以通过以下2种方法疏肝解郁。
第一:敲肝经
方法:肝经位于大腿正内侧内裤线位置,睡前将双腿弯曲打开,先从左腿开始,双手叠按或使用刮痧板,沿大腿内侧根部,稍用力地从上往下推到膝盖,反复四五十次,之后换右腿。
好处:可疏通肝经,促进肝胆排毒,增强身体免疫力。

第二:揉太冲穴
方法:放松身体,用手指沿拇趾、次趾的连接部位向上移压,直到感觉到动脉搏动,即为太冲穴。
好处: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顺行推清肝明目,逆向推消气泄肝火。

第二:拍极泉穴
方法:极泉穴位于腋下位置,邪气留于两腋,抬起手臂,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拍打腋下,左右各拍打30-50次。
好处:腋下是肝经经过的地方,多按揉或拍打极泉,可以疏肝解郁,排出身体浊气。

二、运动养生
雨水节气,降雨逐渐增多,湿气也随之而来,容易在体内积聚且难以排出。此时,适当增加运动有助于加快湿气的排出。建议选择舒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或八段锦等,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汗水浸湿衣服,以免湿寒之气趁机侵袭身体,影响健康。

三、饮食养生
人体阳气初升,但尚未强盛,需要通过饮食手段来调理身体。应遵循“省酸增甘”原则。
3少吃:
✔少吃酸:《千金方》记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减少酸味食物的摄入,多吃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酸味食物入肝,易导致肝气过旺,如山楂、乌梅;增加甘甜味的食物,如红枣、山药、南瓜。
✔少吃肉: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雨水跟着春节后,过年期间大鱼大肉,年后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辛辣、生冷食物刺激脾胃,如淮山小米粥,既能简单的滋补又能养胃。
✔少吃腻:高油脂类食物吃多了容易消化不良,引起腹胀、积食,如火锅、炸鸡、炸糕、油条、干锅菜肴等。
推荐食材:
薏米、红豆:"雨水宜祛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如红豆薏米水、红豆薏仁粥。
山药:具有健脾益胃、养阴润燥的作用,适合脾胃虚弱者食用。
藕、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芋头、荸荠、甘蔗、红枣、燕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食饮有度,不能过量。

小小葫芦侠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8250413642
校验提示文案
月半几
校验提示文案
滑稽戏666
校验提示文案
Cc胖虎
校验提示文案
奶茶223
校验提示文案
yhx-0816
校验提示文案
奶茶223
校验提示文案
Cc胖虎
校验提示文案
yhx-0816
校验提示文案
滑稽戏666
校验提示文案
月半几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8250413642
校验提示文案
小小葫芦侠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