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段视频,不同的人看到不同世界
本文经牛爸津妈授权发布,原标题:《同一段视频,不同的人看到不同世界》,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有朋友给我发了一段视频,问我怎么看?
这是一段摄于2015年圣诞节前夕的视频。里面提到的“Boys & Girls Clubs of Metro Atlanta”,是一个有着80多年历史,帮助了超10万名弱势家庭孩子的公益组织。
出现在视频里的,都是一群穷孩子。
很多在我们的孩子看来理所当然的东西,对于那些孩子来讲,可能只有在生日或圣诞节时才敢想。
在视频的开头,所有孩子都被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今年圣诞节,你最想要什么礼物?”
当测试者问到第二个问题:“你认为你父母想收到什么礼物?”的时候,我大概能猜到下面的故事情节了。
果然,小朋友们先收到了自己想要的礼物,接着又收到了自己关心的人想要的礼物。
还没等开心五秒钟,接下来的世纪难题来了!
小朋友们会怎么做选择呢?
其实,像这样”玩套路“的心理测试我也见过一些。
拍摄者也许测试了20个孩子,只有5个孩子做出了拍摄者想要的选择,而只有这5个孩子出现在了视频里。
所以,当我看到视频里的孩子们做出把礼物送给父母的选择时,并没有完全戳中到我。
但是!!!
当接下来看到孩子们给出自己的理由时,感动顿时流遍全身。
我看到这个小男孩像个经历了沧桑的大人一样,欲言又止掩面而泣,真是戳心了!
这个男孩的妈妈,应该早在后台泣不成声了吧!
02同一段视频,不同人看到不同世界
其实,这个心理测试本身不具有实际的讨论意义。
因为它本来就是一段广告,既然是广告肯定就有舆论导向性,反映的事实也不一定是客观的。但这并不妨碍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大多数瓜友的第一反应都跟我一样,被小朋友的爱暖哭了。
“这些孩子已经懂得无私了!哇哦!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具有如此的超能力。世界需要更多这样的孩子/家长。”
“这个视频让我流泪,同时也对自己感到有些羞愧。我是那些生活不错的臭小子之一,如果我不能把我的礼物带回家的话,可能会大发脾气。我长大了,已经改变了,现在有一个自己的小男孩。这些孩子是伟大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做得很好。”
还有国内某家长群里讨论:
“深深地觉得感恩的心,比学科成绩更有价值。”
“我也觉得很感动,其实每个孩子就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然而我知道,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
国外网友的反对声音,集中在“利用穷孩子作秀,很不要脸;让穷孩子做舍我的决定,很残忍”之类。
比如,
“这简直可耻的,你应该为推广它而感到羞愧。先不说公然做了阶级划分这个前提(“呃,那些穷人会做什么?”),这也是在偷窥这些孩子做出一个艰难决定的过程。你们就不能给这些孩子一点尊严吗?他们很穷,而且还是孩子,但他们仍然不应该沦为你们“励志”的营销道具。”
不过,下面这位歪果网友前面似乎还说的过去,到后面就有点喷大发了。
“这太恶心了......任何因为看到贫困者每天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而感到“振奋”的人,都应该感到羞耻。这个视频本来可以制作成用于说明贫穷如何伤害孩子,贫穷家庭如何一直做出艰难的选择,贫穷并不能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等等,也许这就是重点:制作视频的人是否想试图说明:收入不平等是一件好事?当然可以,为什么不呢?
国内某家长群也有反面的声音,不过不是集中在视频里的穷孩子身上,而是......
“这是个道德绑架的课题,我一直认为人应该先爱自己再爱他人。”
“礼物是否一定要是物质?”
“前提条件是这些孩子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不会这样选,试也不用试,抛开特定背景设定讨论没有意义。如果发生在我们家,首先不要接受这个礼物,这是伪命题。”
“这种无聊的实验,就是要测普通或者贫穷的家庭,因为这样才会得到测试者想要的答案。”
03懂得感恩,只适用于穷家庭的孩子?
看到国内外瓜友的不同思路,我觉得挺有意思。
歪果瓜友,把火力集中在孩子的尊严和权利上;而国内瓜友,把注意力放在了家庭环境的比较上。
说实话,当我读到家长群最后两条讨论时,内心是感到有点分裂的:
穷孩子,到过节才敢提一个礼物的心愿;咱们的孩子,很难想出自己还缺啥。
可难道懂得感恩,只适用于穷家庭的孩子么?
难道因为我们条件好,孩子不会(也不用)做出同样的选择。就对这些穷孩子的选择耸之以肩么?
“他们条件不好,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跟我们的孩子和教育有什么关系?”
诚然,我们的孩子条件是好些。
从小不愁吃不愁穿,想要的不想要的都给一股脑端跟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要让他们做出牺牲自己小利益成全别人的选择,确实很难。
但越是这样,岂不是越应该引起我们反思,现代家庭教育可能存在的不足么?
老同学托我爸妈这次捎去给大凉山孩子们的心意
虽然对一件舆论性导向很强的事情,应该有自己的批判性思考。
但有时候我怎么感觉分析得太多,钻到牛角尖里去了,反而看不到一些问题的本质呢?
在我看来,家庭条件只是出现不同结果的诱因,但根本问题还是亲子关系。
看起来这个测试测的是孩子,其实测的是家长!
也许我们觉得,在富裕或中产家庭里养孩子,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和报答挺不容易。
但在一个贫困家庭里养孩子呢?
爸妈一边要努力保证不拖欠账单,一边要在一地鸡毛的状态下保持和孩子深厚的亲子关系。我怎么感觉也挺不容易的!
也许,我们很难也不该要求孩子把我们放第一位,但是不是至少也应该教育他们,别时时把自己摆在那个唯一重要的位置上?
正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物资匮乏到让孩子做选择的机会。所以,也许更要注意有限度的给予。
这样小朋友才会把东西当数,把父母的“给”当数。
只有眼里看到父母的付出,才有可能在有选择的时候,选择报答父母。
在我们家,虽然没有特别教孩子要学会感恩。但是有吃的时候轮流吃,所以在剩最后一口的时候,如果我们留给小7,她才会感激。
前几天,小7收获了今年最后的三个小西红柿。她自己吃了一个以后,洗好另外两个装起来,留在中午吃饭的时候,送给了爸爸妈妈。
“孩子如果选择不要自己的礼物,我们会很暖。但是不会一定要求他们这么去做,或者说这种选择才是唯一正确的。”
面对这次测试,上面这位家长也说出了我的心声。
你呢,会怎么想?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牛爸津妈。

视频在哪里?
有事说事,问什么隐私
打破私有制吧
能问一句您多大了吗?
导致贫穷的原因大概率是他们自己和他们父母的无知与懒惰,为什么要让孩子承受他们的无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弱势群体没有几个是真的无辜。
这个测试要反思的太多了,但不可否认这个推广方案确实牛
你儿子是估计也是张大妈大佬
直接辩论孔融让梨吧········
颠倒了彻底颠倒了,歪果人天天讲阶级。。。
如果是我儿子,他的理由会是:我的礼物京东满减268叠加母婴券最低218,我妈的礼物拼多多黑卡最低1399,工行信用卡-100,最低1299,所以我选我妈的礼物,而且我妈收到礼物后会再给我买一份礼物。
不知道说什么。。。。还是微信吧
所以国外没有xin wen lian bo~~
写了这么多只归咎于外在原因而不是自我反思,就相当于在社会里过的不好却怪没有给我提供更好的东西和待遇?
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领会,而国内语文课往往更多的是模板式答案,甚至连原作者自己都答不出符合老师要求的正确答案。但孩子们却只能答模板上的答案,否则就是不得分或者得不了满分。我是这样被教过来的,但真的心疼也在这样学的女儿~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允许有合理的别样答案?填鸭式的教育下,孩子对文学越发厌恶,反倒更愿意看“离经叛道、新奇妙想、诡异离奇”一边茅盾着想制止她,一边却很懂她的这种选择~但愿叛逆期后的她会渐渐理解“应试教育”不可抗。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