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唠型”家长更能培养出语言能力强的孩子,真是这样吗?
家长的性格分很多种,有“沉着冷静型”、“活泼热情型”,也有“中规中矩型”……还有一种“话唠型”。
其实这里的“话唠”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形容说话频率的状态。为了描述得更直观,来介绍几个场景:
场景一:妈妈给孩子换尿不湿
安静的家中,妈妈在给孩子换尿不湿,虽然孩子只有几个月大,但是妈妈仍是用柔柔的声音对孩子说:“呀~宝贝,咱们换尿不湿啦!把小脚脚举起来,对~擦一擦是不是很舒服?我们再把新的尿不湿穿起来,左边的脚脚给妈妈,右边的脚脚给妈妈,真棒!穿好啦!”
场景二:超市里购物的父子
超市里爸爸推着儿童车,孩子坐在车里,爸爸说:“宝贝,我们现在在超市里,这里都是蔬菜,你看这是黄瓜,这是茄子,还有这个是洋葱!我们一起摸一摸……你看那里还有很多水果,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香蕉、牛油果、奇异果、火龙果、榴莲,好多好多水果呀~那里还有大鱼,我们一起去看看……”
光是看文字,就觉得以上两个场景很有爱了,不管是“话唠爸爸”还是“话唠妈妈”,大家都能看出他们对孩子的爱,那么孩子也必然能感觉到爸爸妈妈的爱。
除了能感受到爱,这些“话唠型”父母的孩子,还会有哪些特点:
1、语言能力更强
孩子的语言系统建立和所处的环境有紧密的联系,“话唠型”的家长给孩子更丰富的语言环境,并且能给孩子更多的词汇量。长期的耳濡目染加词汇量的积累,这些孩子的语言系统建立得一定比别的孩子更早更快,简单说就是说话会比同龄人稍早,语言能力更强。
2、性格更外向
语言一定是建立在动作的基础上的,比如之前举例的“超市里的父子”,这类父母更愿意带孩子到处转转,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孩子接触的多,就不会出现太“怕生”的现象,所以性格上不会内向甚至自卑。
3、安全感更足,配合度更高
能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爱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富足的,他们不会通过哭泣的方式来向父母索要爱和关注,因为他们能确定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这就是所谓的“安全感”。安全感也是信任的来源,一旦建立了信任,任何事情都变得事半功倍了!配合度自然也就高了!
三岁定终生
“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力为何总体比贫困家庭孩子要高?”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美国科学家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和贝蒂•哈特(Betty Hart)很久。
很多人认为问题的答案是:遗传、收入水平、种族、居住环境、父母受教育水平等。而两位科学家在对一个大样本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后发现:人的智力很大一部分在3岁前就被决定。
而影响智力的最关键因素是,父母与孩子的对话数量——
1.美国父母平均每小时要对他们襁褓中的婴儿说1500个单词;
2.富裕家庭父母平均每小时对孩子说2100个单词,而 “福利家庭”(即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小时仅能听父母说600个单词;
3.到3岁时,富裕家庭父母平均对孩子说了4800万个单词,而“福利家庭”中的孩子只能听到1300万个。
说话为何影响智力?
因为说话能发展婴儿的突触通道,以强化他们的思维。如果在孩子3岁前跟他说4800万个单词,那么孩子大脑中无数的突触通道就能得到训练和改善。这使孩子能更快速、更容易、更加自动化地思考。
在3岁前听到4800万个单词的孩子与仅听到1300万个单词的孩子相比,其优势不仅在于大脑中拥有3.7倍的、“通畅”的突触结构,而且每个大脑细胞都可以通过多达10000个突触与其他细胞相连接,他们的大脑能够以一种更加复杂的方式进行思考。
多点“闲聊”
为什么“福利家庭”孩子听到的话少呢?
因为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将与孩子之间的对话限制于与任务相关的“正式对话”,比如:
“该睡觉了”
“把食物吃完”
“把手伸出来”
“坐进车里吧”
“正式对话”往往并不复杂,是简单、直接、当下的对话,对智力发展影响相当有限。
而富裕家庭父母在和孩子“正式对话”之余,还进行“额外对话”:
“假如……”
“你还记不记得……”、
“你难道不该……”、
“如果……会不会更好"
额外对话通常是疑问句的形式,邀请婴儿对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父母与孩子面对面,以―种完全成人式的、复杂的、闲聊式的语言与孩子进行对话,仿佛孩子正在聆听、理解,并且能够对此做出反应。
四条启示
这项研究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
人们意识到,98%的教育支出都花在了孩子的心智初步定型之后。美国教育学家惊呼:从幼儿园开始改革已经太迟了,更不要说小学、中学或者大学了。
这给广大家长带来的启示是:
1.多陪伴孩子,随时随地进行“额外对话”。比如购物、叠衣服、喂食、换尿布或者亲密拥抱时。
2.抓住一岁前的“黄金对话期”,别以为孩子听不懂。研究表明,最有影响力的单词是孩子出生后第一年所听到的。与那些一出生父母就开始与之交流的孩子相比,那些直到孩子能说话(1岁左右)父母才开始与之对话的孩子,在智力上出现持久的弱势。
3.别指望电视帮你对话。既然说话这么重要,那么工作繁忙的父目能不能打开电视,把婴儿放在电视前呢?不,里斯利说,这种“背景噪音”对孩子智力没有重要影响。
4.寒门要想出贵子,就看与孩子说话多不多。里斯利还说,贫困家庭父母如果对孩子多说话,孩子的智力也能提升。相反,富裕家庭父母如果很少和孩子聊天,他们孩子的智商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不是提倡每位家长都变成“话唠”,是想告诉各位家长,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最关键的两个因素——丰富的语言环境和丰富的词汇量。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是一个个语句组成的,而语句是一个个单词组成的,而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沟通、多交流,这样才能培养出语言能力优秀的孩子。
综合整理自网络

我不太说话,我儿子是话唠
同,而且经常电话号码都报一遍
并不会,我的父辈,姑姑全都是话痨,我很安静
我不知道自己娃是否喜欢我唠叨 但我不喜欢我父母对我唠叨,所以我就除了生活和游戏对话外,不会主动找娃唠叨
我又不是汤森
好。。。。。
我儿子就是,一直讲话,作业半天一个字不动
我一个同学,他妈就是话痨,你猜怎么着,我们同学现在还需要他妈替他说话呢。
我作为老师并不喜欢,这种孩子如果课堂上控制不住自己很容易影响到上课进度,除非不让他发言..
你为什么能发视频
语言丰富和话唠不一码事,反正我是不喜欢碎嘴子,不知道有没有老师喜欢。
“美国父母平均每小时要对他们襁褓中的婴儿说1500个单词”这不是话痨,这是天猫精灵
珍惜吧,过了这个时期他就不爱和家长交流啦,不过这个时期又烦又好玩
嗯,孩子说:这是我的妈妈,她很漂亮,她是(做什么工作)的。这是我的爸爸。
介绍结束
能感觉到你的尴尬,尴尬到抠脚趾
哈哈哈,我儿子写作业能把全家烦死。
有一天实在忍不住给孩子讲了讲呓语之球的恐怖故事……因为实在说不过他,又被追问的感觉脑浆子都要沸腾了……又不能因为仅仅是话多揍他……
然后孩子就开始追问什么是adnd,什么是眼魔,他老爸当年跑团的时候是怎么玩的……完全没有吓唬住他……
总结的到位,哈哈哈哈
我自己是内向型性格
老婆是外向型性格
4岁的儿子在电梯里能向陌生人介绍我们一家
那叫遗传。
我是不爱说话的人,但是必须让孩子成为话痨
话痨型,不代表语言艺术,说话还是要有文化修养,这样的对话才是有意义和语言能力提升。
可静可动才是王道
家里娃话多的快给老母亲逼疯了。
我说你十分钟都喊一百遍妈妈了。
娃认真的看着我说:妈妈,我还能一分钟喊一百遍……
我家两个孩子,老大男孩,因为开始就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对着他说话,他2岁半才开始说话,吓得我们以为他自闭。老二女孩,俩孩子了我们也唠叨不动了,但是她不到一岁半的时候就开始跟我们聊天了,吵得全家头疼。所以说孩子基因啥样就啥样,别费劲了
沉默型妈妈+超能说爸爸(在家并没有说话),娃是话唠型,现在顶嘴很厉害。感觉很头痛,很难教会娃区分什么叫吐槽什么叫杠。
话痨型家长飘过~ 孩子确实比较能说 尤其是在顶嘴的时候 论据相当充分!!
话痨妈带出来的话痨娃,五岁,自己一个人一看书就是半天。会自己编故事,自己过家家也能玩半天。和不熟的人不怎么说话,在学校里不怎么说话很乖,和熟的人在一起话比较多。喜欢反反复复听一个故事,西游记听过好几个版本,每个都听过好几遍了。
如果是3個女人加孩子情況更加是失控,已經完全超出了教育的範圍,只有大叫、大叫和大叫
你说的有爱场景,别人听着烦死了,我和孩子去医院打疫苗经常遇见那样的爸爸,每句还要再讲个小道理什么的,音量也大,就怕别人不知道他会教育孩子。拜托,让自己孩子听见就好
一样
有时听得我快要翻白眼吐白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