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好书 篇五:读后感 | 国家地理出品《大脑全书》
大脑里存活着上百亿个神经元,它们就像大小不一的星辰,交织成一个微观的宇宙。
当听到一首歌,看到一幅画,想到一件事,这个宇宙就如黑暗中冒出一个火苗,通过神经递质,瞬间将周围沉睡的神经元全部点燃,烧成一片璀璨的星系,而后又归于湮灭,并为下次的重复再现,记录好爆发轨迹。
这一切,我们悄然不知,甚至感觉稍纵即逝。所以我们知道自己,却又不完全了解自己。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的互动,还是工作中去制定策略,洞察用户,在看似矛盾两难的选择里,回归到最底层的大脑运行模式,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吧。
《大脑全书》是国家地理出品,面向小白的科普读物。如果大家跟我一样,已经把初高中学的生物学丢回老师,但又想要重新学习心理学和大脑科学,这本书是个不错的敲门砖~重新搭建框架,读完后,可以针对性的再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继续研究下去。
1. 基本覆盖了大脑在生物学及认知层面的介绍,包括神经元的组成,人的"五感",认知记忆等。
2. 2021年10月出版,收录的知识算是比较新的。现在科学技术迭代很快,很多旧的知识点经常被推翻,所以实效性非常重要。
3. 里面配有许多插图,在内容编排方面,会适当增加一些颜色分区、知识速递、趣闻,避免太专业枯燥的知识让人看了想睡觉觉。
4. 兼顾趣味和专业性方面,做的不错。特别喜欢每章背后的术语表,方便日后想做知识卡片或者进一步研究时,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找到所需概念。
5. 不过毕竟是专业书,虽然不像教材那么枯燥,有时候花一个小时读,都感觉挺费脑了。
---题外话---
推荐完,也分享最近看这本书的一个小感想吧,就是自己一直在思考的,成年人的学习能力真的不如青年人吗?除开非常现实的家庭生活影响因素,职场里35+的职场人真的创新力不足,注定要被淘汰吗?
反正37岁的OLD 菜是不承认的,哼哼哼~
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是年轻人与成年人大脑学习、创新的模式有不同呢?而我们却习惯了延续年轻人的学习方式,才发现力不从心?
我们认识世界,是通过已形成的神经网络表达出的某种框架和模式。但"神经具有可塑性"应该是被认定的理论,这为人类不断探索新世界留下了新的窗口(从进化的角度,也是智人能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这些框架在人从婴儿开始成长到青少年时,是从无到有,就像一个空瓶子往里面倒水,DUANG DUANG地流速很快,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猛如虎,并且通过接受很多新信息,许多有趣的,不循规蹈矩,打破传统的创意都会涌现出来。
但到了一定年纪,这些神经网络已经形成并固定好——通俗点说就是经验。即使神经有可塑性,但要重新打破再造这些神经回路和认知框架并没有那么容易。如上面说的空瓶子装水,随着年纪增长,空瓶子里不断沉淀了很多石头,越积越多,石头不一定抠得出来,还阻挡了水速。
神经的可塑性对于成年人而言,如何发挥其价值去创新?
这或许可以结合另外一个理念——知识的形成是新旧信息的关联。如果没有旧信息作为铺垫,新的知识点很难立足。如果我没有先去了解大脑的基础概念,直接去读一篇脑科学的论文肯定记不住内容,并且很难从论文了解的信息去应用到工作。
成年人通过时间到积累,获取了许多"旧信息",或许更应该考虑如何将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并且不断跨领域、跨学科地去追寻底层的逻辑,洞察本质再反推出新的领域。就像做文案久了,会想着去跨界去研究设计来让文字的呈现更具打动力。
成年人的固有经验,可以是绊脚石,困住自己不敢尝试新的想法,但它也是垫脚石,是为新知识赋予生命力的基底。
对于企业而言,35+的职场人在生物学基础上,是具备培养深度思考和洞悉本质的条件,这种能力在策划的岗位,我认为就是"具备良好的策略性和分析力"——能用缜密合理的逻辑推理来回答为什么做,而不只是停留毫无策略地模范照抄标杆企业的做法。
当然,肯定不能怪企业不给机会,关键自己有没有主动去提升能力。
我想说,其实35+的同胞们,你们的学习能力并没有下降,换个更适合现阶段大脑运作模式的方法,就会发现原来现在比年少的自己,更有许多突破啊!
起码,现在的老蔡,觉得比以前读书的学习能力更强。以前觉得毫无兴趣的历史,枯燥乏味的数学等,现在都觉得太好玩了!!
嗯,本来只想着推荐书,好像最后说了很多其他感想。哈哈。关于成年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是个很大的命题,并不是我这么两三句就说透的,也算是一个持续去探索的命题吧~
最后,2022年,希望能继续拥抱科学与玄学~哈哈哈。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值友2606988509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2606988509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