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性超高的传统实战鞋,体验很不错,降价值得入:Converse All Stra BB Prototype CX实战测评
还不知道如何选鞋?
编辑:文哥
校对:文哥
摄影:冕哥
剪辑:小鹿
千人千脚,每双鞋都有适合的人。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辛苦点点关注,也辛苦各位看官姥爷给个免费的赞。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就是这双新“雷神”的战靴「Converse All Stra BB Prototype CX实战测评」。作为亚历山大本赛季穿着的球鞋,也跟大家重点说一下目前的价格我是不建议各位冲的,鞋确实整体还不错,但是价格真的不太美丽,可以等等后续降价再入手。另外再再再说一次,匡威被耐克收购了,所以匡威可以用耐克的气垫。
篮球
这双鞋跟曾经水桶级的大众实战鞋PG3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咱们下面好好说说优点和缺点。
脚型适配
首先这双鞋在脚型适配上如果你是瘦脚或者大瘦脚建议试穿或者选小半码。标准脚和宽脚按日常的US选择就可以。这双鞋的脚型适配度是相当高的,宽容性非常不错。
鞋面
先来说包裹体验,这双鞋的整个鞋面非常像宽容性更高的PG3,因为鞋面材料是这种比较柔软且舒适的材料,而且内里各个区域的填充也相当厚实,是几乎不用磨合的鞋面,跟PG6的那么鞋面的舒适体验非常相似。而且脚背高度可以调节的空间非常大。整双鞋的包裹属于那种包裹贴合不压迫的状态。整体的锁定虽然不极致但是没有问题更适合我们大众,有个重点是前掌上方对于瘦脚来说会有点偏高,不能压的很实且鞋带孔靠后不能解决太多前掌锁定问题。
另一个重点是鞋带最后一组不拉紧的话会有掉跟现象,这个鞋舌相当的厚实,所以大家可以使劲用力的去拉紧这个鞋带的最后一组,当然了鞋带也是长的可怕。另外就是这双鞋的鞋垫问题很大,虽然鞋垫很柔软但是非常薄,可以说是毫无支撑性可言,同时鞋垫巨滑,强烈建议入手的朋友更换一副鞋垫。
其次这双鞋的足弓支撑虽然做了中底的上翻但是因为足弓偏宽且鞋垫没有支撑性,足弓处的支撑并不好,运动状态下足弓会觉得空。足弓外侧的中底上翻处也偏硬,在侧向急停的时候基本上受力全在中底侧墙,这个很滑的鞋垫可能会出现足弓外侧顶的骨头疼,所以如果手里有这双鞋的朋友一定还是弄个鞋垫拯救一下。
整双鞋的侧向支撑很不错,不必担心,完全够用。哦,这个鞋面不是那么透气,冬天穿会比较合适,因为保暖。
鞋面包裹:(主观体验):8分
鞋面支撑:(客观性能):8分
中底
这个中底的脚感我愿意称之为变种PG3,前掌的扇形气垫上脚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整双鞋属于看起来重心很高,但实际重心很低的鞋款:比我现在用手捏的要低很多。
另外这双鞋的气垫在体验上前半部分不明显,偏软,且能有明显的场地感,后半部分的气垫偏弹,且穿久以后还会有明显的气垫存在的异物感。后跟的CX泡棉舒适度非常高,基本不用磨合,比最新的23号泡棉软一点,比React的泡棉硬一点,脚感还是属于扎实偏软且有足够的韧性。
运动状态下前掌的体验偏差比较大,前掌的前半部分场地感非常好,后半部分气垫异物感明显,启动突破的时候非常干脆,但是并没有什么滚动感,而爆发起跳或者大力蹬地的时候气垫给与的响应还是非常好的,这一点跟PG3当时的气垫感异常相似。前掌的缓震80KG完全没有问题,而后跟的缓震也要比当初的PG3缓震极限更高,在一些特殊情况落地的时候后掌极限情况下存在一点不足但还是不错的,基本上70KG完全没有问题,80KG会有一定的震感到膝盖。
另外这双鞋的整体的滚动感偏大平底的感觉,如果跑动比较多的话可能会让你失去穿着的乐趣。另外穿久了以后足弓会比较累出现发酸的现象,因为足弓支撑实在是太空了。
总而言之这套中底表现和体验跟PG3比起来有提升也有一些不足,但依旧是一类框架。
场地感(主观体验):7.5分
前掌回弹(客观性能):8.5分
前掌缓震(客观性能):8.5分
后掌缓震(客观性能):7.5分
外底
讲良心话,这双鞋的外底抓地力可太惊喜了。看起来很硬的外底实际上材质偏软,而且纹路非常的细密,甚至吸灰以后在内场都不会有打滑的现象,这个抓地真的是相当不错的。就连这内侧上翻处标注的AIR ZOOM都偏软,所以抓地是那种看起来不放心实际很稳的类型。
硬度因为外底偏薄且和CX泡棉相嵌,所以不是很准确,大概在55-60C之间,并不是很耐磨的类型,所以不是很建议去外场使用。
抓地力(主观体验):9.5分
耐磨性(客观性能):5.5分(硬度55C)
安全性
首先这双鞋的抗扭在初期刚上脚的10-20分钟内表现还算不错。但是伴随穿着时间增加,基本上1小时左右整双鞋的抗扭性就会有很大的下滑,特别是左右抗扭时候足弓内侧的抗扭,再加上鞋垫所不具备的支撑性会导致足弓的压力非常大。
另外一个点是这双鞋的足弓中置TPU片非常尴尬,这一点上真的有点继承耐克的不好习惯,给你放了TPU且位置相当教科书但是面积不够大且强度不够高,于是就导致这双鞋在长时间穿着,材料发生衰减之后的结构强度下降导致自然弯折点靠近足弓,倒不是说一定会产生足底筋膜炎,但是肯定会加重足弓的负担,也就能保证一场球局的安全下限。
这里跟大家说一下,这类泡棉静置之后放置都会恢复本来的形态,这个CX泡棉整体的衰减并不是特别快,目前5场球左右依旧和第一场的体验差不多,还算是比较合格的一个状态。
防侧翻这双鞋整体来说做的还算不错,后掌的问题不大,主要是前掌大家注意看一下,这块材料上翻的结构并没有做出足够稳定的支撑结构,且延伸的防侧翻角并不大,所以在一些意外情况下这双鞋的防侧翻并不算顶级,特别是当球鞋泡棉发生一定衰减的时候,能让它保证防侧翻性能点就两个,一个是一定加宽的弧型外底和看起来高但是实际很低的重心。
大宽底、大平底、低重心、低强度材料。怎么说呢......稳定的结构但不算到位的用料。
抗扭性(客观性能):6分
防侧翻(客观性能):7分
稳定性(客观性能):8分
一体性
从穿着角度上来说这双鞋的一体性其实还算很不错的,关键的问题是在于足弓处的支撑很差很空。鞋垫的问题非常大,但是因为我个人很喜欢这双鞋的穿着体验,所以后续我打球都会换上这个全掌碳纤维的足弓支撑鞋垫来解决问题。这个鞋垫也很薄也不影响气垫带来的快感。
从结构的一体性上来说,这双鞋可以算是一种比较新的球鞋框架结构了,此前我们开箱就说过的几种球鞋框架,比如鞋面包中底合外底(代表鞋款:喷泡和Nike BB系列),比如侧墙TPU包中底(代表鞋款:CE17,13/14䨻),比如一体式包中底(代表鞋款:ZK11,JB1代)。这个则是中底嵌外底包鞋面。
这个结构的一体性还是很不错的,减少掉额外的TPU补强通过框架结构加细节的尝试,有效但还有待改进。
轻质化(客观性能415g):7.5分
球鞋一体型(客观性能):8分
鞋脚一体性(主观体验):8分
总结下来这双鞋其实就是一个舒适性和适配性升级,安全性下降,缓震和中底升级的新时代PG3。优化之后的框架在体验上还是很不错的,缺点也非常明显。目前这个高于原价的价格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强力推荐的理由。感兴趣的朋友呢可以自行考虑一下以上的优缺点和解决方案。
OK,本期视频到这就结束了,喜欢的朋友辛苦一键三连支持下,我们下期再见。
WEN鞋评,最会买真鞋的文哥,只说真话的球鞋自媒体。感谢各位点赞关注。
信了你的“鞋”,记得点击关注,留言转发加评论,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