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轴相机中的战斗机-ROBOT ROYAL24方格发条相机
前言
对于摄影来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摄影,我们可以轻松拥有自己的相机,我们的相机性能强悍无比,我们的手机也可以拍摄漂亮的照片。
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无数次按下快门,为了信息,为了记录,为了社交,我们拍摄照片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我们的数据故纸堆里面,照片堆得像山一样高,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这到底算不算摄影。
于是,有人为了寻回摄影的感觉,回归了胶片摄影;
于是,有人为了尝试摄影的感觉,第一次接触了胶片摄影;
于是,胶片摄影变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范儿,大概也有人为此,开始了胶片摄影。
胶片摄影,还没到谢幕的时刻。
胶片摄影的历史很长,在这漫长的时光中,诞生了许多成熟稳重的经典设计,也孕育了许多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我们的选择,其实可以很多。
有些人崇尚经典,喜欢德系三大牌;
有些人追逐时尚,选择网红四神机;
但是如果问我如何选择,我愿意去收藏拥有独特气质的小众精品。
看过我系列文章的人可能会说,我之前分享的机型都是些大路货色,实用有余个性不足,所以这一次,我带来了我最得意的藏品:
旁轴相机中的战斗机
ROBOT ROYAL 24(mod.III)
这台相机有什么特别之处?
德国制造?
超长基线连动测距系统?
由施耐德、恩娜、安琴倾力打造的高品质镜头群?
这些标签都不值一提
这是一台真正的战斗机
1、军工品质
在战前,电动马达与电池技术尚不发达,无法实现设备的小型化,于是德国军方采购了以发条作为动力的35MM相机作为固定机位航拍相机的补充,这些相机就是ROBOT相机,这家企业也因此成为了一家专业的军工摄影器材企业,产品采用军工合金制造,产品广泛用于德国空军。战后,ROBOT公司的产品也开始供应其他国家的与民用用途,产品在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符合民用需求的功能。
ROBOT相机系列产品中,集大成的作品就是这一台ROBOT ROYAL,同时供应与民用,是名副其实的军工品质。
RR的机身由**不锈钢制作框架,厚度与重量都十分惊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2、机械连拍
ROBOT生产的相机基本都是发条相机,通过发条动力实现机械连拍的能力,以ROYAL型为例,发条上满可以以6张/秒的速度拍摄24张照片。
ROBOT设计的钢片快门可以实现1/2-1/500+B门的快门挡位,拥有齐全的可更换系列镜头,ROYAL型(II型除外)还增加了联动测距机构,功能齐整,与同时期其他旁轴旗舰机型相比也不落下风。
除了ROBOT品牌意外,一些日系与苏系机型也采用了发条结构,但是在功能与品质上与ROBOT差距颇大,无法相提并论。
关于ROBOT独特的快门系统,我拍摄了一段视频来展示,有人称之为作弊级旁轴相机:
3、特殊画幅
ROBOT机型采用了24mmX24mm的正方形画幅,一卷36EXP的胶卷可以拍摄55-58张照片。据我所知,采用这个画幅的相机只有ROBOT系列和蔡司的TENAX(TEXONA)系列;
ROBOT ROYAL系列也生产了少量半格相机与部分全画幅相机,我认识的一些老玩家都认为应该收藏全画幅的版本,不过我还是选择了这台24版本,一来,我认为24画幅才是对ROBOT的最佳诠释,二来,全画幅的精品实在已经足够多了...
记得系列中关于佳能新F1的文章中,我曾经说它像一台设备,精密,扎实而且沉重。
而作为真正的军工设备,ROBOT ROYAL拥有更加专业的材质与做工,小巧的身形却有着800克的机身重量,配合镀铬的铜制镜头,套机重量甚至超过了佳能新F1 ,十分可怕。
精工细作,奇思妙想,特立独行,我相信,这台机器能够让胶片爱好者,机械控与收藏家都爱不释手。
ROBOT是个小众的品牌,它们的传说只在硬核玩家之间流传,虽然我们并非一定要拥有一台,不过我也不希望它就这样埋没在历史当中,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科普时间
ROBOT品牌在上个世纪30年代推出了自己的发条相机产品,它们高速连拍的能力得到了军方的青睐,在之后的20年里,制造了许多精致的相机,广泛应用于航拍事业。由于航拍并不需要精确对焦,因此,ROBOT大部分机型都采用了估焦拍摄的方式,一些特定型号甚至取消了取景器,这些相机造型十分紧凑,精致可爱,所以也有传闻说,它们小巧的体型也得到了很多间谍的认可。
二战后的1952年,ROBOT首次推出了装备联动测距的相机产品ROYAL,采用全新的镜头接口,62MM长基线联动测距系统,30多枚由施耐德、恩娜与安琴打造的高品质镜头,向当时的旷世神鸡徕卡M3发出了挑战,当然,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
作为爱好者,我们并不以成败论英雄,我觉得,ROBOT ROYAL的品质,配得上它的皇冠LOGO。
ROBOT ROYAL的总产量只有10000多台,包含多种规格,在这里简单科普一下:
最早面世的是 ROYAL Mod III, 是的,一开始就是III,也就是我手上的这一台,24X24画幅,具备连拍与单拍拨杆,取景器是正方形,很容易辨认;
之后是ROYAL Mod.II 取消了联动测距的简化版;
最后是ROYAL Mod.I ,分为24画幅与全画幅,型号上标注了画幅类型24与36,早期版本取消了单拍档位,拨杆处做了皇冠铭牌,后期版本设置了单拍档位,称为24S与36S;
另外还有极少量的ROYAL 18(几十台),半格相机,通常是见不到的,见到了大概也买不起吧。
镜头方面,24与18型可以使用全部的配套镜头,36型只能选择适配全画幅的镜头,实际上所有的镜头像场都可以覆盖全画幅,24画幅的镜头边角成像会有一定损失。
所有这些型号当中,我的这台ROYAL Mod.III是最中庸的一台,也是最原初的型号。
外观与功能
机身
ROBOT ROYAL采用了对称式布局,在机顶两端个设置一个旋钮,冷靴在中心与镜头同轴;正面两个旋钮,分别是连发开关与快门档位,测距窗口与取景窗口同样是一左一右,虽然右侧长度大一些,但是整机外观设计依然十分均衡。事实上,许多经典的德国相机都采用了对称式布局,比如福伦达至尊,比如禄来35,或许德国人对这一点有着特别的偏执。
机身两侧是后盖的转轴与闭锁机构,通过线条设计让机身产生了一种圆润的感觉,配合ROBOT风格活泼的LOGO设计,让这样一台专业机身看上去有有点可爱。
机顶可以看到ROBOT ROYAL是一款挺厚实的相机,虽然体型不大,但是手感饱满。
机顶有两个旋钮,左侧是退片旋钮,右侧...右侧的旋钮并不能操作,但是它会在拍摄的时候自动旋转。
顺带一提,早期的ROBOT机型是不具备退片功能的,原因后文详解。
快门在比较靠近中间的位置,握持的时候会觉得稍微远了一些,而且自动旋转的右侧旋钮也会跟手掌有一定的冲突,想来是复杂的机械结构限制的原因,看起来,这台机器还是适合手指较长的使用者。
机底,同样是对称设计,一边是脚架安装孔,一边是发条机构。
背面很简单,只有取景器窗口与开关,是的,这样一部上弦一次就能够激发24次快门的机器,必须是可以锁定的,不然误触就尴尬了,开关在绿点处是开机,正常使用,红点是锁定,R是退片,机身在锁定状态时,取景器也会被挡板挡住,无法取景。
机器的取景器窗口很小,同时期的机器大多如此,这也是ROYAL和旷世神鸡M3最大的差距之一,不过习惯了老相机的我,用起来也还算得心应手。
细节:
拍摄模式拨杆
简单的机械加工风格,体现了一种简约的精致感觉,后期型这个位置变成了皇冠的LOGO,我倒觉得少了一分纯粹的感觉
计数器
ROBOT ROYAL还不具备计数器自动回0的功能,每次安装好胶卷,需要按住机顶的小按钮,用背面的齿轮回0,计数盘做的很好看,像钟表的风格,窗口是镂空的没有透明窗口,比较特别的是,退片的时候计数器也会准确回转,精确定位,大概也可以根据计数进行多重曝光,不过我还没有尝试过。
右手旋钮,说是旋钮实际上并不能操作,我期初认为它可以用于单张上片,它也确实可以用手转动,但是内部齿轮并不能联动旋转,也没有停片机构,相机的进片上弦操作还是需要通过底部的发条,每次按下快门旋钮会自动旋转,由于很难找到说明书,也不知道这部分还有没有其他的功能了。
快门档位选择旋钮
快门盘位于机身正面,机身提供了1/2-1/500与B门的快门档位,没有1/1000,但是作为一台结构特殊的发条相机我觉得已经可以满意了,快门1/50及以上的档位标红,我推测,我像这应该与闪光同步有关,根据肉眼观察,机身的慢门开合是非均匀机制,因此我推测ROYAL相机的红字档位是闪光同步速度,慢门反而不同步,这一点因为没有资料可查,有待日后实拍验证。
机身卡口与快门
镜头接口叫做卡口并不合适,其实它的本质还是螺口,镜头与机身各有部分螺纹,非锁止状态时螺纹两侧螺纹不交叉,通过接口下方小手柄旋转让螺纹交错锁定镜头,后期版本据说还有手柄卡位,避免时间久了金属磨损造成锁止不牢固,不过我这台机身固定镜头依然很稳固。
接口中心就是快门了,独特钢片帘幕快门。
机身右下角是闪光同步,X档适用现代闪灯,我用灯测试,工作良好。
发条把手
机底的发条把手进行上弦,上弦过程有点像家中古老的北极星闹钟,机身内部还有机簧颤音,整个机器也微微颤动;发条把手比较细,拧多了还是略微搁手,后期版本把手更大,手感应该有所提升吧。
发条把手可以回转,就像修车用的棘轮扳手一样,所以不用整圈旋转把手,只要往复操作即可为机器上弦,细节到位。
ROBOT的发条是由瑞士厂家提供的,说起发条这种部件,想来,瑞士那些钟表工厂才是最专业的吧,这么多年下来,相机的发条依然稳健有力,不得不说,德国和瑞士合作的机械确实精致可靠。
支脚
机底的另一侧,有一个可以拨出来的小零件,这其实是一个支脚,避免镜头过重导致机身在桌面上无法放平,许多的德国相机都有类似设计,保证相机当做摆设的时候可以稳稳立住。
然而前文提到过,这台机身的重量达到了800克之巨,安装镜头还会重心不稳么?答案是 是的,即使是标准镜头,非常袖珍的体积,铜制的镜头依然拥有可观的重量,需要这个支脚来平衡,至于更长更重的镜头,这个支脚也不能完成任务了...
取景器窗口
ROYAL的取景器窗口确实不大,和徕卡III系差不多,对于戴眼镜的我来说,非常的不友好
片仓
机身的后盖很容易开启,只要扳动侧面的卡扣就可以直接打开后盖,感觉有些过于简单,容易造成误操作,如果发生意外也有可能因为外力崩开。
片仓内部可以看到方形的曝光窗口,安装暗盒的空仓,引片齿轮,不过机器并没有片轴,而是一个特别的设计。
机身内部内置了一个暗盒,和普通胶片的暗盒类似,拍摄完成的胶片直接卷进暗盒里,暗盒上面的金属杆可以打开暗盒进口,保证进片的顺畅,金属杆由机背上的金属柱体顶住,一旦松开,暗盒也会闭合保护内部的胶片。这种保护机构的作用下,即使误开后盖,损失的照片也会控制在2-3张以内,这也是源自**相机的设计,最大限度的保存拍摄过的资料。
早先的ROBOT相机没有推片机构,也是因为,拍摄过的胶片可以直接从另一端取出,不过考虑到民用需求,就必须设计退片功能了。
上片暗盒,片头安装很牢固,上片很轻松,不像某些著名品牌......对......就是说你呢徕卡。
退片旋钮
ROYAL的推片旋钮不能直接拉起来,需要按照箭头的方向旋转,旋转之后两边都会升起,外侧旋钮升起来方便旋转,内侧卡笋伸出来咬住暗盒,设计感十足:
退片旋钮升起来之后,机器内有乾坤,退片旋钮内部还有转盘,可以调节旁边的感光度提示,可惜这上面都不是传统的ASA/ISO体系,我也看不懂它们的意思:
作为联动测距可换镜头相机,ROBOT ROYAL的体型还是比较迷你的,配合它惊人的体重往往能够给人一个惊喜/惊吓;
徕卡IIIF是一款非常袖珍的旁轴相机,对比体积,ROYAL的宽度小一些,高度大一些:
ROBOT ROYAL做工精美,颜值在线,机身布局与握持手感都可以令人满意,虽然它的重量惊人,不过这种扎实的感觉在今天也会得到不少爱好者的青睐,我想,唯一的槽点大概就是缺少挂绳孔了吧,虽然我也有一个原配的皮套,不过皮套上的老皮绳是固定死的,剪掉吧感觉毁了东西,不换吧基本没有使用价值,于是,它一直在我的办公室吃灰...
镜头与配件
施耐德XENON 1:1.9 40MM镜头
ROBOT ROYAL 24 Mod.III标配的标准镜头是这一枚施耐德XENON 1:1.9 40MM镜头,等效全画幅焦距52,XENON为双高斯结构,类似的还有蔡司的PLANAR和徕卡的SUMMITAR,镜头结构来看定位还是比较高的。
此外还有另一种标准镜头是XENAR 1:2.8 38MM,类似TESSAR的结构,定位较低。
ROBOT配套的施耐德镜头都采用黄铜镀铬材质,体型小巧,工艺精湛,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很有质感,镜身上用彩色的圆点标记了景深尺,这也是ROBOT镜头通用的标识方式。镜头的外观十分漂亮,我总觉得,现代的镜头都很少有这样精美的感觉了。
镜头光圈叶片数很多,通光孔径很圆,镜头前口为少见的37.5MM口径,镜头盖可以用37-39MM规格的代替,滤镜就没有办法只能去寻觅原厂产品了,大部分ROBOT配套镜头都采用了这个口径,所以配件可以通用。
由于年代久远,镜头的镀膜有一定的老化,据我观察,50年代的施耐德镜头大多数都存在这个问题,顺光拍摄并无大碍,逆光么...老镜头就不要总去挑战逆光吧,50年代的镜头有几支不吃光呢...
我有转接到数字机器上,由于不是全画幅镜头,暗角还是明显的,1.9全开测试片:
放大局部:
我觉得,ROBOT镜头的成像代表了50年代德系镜头的风格取向,应该可以说“德味”。
如果对比硬指标如解析,色散,眩光,边角等等,我想这支镜头和现代的各种红圈金圈大师ART大概对比大概还是有些差距,但是也达到了“优秀”的水准,如果同时期横向对比,我认为当时的日本镜头和施耐德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而我手上的徕卡SUMMITAR 1:2 50MM也输给它。
30-150通用取景器:
由于ROBOT ROYAL并没有配置线框,机身的取景器只能覆盖便准镜头的视角,即40MM左右,因此使用其他焦距段的镜头就需要对应的取景器,因此,ROBOT公司也根据镜头规格推出了一款小巧的变焦取景器,焦距覆盖大部分配套镜头,取景器也分为24和36版本,我手上的是24版本,与机身匹配。
取景器采用变焦原理,比起框线型和转盘型取景器,体积更小,更加便携。取景器插座部分设计有一个拨杆,可以根据对焦距离进行时差补偿,功能全面。
施耐德XENARGON 1:3.5 30MM镜头
在24画幅上,30MM是一枚等效37MM的小广角镜头,从名称XENARGON来看,结构是以XENAR结构为基础设计,镜头通光量只有3.5,镜片尺寸很小,镜头整体尺寸与40标头相仿。
事实上,ROYAL36还有一支XENONGON 1:2.8 35MM镜头,是一支体型很大的大眼睛镜头,定位较高,曾经在外网拍卖上见过,无奈价格偏高没能入手。
37MM是非常实用的人文视角,进可攻退可守,使用较40MM更加灵活,不过3.5的通光量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局限;镜头色彩风格与40标头一致,对比与虚化偏向TESSAR的高反差,作为胶片拍摄倒也完全胜任。
30MM需要用到外置取景器,也是取景器最广端档位:
施耐德TELEXENAR 1:3.8 75MM镜头
先说一句题外话,在入手ROBOT ROYAL相机的时候,我并没有得到机身盖与镜头前后盖,前盖可以找到替代品,后盖就连网络上都检索不到,最后我发现镜头后口尺寸与伊尔福暗盒尺寸相似,自己DIY了两个。
后来,我入手了这支全配件的75MM镜头,才发现原来这些镜头是装在这种皮桶里的,严丝合缝可能根本就没有设计后盖这种东西。
这支75MM头入手时间尚短,没有太多尝试,对于成像不好评价,不过就TELE-XENAR这个名称来说,应该和30头风格近似吧...
皮筒内部有个小分隔,可以安放镜头和原配遮光罩。
75MM镜头尺寸略微长于标头,前口依然是37.5MM规格,镜片尺寸大了许多。
原配遮光罩设计很有意思,通过螺口拧在机身上,并可以伸缩,结构很简单,但是上机以后前后运动顺畅,不过单独放置的时候,套筒和螺纹口之间缺少轨道或者卡位导致螺纹口在套筒内滚动...这个状态真心不好描述...
另外这支镜头入手的时候还附带了一枚天光镜。
上机效果
全家福奉上
原配皮套
这类原配皮套虽然做工很不错,但是使用起来比较松垮,感觉不是很好,因此,也就作为收藏了:
ROBOT ROYAL的镜头系列里也有不少名头,比如施耐德XENON 1:1.9 50mm,白嘴白铭牌很亮骚,类似SONNAR结构却以XENON命名,价格十分高昂;蔡司SONNAR 1:2 50mm标头也是比较著名的产品,价格相对亲民;其他镜头还有ENNA的24MM超广角,施耐德XENONGOM 35MM以及两枚安琴镜头,都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镜头了。总体来说,ROBOT ROYAL已经是十分完善的系统,可玩性很高。
样片时间
无论多么精美的相机,如果只能作为橱窗里的摆件,我都会觉得很可惜,我手中的相机,都要用来拍摄。
虽然机器已经入手了不短的时间,不过说来惭愧,由于一个胶卷可以拍摄55-58张之多,使用起来就比较“浪摄”,一番挥霍,能拿得出手的样片却几乎木有,当然了,浪摄这件事本身,确实十分快乐的。
矬子里拔将军,该拿出样片还是要拿的。
首先是试机的CP200
愉快的浪摄...
电影卷在电影城:
总结
ROBOT相机是定位军事用途的高标准机械制品, ROBOT ROYAL是其中集大成的作品,或许作为一台相机它并不完美,但是作为一台机械,它的魅力无与伦比。ROBOT ROYAL各种型号都计算起来,总共只也生产了不到20000台,存世能够完美工作的,可能已经不足五位数字了,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用它去拍摄,不过,既然我手上有这一台,我就会妥善地保存它,也会合理的使用它,希望这台精美的相机可以一直陪伴着我。
ufly
校验提示文案
手撕鲈鱼
校验提示文案
cctv凝
校验提示文案
loriwithme_
校验提示文案
陈小小Q
校验提示文案
胖头鱼画画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3575952850
校验提示文案
凡烦
校验提示文案
庐江老陆
校验提示文案
一个厨子
校验提示文案
rabitcai130
校验提示文案
KC熊朗布
校验提示文案
4AM居士
校验提示文案
自然卷_
校验提示文案
元宝是只猫
校验提示文案
陈小小Q
校验提示文案
元宝是只猫
校验提示文案
loriwithme_
校验提示文案
自然卷_
校验提示文案
cctv凝
校验提示文案
4AM居士
校验提示文案
手撕鲈鱼
校验提示文案
KC熊朗布
校验提示文案
ufly
校验提示文案
rabitcai130
校验提示文案
一个厨子
校验提示文案
庐江老陆
校验提示文案
凡烦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3575952850
校验提示文案
胖头鱼画画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