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报告 篇一百零一:重新认识那个历史中的秦始皇
创作立场声明:阅读体验,真诚分享
李开元 著,5部12章,26.9万字,420页
当《大秦赋》成为《大情妇》,当嬴政也要解民于倒悬的时候,是时候从那个40岁+的13岁孩子中挪开了,重新认识一下始皇帝,这位重塑历史进程的人。
回想一下《史记》中的秦始皇,可以发现那往往更像一个机器,“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始皇就像是最终按下那个统一按钮的人,司马公的笔下,始皇帝是那么的单薄,简单与无趣,他们没有自己的面貌,反而更像是一个符号。
当然,那个隐隐晦晦的“吕不韦是亲爹”的奇妙笔法可能是个例外。
读过《史记》就会知道,这种状态是反常的,先秦人们的肆意恣睢不是后世所能想象的,《史记》中那么多例子都在证明,秦始皇应该也是一个潇潇洒洒的人,哪怕他确实可能成为了一个“机器”,但是绝对不可能这么单薄。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好在,《史记》是一部纪传体作品,在秦始皇的本纪中所忽略的,往往可以在别人的本纪中补上,甚至还有更多的细节可以推敲一下,就像拼拼图,只要足够细致,一个立体的始皇帝就呼之欲出了。
而《秦谜》就是拼图的成果报告书与拼图过程~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秦始皇的身世问题——他到底是不是吕不韦的孩子。
当然,答案是不是。吕不韦给嬴异人再多的投资,也不至于用一个怀孕的赵姬来影响秦王室的血脉,而且嬴异人再落魄,身边也是有人来料理这些事情的,吕不韦不可能用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坏了自己的大事。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秦始皇本纪里面,他的弟弟要叛乱,为什么嫪毐能封侯?
从嬴异人“翻身”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后世一个很熟悉的现象,那就是外戚干政,华阳夫人来自楚国,随着他坐稳了太后的位置——毕竟她与吕不韦的合谋就是给自己弄个后代,然后稳固自己的位置,同时稳固的还有自己家族的地位。而这位老奶奶所代表的自然是秦帝国朝堂上的楚系人马,同时,嬴异人的亲妈,经过考证,那是来自韩国的势力(不是现在的那个韩国),而嬴政的亲妈,也就是赵姬,她来自赵国,代表的是赵国的势力——在一个线上的还有吕不韦啦。
其实考虑一下后世外戚干政的路子我们可以发现,当妈的给自己的儿子娶媳妇的目的自然是扩充自己的势力,不难猜测,作为韩系势力的嬴异人亲妈,很有可能给自己儿子找了一个来自韩国的妃子,而这个人自然为嬴政生了一个弟弟,那就是成蛟,而当嬴政打算干掉他的时候,他叛乱了,楚系与赵系势力一起,在剿灭叛乱的同时,韩系外戚势力也消亡了。
而嫪毐的谋反则顺便带走了赵系势力,顺便带走了吕不韦,秦帝国朝堂之上只剩下根深蒂固的楚系外戚集团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关于楚系集团的崩溃——那个造反的昌平君是谁?
而楚系势力可是神奇得多,常言道“秦晋之好”,但是三家分晋之后,秦与楚的关系反而越发密切,楚考烈王当年在秦当质子——就像嬴异人一样,然后娶了秦昭襄王女儿,而楚考烈王着急回去即位,就把孩子和老婆都丢在了秦——这个儿子就是昌平君。
昌平君既是楚的公子,又是秦始皇的表舅,当赵系和韩系势力都覆灭之后,昌平君就成为秦始皇的丞相,但是当秦始皇要去灭楚的时候,昌平君反叛,后来成为末代楚王,与项燕一起殉国,而项燕是谁,就比较简单了。
而最后一个问题也就应运而来,秦始皇的皇后是谁?扶苏为什么如此轻易地就相信了李斯和赵高的矫诏?
这个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算算年龄,秦始皇的皇后自然是楚系的人,而也是这个皇后生了扶苏,而当昌平君反叛的时候,楚系外戚集团也就随之崩解,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扶苏,相信矫诏也就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了。
那么经历这一切的秦始皇本人呢?他能成为那些倜傥的先秦人么?
在“机器”的背后,他又何尝不是一个命运凄惨的人,幼年时父亲抛妻弃子奔赴秦国,当年幼的嬴政回到秦国的时候,嬴异人已经即位,而嬴异人又没干多久就去世了,秦始皇年幼继位,国政被吕不韦把持,当吕不韦被消灭,楚系外戚集团又开始把持朝政,然后中间又遭遇了荆轲的刺杀,方士的愚弄……最终掌握了一切的秦始皇终于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谜……
而解开这个谜的过程,就在这里,只要翻开就好了。而解开这个谜的过程,或许是我们读历史时学到的最有用的一门技能——拼拼图。
在这里,是可歌可泣的大秦赋,而不是油油腻腻的大情妇。
下周依然选择一个悬疑风格的作品
《夺命卧铺》
尽管今年不知道能不能回家,但是还是可以体验一下卧铺的感觉~
我们下周见啦~

秦王统一六国就是壮举,阿希统一欧洲就是法稀饭?
我是回复前面那个哥儿们说欧洲没统一,人民很幸福的说法
如果以汲取能力算,秦帝国的汲取能力世界第一,堪称当世无敌。但是判断这个制度是不是一个好制度还是要从屁股出发:自己是汲取者,还是被汲取者。然后来判断自己是应该骂还是应该夸。
我了解过,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挺扯的。但是秦帝国在汲取这方面确实是前无古人,甚至也可以说后无来者。然后等到东方人打进关中的时候,秦帝国的基本盘们,“老秦”们也不想为这个帝国卖命了。这就是秦制的最终下场。
你真的了解过欧洲战争史吗
我很想同意你的看法
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谁都可以打扮出一个自以为美丽的小姑娘,但是由于审美的不同,你打扮出来的美女,别人并不认可。
历史从来都是用来编写的,不是么?
史上多少事,都付扯蛋中 。。。
作者的解释是可以信服的,嬴异人受华阳太后帮助而得位,嬴政的皇后应该也是来自楚系。只是因为昌平君叛变,楚系也只能退出了。后世汉代都解决不了的外戚,秦应该也是差不多的逻辑。
这个确实是秦灭亡很重要的原因,焚诗书重徭役其实也可以归于这个原因之下。秦在当时确实可以说是最先进的政治体系和政治思想,这个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承认的。 但对于现在政治制度更为先进的情况下,一个影视剧通过改编历史去美化君主制,误导群众去畸形地看待历史,是不妥的。
与其说是焚诗书、重徭役的暴君,我觉得秦的灭亡,是因为没有及时把战时社会体系调整到统一后的和平发展体系,或者说是身处那个年年战争的时代,还没有人想明白,天下一统了,然后要怎么玩了?
再说了,当年的君主制,放在那个时候的世界上,难道不是先进的政治体系吗?
用恐怖去统一,就不如像欧洲那样,欧洲虽然没重新像罗马那样,但人民很幸福,为了统治而常年发动战争,对国内实行高压恐怖统治,哪怕统一也是统治者一人快乐而已!我说的是历史上的秦国
祖龙自始至终都没立后
为什么是秦统一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在用现代视角评价过去。
史记中的内容其实深受武帝时代的现实影响,
首先,由于篇幅原因我还没有用现代视角去评价两千多年前的制度呢。其次,为什么不能用现代视角去评价两千多年前的制度?“不能用现代视角去评价两千多年前的制度”这句话本事不就是在用你的现代视角吗?
那你也应该想想为什么是秦国完成了大一统,而不是六国,用现代视角去评价两千多年前的社会制度,也是很6
史记里都不敢乱下结论的事情在这里就成了当然不是。八卦远比历史要有趣。看大秦赋这种美化君主制,把一代焚诗书、重徭役的暴君转变成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圣人的东西时,最好想想秦是怎么灭亡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现在后人都不哀之反而是念之,
秦帝国改变了历史的惯性
战略思想超前!在统一这个问题上,倒是为以后两千年作了一个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