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真相几何?信任危机来袭!
点击👆 “斜杠少年” 关注我,精彩不断
/ 消费 / 观点 / 科技 / 创新 / 驾驶 /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新能源汽车撞上隔离带水泥桩后起火,车内3人出现重大事故。据目击者称,车辆撞击后车门锁死,电池爆燃。事故现场显示,车头损毁严重,但A柱保持完好。
4月1日,小米汽车客服回应称,已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调查。

此次事故让小米汽车面临创立三年来最大的舆论挑战。截至发稿,事故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TOP3,小米港股股价大跌5.49%。围绕“车门锁死”“电池着火”等质疑,新能源汽车行业再次陷入信任危机。
安全防护是否有效?车企责任如何界定?真相待解,公众期待权威调查结果。
小米SU7事故
关键数据背后的真相
4月1日中午,小米公司发言人就此次事故发布最新回应及关键细节。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事发时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km/h。事发路段因施工封闭,车辆需改道至逆向车道。
据官方数据,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率先检测到障碍物,发出“轻度分心报警”及“请手握方向盘”提示,随后提示“前方有障碍”并请求减速,车辆自动开始减速。1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方向盘左转22度,制动踏板开度31%。最终,车辆以97km/h的速度与水泥护栏碰撞,碰撞后车端紧急呼叫系统自动触发并报警。

从数据来看,小米SU7在事故发生前已提前检测障碍物并提醒驾驶员接管,碰撞后车内电子设备仍能正常工作,这表明车辆的主动安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然而,关于车乘人员家属提及的“车门锁死”问题仍存疑问。理论上,在车辆通电且车门结构未严重损坏时,车门应能正常开启。小米汽车客服表示,若车辆断电导致车门锁死,可尝试应急解锁。但高速行驶中,1-2秒的反应时间极为短暂,碰撞后乘员也可能失去意识,这为事故救援和后续调查增加了复杂性。

小米SU7标准版的智能驾驶配置细节:该车型配备1颗毫米波雷达和1颗英伟达Orin-X芯片,其夜间高速行驶的识别精度,较SU7 Pro及更高版本低一档。这或许暗示了在复杂路况下,标准版车型的智驾能力存在局限性。
尽管小米汽车公布了碰撞瞬间方向盘扭矩、转角度和制动踏板开度等详尽数据,但公众更关注的机械把手是否启用、倒置电芯是否发挥作用等问题,官方尚未给出明确回应。

针对电池包燃烧、车门结构变形及机械拉手联动状态等关键问题,有关部门已于4月1日完成事故现场三轮勘查,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车体残骸进行司法鉴定。目前,事故细节仍需等待进一步公布,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
安全设计的极限
与责任的归宿
新能源汽车事故频发,凸显了车企在安全设计上的重要责任。车企们在安全冗余设计上不断努力,但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完全取代驾驶员的责任。
以小米SU7为例,其被动安全设计十分出色。采用钢铝混合高强度笼式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达90.1%,关键部位使用2000MPa热成型钢。即便在97km/h的高速碰撞下,乘员舱仍能保持完整,被动安全框架经受住了考验。
在电池安全方面,小米SU7的CTB一体化电池技术是其核心亮点。电芯极柱和泄压阀的倒置设计,确保在热失控时,高温高压气体和有毒烟气能够快速向底部释放,避免车底被烧穿。

然而,技术的完善并不意味着事故的杜绝。小米SU7标准版的智能驾驶能力相对基础,前向探测和夜间感知能力有限,高速避让时可能存在短板。智能驾驶虽是主动安全的重要防线,但其能力边界依然存在。
此外,隐藏式门把手和电动开关常被诟病,甚至引发“撞车后如何逃生”的担忧。但实际上,小米SU7配备了机械把手作为冗余设计,即使断电也能从内部打开车门。

更有甚者,如极氪7X,还配备了破窗功能,可在车辆落水时破坏车窗逃生。
主动安全:技术的极限与现实的挑战
在主动安全领域,智驾能力较强的品牌往往将重点放在主动避让功能上。例如,根据鸿蒙智行的数据,搭载 HUAWEI ADS 3.0 高阶智驾系统的车型,其智驾刹停速度可达 120km/h,侧向主动安全工作范围为 40-130km/h,倒车时工作范围为 1-60km/h,具备全场景、全天候、全目标防碰撞能力。这些数据展示了高阶智驾系统的强大性能。

然而,尽管新能源汽车在主被动安全设计上已经十分完善,但所有安全措施都只是相对更安全,无法做到绝对安全。
实际应用中,安全设计能否发挥作用,还需考虑诸多复杂因素。例如,辅助驾驶的夜间感知和响应能力只是其中一方面,碰撞后电芯热失控引发的燃烧可能会消耗大量氧气,导致车内成员缺氧;或者乘员在猛烈撞击后失去意识,无法及时逃生。这些情况都可能影响安全设计的实际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车辆的主被动安全设计本质上是为了提高乘员的生存率,并为他们争取更多的逃生时间。但无论安全措施多么完善,重大事故后的生存率都不可能达到 100%。因此,从用户角度出发,不应过度依赖车辆的安全系统,预防事故的发生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智能辅助驾驶,行业需要不断提升主动安全的执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用户也应充分了解智能辅助驾驶的能力范围,明确其上限和下限,并严格遵循使用要求。安全技术的完善是必要的,但驾驶员的警觉和责任才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最大的安全
就是防患于未然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国产品牌凭借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弯道超车,小米汽车便是典型。其SU7车系仅用三年便实现单月交付2.9万辆,成绩斐然。
然而,新技术的突破与激进的营销策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小米SU7 Ultra用户超速行驶事件引发公众质疑,智能驾驶滥用更是存在巨大风险。本次事故中,司机被提醒分心、脱手驾驶,这种行为违反法规且极为危险。

技术进步带来便利,但安全始终是底线。车企推广技术、用户使用车辆都应以安全为前提,防患于未然才是最大的安全。
辅助驾驶的真相:技术与责任的边界
许多消费者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但目前所有车企的辅助驾驶功能都未达到L3级别。L3是“有条件自动化”,驾驶者需随时接管;而完全放手驾驶属于L4级别——高度自动驾驶,目前技术尚未实现。
普通消费者难以理解L3和L4的区别,一些短视频中用户在行驶中放手甚至睡觉,这种行为极其危险且可能触犯法律。许多车企和网红为追求销量或流量,夸大智能驾驶能力,忽视风险,这种行为极其不负责任。
智能驾驶系统虽整体更安全,但对个体而言,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小米SU7事故中,司机母亲曾提醒女儿技术不完善,但未被听从,最终酿成悲剧。这起事故提醒我们,技术的边界必须被尊重,安全永远是驾驶的第一要务。

事故责任
理性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是否应对事故“全责”?其安全性是否真的不如燃油车?答案并非如此简单。不能仅凭事故率就草率判断哪类车辆更安全。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各方责任都应被公正审视,不存在“冤枉”之说。重大事故发生后,车辆的防护性能固然重要,但官方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同样关键。
目前,事故的更多细节尚未披露,车辆检测结果也未公开,因此无法对事故定性。保持理性和克制,是对生命的最基本敬畏。这场事故的最终结论,仍需等待官方通告来揭晓。
── 往期分享 ──
🛒🛒🛒
『 敬请关注 @ 斜杠少年 』
『 探索生活 分享科技 』
👇︎👇︎👇︎

欢迎在评论区指正文章欠佳之处
你之所知 或他所需
该内容正在参加《放心消费科普大赛》活动,分享你的消费秘籍,有机会赢800元现金大奖,还有超多专业评测工具和不限量金币等你来抽,100%中奖‼️

猫仔仔
校验提示文案
狂奔的蜗牛51
校验提示文案
AK卡卡
校验提示文案
乐玲玲
校验提示文案
乐玲玲
校验提示文案
AK卡卡
校验提示文案
狂奔的蜗牛51
校验提示文案
猫仔仔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