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城造出“发电玻璃”:严寒中发电,十块玻璃管全家用电
在黑龙江佳木斯,一项名为“发电玻璃”的科技创新正悄然改写绿色能源的发展格局。这种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新型材料,不仅拥有普通玻璃的透光性和美观性,更能在低照度环境下高效发电,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一匹黑马。

佳木斯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是这项技术的核心推动者。通过自主研发的“近空间升华技术”和“磁控溅射技术”,企业成功将碲化镉薄膜的厚度控制在3微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却实现了17.3%的量产组件光电转化效率。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工业4.0生产线年产能达到100兆瓦,良品率高达99%,生产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40%。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支持下,这项技术突破了过去光伏材料在弱光环境下的发电瓶颈,即便在零下40℃的严寒天气,仍能保持90%以上的发电效能。
这种发电玻璃的应用场景极为广泛。建筑幕墙、屋顶、公交站台等城市空间都成为潜在的发电站。攀枝花石墨产业园的屋顶项目,采用发电玻璃替代传统建材,年发电量达160万度;哈尔滨某老旧小区改造中,历史建筑外立面与发电玻璃完美融合,既保留城市记忆又实现能源自给。更贴近生活的场景是家庭应用:十块1.92平方米的发电玻璃即可满足普通家庭全年用电需求,配合储能系统甚至能在阴雨天气持续供电。
技术突破背后是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佳木斯利用本地丰富的硅砂资源(占黑龙江省储量60%),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封装的全链条配套。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产业补贴等政策,推动发电玻璃纳入城市更新项目。目前产品已出口法国、日本、南非等国家,在俄罗斯远东市场尤其受欢迎,全球订单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对于这座东北老工业城市而言,发电玻璃的产业化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创造了较传统制造业多30%的就业岗位,更带动了60%的技术工人本地回流。通过与农业光伏、工业旅游等业态结合,佳木斯正在构建“光伏+观光”的绿色经济圈。正如企业负责人所言,这项技术让建筑材料从“耗能载体”转变为“产能单元”,为寒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尽管面临成本优化、标准制定等挑战,但发电玻璃展现的潜力已引发行业期待。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推进,这种兼具功能性与美观性的材料,或许将在未来十年重塑建筑与能源的关系,让每栋楼宇都成为微型发电站,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