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盘”老外在上海与小笼包的18年!!!
《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作者: [美] 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
2005年,24岁的沈恺伟,出身迈阿密中产家庭,放弃了稳定的生活,怀着“冒险”精神,只身来到上海。他原本计划是要成为一名世界公民,却在上海度过了18年。而他也并没有打算呆这么久,只不过一年又一年。从24岁-40岁+,期间他穿梭于两种不同文化下,经历了几个阶段:如何谋生,如何去爱,如何应对起居饮食社交衰病,以及如何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的上升与下沉。

沈恺伟作为一名年轻的厨师来到上海,他最初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这个陌生城市待多久。然而,他最终决定骑着挎斗摩托穿越 5000 公里,探寻中国的风景和文化。他以“局外人”的率真和好奇的心态,探索着我们渐渐忽略的“附近”和附近的“人”的故事。

沈恺伟对上海小笼包有着一种特殊的热爱。在上海的第十年,为了找到最棒的小笼包,他花费 16 个月评测了 52 家上海小笼包店,使用一套电子数显卡尺和一个电子秤来测量面皮的厚度、肉馅的重量、汤汁的量以及每只小笼包的总重量。最终他的评测结果出版了《上海小笼包指南》,并被称为“痴迷小笼包的老外”。至此他终于找到在中国的归属感~
在上海的18年里,沈恺伟也曾在几种职业间横跳,最后成为作家,也兼职过做DJ;他不仅花时间评测小笼包店,还花了 10 年寻访一位手工铁锅匠,前往兰州学习做拉面,前往阿勒泰了解驼奶等等。透过食物的镜头,他观察并记录着中国的真实故事,寻觅、倾听并讲述着它们。

两代人相隔100多年的中国“冒险”经历形成历史的呼应。
100 多年前,外高祖父刘海澜在 24 岁时率领一支传教士队伍,从俄亥俄州远赴大 清帝国。他在近代中国经历了大震荡和大变革,为其建立了亚斯立堂、同仁医院、汇文学校等贡献卓著。这些建筑和遗址如今仍被定格于家族老相册中。
100 多年后,24 岁的沈恺伟来到中国,评测小笼包店、寻访手工铁锅匠、到兰州学做拉面、去阿勒泰了解驼奶,更是在度过艰难的疫情三年之后,依旧选择留在上海。

这是一本讲述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在中国经历的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在一位外国人的笔下,以一种新鲜的写作声音去记录我们的当下,记录真实的中国故事~


子麒麟
校验提示文案
子麒麟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