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残DIY爱好者的夏日降温折腾实录
热衷DIY,但是手残人懒。
比如我台式机的音响是小功放+喇叭线+拆车喇叭,额定功率2x50w+100w低音,长这样:
手残人懒证据2:
MATX机箱所有的硬盘位(2个M.2和4个3.5)都满了,新加的8T硬盘就只好这么直立在机箱里。
此次DIY起源于我的Xperia 1 III,炎龙888,加上索尼奇烂无比的调教,实在太热(我完全不玩王者/吃鸡,刷抖音逛淘宝都热得不行),加风扇既笨重又影响手感(21:9细长的身材手感真的很好)。
于是我想到试试DIY被动散热。
所用材料在1688上购买,分别是200x200x0.1mm的铜片13元,70x22x3mm2片M.2硬盘散热片3.6元,实际上我一共卖了6片。真的挺便宜的,而且质量也都不错。
照片为华为魔改8寸M6平板拍摄。
室温31度,湿度70%,未开空调,手机120Hz刷新率。温度测量的图片都是测量到温度最高的位置后拍摄的最高温度。
总结一下:
未加散热片(手动寻找测得最高温度):
屏幕:起始39.8,刷抖音后44.4
后背:起始39.3,刷抖音后41.6
加散热片后(手动寻找测得最高温度):
屏幕:43.5,降低0.9度
后背:覆盖散热片的部分为37.9,未覆盖的部分为39.5,降温分别为3.7度和2.1度
实践证明,还是有效果的!
最后啰嗦点其他的,但其实屏幕发热的元凶是高分辨率和高刷新率。
在CRT显示器时代,75Hz刷新率差不多都算底线,1024x768分辨率一般都有85Hz。另外只要是尺寸稍大(例如19寸)的显示器几乎都有更高的分辨率(例如1600x1200、2048x1536),带宽(电子束每秒扫过的最大像素数)也高,所以只要200MHz带宽的显示器在1600x1200分辨率就可以拥有75Hz的刷新率。而当时显卡提供的RAMDAC普遍都是400MHz,最高能支持两台2048x1536的显示器在60Hz下工作(或者4台在30Hz下),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比如我手机上这块3840x1644的屏幕,按照上述理论,需要约1GHz的带宽,处理芯片的频率提升,可用散热面积又这么小,温度肯定增加。
反正我的眼睛是分辨不出60和120的任何差别。
理论上讲,高于30fps,人眼就已经不易察觉了,如果人眼真的能看出120和30的差距,是否意味着60fps在这些人眼里就卡、就慢?猫的眼睛,据说灵敏度是人类的6倍,也就是说猫看180fps以下的都跟幻灯片似的,所以猫捕鸟捕鼠的时候,猫对猎物的动作才能及时反映。
说了这么多,只是觉得商业营销其实夸大了刷新率的实际效果,可能从心理上影响了消费者,致使有人“感觉到”60和120之间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其实在画面活动时较难察觉,反而是运动和静止的转换中才会感知。
60Hz刷新率下,屏幕的最高温度是42.6度,比120Hz时又降了0.9度。
我个人喜欢小屏手机,但现在没有完全满足需求的产品。小米12s和三星s22的屏幕并非旗舰;iPhone SE3实体指纹真香,处理器又好,可惜不支持双卡(虽然可以魔改);civi1s手感出色,处理器够用,但不支持无线充电(无线充电现在来看挺重要的,尤其开车时)。等等看s23和小米13能否用上各自的上一代旗舰屏幕吧~
本人92年开始接触计算机(IBM AT/XT),94年在叔叔开的的电脑学校教五笔字型、MSDOS、UCDOS、WPS、QuickBasic,97年接触互联网(瀛海威、telnet MUD),2005年加拿大约克大学计算机系毕业,早年混迹于各大海内外0day论坛/FTP,自诩数码界考古级爱好者。
感谢阅读,欢迎理性探讨(吐槽)。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海洋之猪
校验提示文案
海洋之猪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