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入门三部曲】小白必看!咖啡操作过程大盘点!让你了解行业黑话
Hello大家好,我是入行十余载,喝多咖啡依然睡不着的咖啡君~
时隔两个多月,终于抽出时间来完成三部曲的最后一篇了。
希望前面两篇内容对大家有一丢丢帮助,有些知识点还是需要结合来看,下面附前两篇的传送门~
每个行业都有一些独特的专业术语,或者说“黑话”,咖啡行业自然也不例外。今天咱就一起来盘一盘在咖啡的制作过程中各个步骤分别叫什么,又有哪些行业“黑话”!如果有没提到的,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补充或提问~
导读:
1、咖啡从采摘到销售中都经历了哪些步骤?
2、意式咖啡制作过程中的操作都是什么?
3、手冲咖啡制作时有哪些术语?
4、其他术语解释。
(本篇内容较长且偏科普向,记得先点收藏方便随时阅读~)
众所周知,咖啡是从树上来的。咖啡苗从栽种到结果通常需要3-5年,采收期为5-20年,与其他核果类植物一样需要发芽、开花,才能结果。
1、咖啡樱桃(Coffee Cherry)
很多人误以为咖啡树的果实就是咖啡豆。
咖啡树上结出的果实名为咖啡樱桃,果实内的种子才是咖啡豆的原型。
它从外到内的组成部分名称分别是:外果皮、果肉、果胶层、内果皮、银皮、咖啡豆(种子)。
采摘完成后,这些红彤彤的果实会被送到处理厂进行风味产生的第二步——处理。
2、处理
通常在选购咖啡商品时,经常看到产品描述中有日晒、水洗、蜜处理、湿刨、厌氧日晒等字眼,这就是对这只咖啡豆处理方式的描述。
水洗处理法:
清洗:采摘大小相近的咖啡樱桃,并将其浸泡在水中约12-36小时;
去皮:通过浸泡让咖啡樱桃变软后,把它们放入去皮机内,去掉外面的果皮、果肉和果胶层;
去果肉:将未彻底去除果肉的咖啡豆进行发酵,完成后用水反复冲洗,直到咖啡豆表面的黏膜和果肉被完全去除;
筛选:把清洗干净的咖啡豆泡在水中,有虫蛀、过熟等瑕疵的豆子会漂浮在水面上,将其去除;
干燥:将处理后的咖啡豆于阳光下暴晒1-3周(或使用机器烘干),使含水率降低至12%以下;
入库:水洗处理完成,将咖啡豆分装并妥善储存,出货时去除银皮。
肯尼亚产区的咖啡豆大部分为水洗处理
日晒处理法:
干燥:将咖啡樱桃放在阳光下暴晒2-3周(或使用机器烘干),使含水率降低至12%以下;
脱壳:用脱壳机去除外部干燥的果皮、果肉和果胶层;
入库:处理完成后,将咖啡豆妥善储存,出货时去除银皮。
老规矩,日晒推花魁
蜜处理法:
去皮:通过调节去皮机的去皮口径来控制果胶层的保留程度,并进行去皮;
干燥:将完成去皮的咖啡豆进行晾晒干燥;
分级:根据果胶层的保留程度(颜色)进行分级,10%-30%为白蜜,60%左右为黄蜜,75%左右为红蜜,80%-100%为黑蜜。
蜜处理在哥斯达黎加等中美洲地区十分流行
特殊处理:
随着设备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进步,处理方式也是五花八门。
二氧化碳浸渍:又称为红酒处理法,灵感来源于红酒的酿造工艺,也就是厌氧发酵。在密封发酵容器中注入二氧化碳,挤出氧气,在无氧的环境下,使咖啡果胶和粘液中糖分的分解速度,及PH值的下降速度变慢,当糖分被完全消耗的时候立刻开封,并马上在阳光下干燥,这样处理的咖啡口感更圆润醇厚。
双重厌氧:指先经过传统处理之后再进行一次厌氧发酵的咖啡豆,也可以先厌氧发酵再传统处理。
3、烘焙
就像瓜子炒熟以后散发香味一样,炒制咖啡豆的过程就是烘焙。
经过处理后的生豆会以拍卖等形式售出,再由烘焙商购入对生豆进行烘焙。
预热烘焙机,温度到达190-195度时放入咖啡豆,咖啡豆在高温中脱水并发生焦糖化反应,咖啡豆的颜色会逐渐变深。
由生豆的黄绿色转为浅褐色时,由于脱水导致纤维断裂,内部压力增强,咖啡豆开始发出像爆米花一样“噼里啪啦”的声音,这就是“一爆”。随着声音的强烈程度又分为一爆初期、一爆密集期和一爆结束期。
一爆初期到一爆密集期出豆,基本为极浅度和浅度烘焙;一爆密集期到一爆结束期出豆,基本为浅度和浅中度烘焙。
随着一爆之后温度继续上升,咖啡豆中又有气体产生使其膨胀,细胞纤维再次断裂又会开始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这个阶段就到达了“二爆”。同样也分为二爆初期、二爆密集期和二爆结束期。
一爆结束后出豆通常为中度烘焙;二爆开始出豆前为中深度烘焙;二爆初期出豆为深烘焙。
由此阶段更深的烘焙度会根据地域风味特色命名,二爆密集期出豆叫做维也纳烘焙,二爆结束后油脂渗出表面时出豆叫做法式烘焙,而在二爆结束后颜色最深,油脂也开始变焦的时候出豆叫做意大利烘焙。
不同的咖啡豆原料适配不同的烘焙度,并不是所有咖啡都适合浅烘焙来放大产地风味,也并不是所有的咖啡都应该重烘焙来提升醇厚度和重量。
4、养豆
刚烘焙好的豆子并不适合立即用来制作咖啡,在正式销售之前还需要进行养豆。
烘焙后冷却下来的咖啡豆会排放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使包装中的压力升高,这份压力有助于咖啡豆内部的芳香物质与油脂融合,使它们达到容易被萃取的状态,这个排气阶段我们将它称为“养豆期”。
因此,养豆期的长短是根据烘焙度的深浅来确定的。深烘焙的豆子内部纤维断裂严重,缝隙更大,排气作用也就更明显,达到熟成期所用的时间也越少;而浅烘焙的豆子由于排气能力差,熟成的时间也就更长。
通常养豆期在3-15天不等,大家可以根据手上豆子的烘焙信息判断并进行调整。
5、杯测
杯测的目的是评估咖啡豆品质,并找出最佳风味。
SCA的杯测标准:
研磨度:美20号筛网通过率70%-75%
粉水比:1:18.18
水温:92-94度
时间:4分钟
水质:TDS在75-250ppm之间,不要使用蒸馏水、自来水。
杯测步骤:首先在杯测碗中闻“干香”(即咖啡粉研磨后散发的香气);随后将适当的水一次性注入,并开始计时,此时开始评定“湿香”(即咖啡粉接触热水后散发的香气);
计时结束后,使用杯测勺进行“破渣”(轻推三下,破除表面浮渣)、“捞渣”(将杯中浮渣捞出)的步骤;
“捞渣”结束后,进行新一轮湿香判定,此时风味已趋于稳定;等咖啡液降至70度左右,开始进行饮用评价。
啜吸:指快速吸饮咖啡液,使咖啡液雾化并均匀布满舌面,可提升鼻腔嗅觉及味蕾味觉对咖啡风味的感知,标准的啜吸会发出尖锐金属声,而错误的啜吸会影响风味的捕捉(还可能呛到),所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小伙伴在杯测时可以多喝一些,让咖啡液铺满舌面就好。
1、研磨
将养好的豆子磨成粉等待萃取。
无论使用哪种类型的磨豆机,最终目的都是为萃取服务。
在意式咖啡机的高温高压下,研磨度过粗的咖啡粉,水流经颗粒的速度会变得很快,导致大量的可溶解物质没有被水带出来;相反,研磨度过细的咖啡粉,水流经颗粒的速度变得很慢,这些咖啡粉被反复萃取,也就导致了过萃。就像水流过石子和细沙的区别。
有了上面的理论支持,研磨度的调整就变的十分简单:流速太快就调细一些,流速慢就调粗。
2、布粉
布粉的目的是让萃取更均匀。
除了研磨度,布粉也会影响咖啡液体萃取流速。受到空气湿度、静电等影响,有些粉研磨后会结块,或在粉碗中产生空隙,如果不进行布粉、压粉,机器内高温高压的水流会沿着“通道”(颗粒间存在空隙,使水沿阻力最小的区域流走的路径)迅速流走,而结块的部分内部可能都没被萃取,粉碗底部的零星咖啡粉又被多次萃取,就造成了萃取不均匀。
曾经的咖啡师都是使用牙签或小针来戳开结块,再用手指布粉。
现如今不仅有了粉针、布粉器,还出现了布粉、压粉一体的“布粉锤”和今年WBC冠军使用的“布粉针”。
布粉后使用粉锤夯压的步骤就是压粉,压粉是为了将咖啡粉颗粒之间的空隙变小,不会形成“通道”。
3、萃取
从咖啡樱桃到消费者口中的最后步骤,能决定一只豆子的风味能否展现出来。
萃取这一步里面的学问太大了,找机会可以拿一篇详细说说,这里我们稍微来两句。
从简单化学角度来说,咖啡中成分有70%是不可溶物质(纤维等),还有8%-12%是不易溶物质(杂味),18%-22%是易溶物质(咖啡风味),正常的萃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萃取18%-22%的咖啡风味物质到水中,并及时停止溶解。如果萃取的风味物质不足18%,称为萃取不足,相反如果萃取的风味物质超过了22%,则称为过度萃取(过萃)。
在萃取过程中,水流对咖啡中物质的冲刷是有顺序的,首先被溶解萃取出的物质是有机酸和脂肪,带给我们的是尖锐的酸咸口感;其次是糖分,与前面萃取的物质融合后产生部分花香水果香的风味展现;最后则是不易溶物质和植物纤维,由于纤维物质是粗糙且不可溶于水的,所以萃取后段会带给我们明显的苦和涩。
如果是刚开始接触意式咖啡的小伙伴,在进行萃取操作时,不考虑最佳风味表现的情况下,通常16-18g粉重的意式浓缩,研磨流速调整到4-6秒出液(指咖啡液体开始从粉碗中流出),25-30秒完成1:2粉水比的萃取就可以了,再根据这样的萃取风味结果去调整参数就好。
4、拉花
奶咖制作时将牛奶发泡的步骤,俗称为打奶。让奶咖表面形成图案的步骤叫做拉花。
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冲打牛奶,利用牛奶中乳蛋白的张力作用产生泡沫,随后用蒸汽将大小不一的泡沫打细打绵,牛奶中的乳脂可以让这些泡沫更加稳定,在奶温升至55-65摄氏度时结束打发,避免高温破坏牛奶中的营养物质。
详细的内容在之前的文章中讲的还算全面,对拉花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飞过去瞅瞅~
1、准备
与意式浓缩咖啡不同,手冲咖啡更偏向于品尝产地风味,制作中也都是手动完成。
首先是烧水...根据所使用咖啡豆的规格来确定水温,水温越高对咖啡粉的萃取越充分,相应的萃取率也会越高。水温通常范围在90-96度之间,对于一些时间较久的特殊处理法的豆子,也可以降到88度左右进行冲煮。
在烧水的过程中对器具进行准备,折叠并湿润滤纸,其目的是为了让滤纸贴合滤杯,防止在萃取时水沿滤纸与滤杯间的空隙流出,影响萃取率和浓度。湿润滤纸时要注意用手指向下轻压,避免滤纸回弹造成不能贴合。
湿润滤纸的热水也能同时预热分享壶,节约水资源~但这个水千万不要忘了倒掉!
滤杯的选择就像第二篇中提到的那样,小白可以无脑选择V60。
2、洗磨
并不是把磨豆机冲洗干净!
通常咖啡店中会有多种手冲豆子供顾客选择,如果两次使用的咖啡豆不同,就需要洗磨了。
在磨豆机内放入几颗本次冲煮使用的咖啡豆并进行研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磨豆机内部的残粉带出,避免掺杂咖啡粉影响风味表现。
研磨度极大影响萃取率的高低,越细的咖啡粉与水的接触表面积越大,相应萃取率就越高,当制作的咖啡萃取率过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其他数据不变,只调粗研磨度来进行调整。
3、闷蒸
让咖啡粉排气并准备好被萃取。
手冲咖啡的闷蒸比通常为1:2-3之间,这取决于咖啡的规格和新鲜程度。上面讲到烘焙过程中咖啡粉内部会产生气体膨胀并发生“一爆”,这些气体在烘焙和养豆期中并不会完全排出,闷蒸的目的就是让咖啡粉尽可能多的排出内部气体,并使咖啡粉湿润,让后续的水流可以更快速完全的进行风味萃取。
闷蒸时间通常控制在30秒左右即可,当然如果咖啡足够新鲜,30秒后还在冒泡,时长拉到40秒甚至50秒也是没问题的。同理,对于一些不太新鲜的咖啡豆,闷蒸时间就不宜过长,只要排完气就立刻开始冲煮萃取,避免过多的杂味和不好的风味被释放出来。
重点:闷蒸时间是从第一滴水接触咖啡粉时开始计算的,而不是加完足量水之后才算,因此一般会先计时再注水。
4、手法
冲煮不一定要“の字绕圈”、“多段注水”,一次性倒完也一样能萃取风味。
很多小伙伴见到咖啡师转着圈注水,而且注注停停,感觉这样的冲煮手法才算专业。
所谓“の字法”是因为早期的咖啡滤杯不像现在这么精致小巧,一次冲煮要提供给很多人喝,如果只从中心注水,边缘的咖啡粉都还没湿润,中心的已经过萃了。这就好像食堂的大铁锅,炒的菜多了,不翻炒很容易受热不均,底下的菜熟了,上面的还没热。
而多段注水是在有了一定冲煮经验,并对一只豆子的风味结构比较熟悉之后,可以通过调整注水次数,甚至每段注水的水温之类来放大风味。比如之前我拿到一只翡翠庄园的红标瑰夏,80度水温进行闷蒸,95度水进行冲煮,尾段的50g水继续用80度水温,这样来放大瑰夏花果酸甜的优势,后段补足了水量也尽量少的萃取了不好的风味。
小白进行冲煮的时候可以试试乔治队长彭近洋(2022CBrC冠军)的“无差别冲煮”,或者火山坑注水法,这两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冲煮手法对风味萃取的影响。
5、截断
后面这些不好我就不要了!
在冲挂耳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个操作,是指在水没有流完的时候就移走滤杯/挂耳包,防止浸泡的咖啡粉过萃影响风味。
这里有一个误区,并不是所有的后段都需要被掐掉。见过很多朋友在冲煮的时候订好了粉水比,也注入了相应的水量,最后因为手法等因素影响,滤杯中变成了浸泡式萃取,为了防止过萃就直接截断了。这么做首先影响了总粉水比,相当于注水量减少了,这就导致得到的咖啡液萃取率和浓度被影响,还浪费水
实际上除非豆子已经非常不新鲜了或变成了浸泡式萃取,是没有必要靠截断来减少后段萃取的,正常让水流下来,到变成点滴状移开滤杯就可以了。
6、旁路水
在咖啡萃取中的一把双刃剑。
这个词有很多种叫法,比如旁路、旁道注水等,它的正式名称叫“by pass”,指的是在冲煮中不通过或不完全通过咖啡粉的水。
为什么说它是一把双刃剑呢,首先上面我们提到的错误操作导致的通道,就会导致旁路水出现,影响整体的萃取率和浓度。但好的方面,它可以帮助浓度过高的咖啡液平衡口感,当你冲煮结束后感觉口感太重,可以按比例稍微加些水稀释一下,可能口感会变得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旁路水的重量也是总注水量的一部分,在计算浓度和萃取率的时候不要忘了。
7、冰冲
夏天通常都会点一壶冰手冲,它与热冲有什么区别呢?
它可不是用冰水做手冲!说白了冰冲就是旁道注水的一种,只不过这部分水换了一种形态,变成了固态的冰。
咖啡风味是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像埃塞、瑰夏这类花果香气的豆子刚冲煮完并不特别,但随温度降低越来越好喝,就比较适合做冰冲。
比如使用15g咖啡粉,粉水比1:16,总注水量240g,可以选择在分享壶中放入100g的冰块,注水冲煮时只注140g。这样制作的咖啡浓度更低,但相应的冲煮过程中需要把萃取率适当提高一些,不然咖啡液会变得很寡淡。
1、冷萃取
到底多冷才是冷萃取?
在第一篇中我们介绍过的冷萃咖啡是通过冷萃取法制作的,但这个“冷水”并不是特指常温及以下温度的水。上面讲过,萃取时间、水温和研磨度会影响咖啡粉的萃取率,那么在制作冷萃时,水温已经降低到60度或更低,为了保证口感的平衡,就必须让萃取时间和研磨度保持平衡。
萃取时间越长萃取率越高,研磨度越粗萃取率越低,因此水温确定时,如果你想尽快喝到这杯冷萃,那就调细研磨度以减少达到所需萃取率的萃取时间,反之亦然。
SCA80+的果丁丁SOE很适合做冷萃
2、金杯萃取
并不是没有落在金杯萃取范围的咖啡就不及格。
首先聊一下什么是金杯萃取。它是由SCA经调查给出的一项参考向行业标准,简单说就是需要制作的手冲咖啡液浓度控制在1.15-1.45%之间(SCAA标准为1.15-1.35%之间),萃取率在18-22%之间,坐标系中落在这个范围内的手冲咖啡,就被称为金杯萃取。
图中X轴为萃取率,Y轴为浓度,斜线代表粉水比,可以看出粉水比定在1:15-17之间更容易落进金杯范围
这个数据实际是由SCA在对市场进行调查,由大部分人喜欢的咖啡口感的平均值决定的,划重点啊!平均值!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咖啡都适合按照这套标准进行冲煮,只是当数据符合这套标准时会被更多人所接受,也有很多咖啡浓度越高越好喝,或者说有人就喜欢高浓度的咖啡~
3、浓度和萃取率的计算
萃取率=(浓度X咖啡液重)/粉重
这里的咖啡液重是指最终萃取到杯中的液体重量,也就是总注水量减去咖啡粉吸水量(通常为粉重的两倍),再减去损耗水量,但这个一般不用计算,用另一个容器称一下就可以了。
浓度可以通过浓度仪直接获取结果,而浓度X咖啡液重计算出的数据代表的是咖啡液中可溶性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溶解在水中的咖啡风味物质的多少,这个数再除以使用的粉重就是这份咖啡粉的萃取率啦。
4、拼配水
刚入门的时候会选择喜欢的豆子,尝试冲煮出包装上标注的杯测风味;后来熟练了,开始尝试不同的滤杯、不同刀盘的磨或者不同壶嘴的冲煮壶;而真正的大佬,已经开始研究怎么造水煮咖啡了。
咖啡的萃取离不开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的发生,而水中的钙镁钠离子就是激活咖啡内芳香因子的“钥匙”,所以水质对咖啡萃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水质测量用的单位是ppm,值越高代表水越硬,也就是其中的物质越多,对咖啡萃取的影响也就越大。水质的酸碱性也很重要,咖啡是偏酸性的,使用弱酸性的水冲煮咖啡,会让咖啡的酸更强烈,使用弱碱性的水冲煮,咖啡的酸性就会被中和,口感会相对平衡一些。
可以看到WBrC的很多选手都是为自己的豆子去专门造一份水,之前我也尝试过用济南趵突泉或章丘百脉泉的水,加入一些屈臣氏的蒸馏水进行调整硬度来进行冲煮,还是很有意思的~看看后面有没有机会出一期视频,造水煮咖啡。
5、倒缸
大家应该都看过咖啡师打完奶后,又把奶倒进另一个奶缸再拉花的过程吧,有些不明觉厉的意味。
这个动作就叫倒缸,在第二篇中我们提过奶缸分为打奶缸和拉花缸,打奶过程中缸嘴要接触高温的蒸汽棒,这会造成奶缸的磨损,而且经常打奶总会结一些奶垢,避免这些因素伤害我们漂亮又昂贵的拉花缸,脏活累活就都由价格稍低又专注发泡的打奶缸来做了。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拉花作为一种咖啡艺术,准备阶段和表演阶段用的装备不一样也没问题对吧。
倒缸之前不要忘了用蒸汽预热拉花缸,不然打到温度的牛奶接触凉的缸体,整体温度会下降,影响口感。而且倒缸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句“杯壁下流”,一定要沿着拉花缸壁倒入,这样可以让牛奶和奶泡再次融合,如果一股脑倒进去则会出现很多大气泡。
那么小白入门三部曲到这里就结束啦,希望能给想入门的咖啡爱好者们有所帮助~ 关于本篇内容中没提到的“黑话”,大家伙儿可以在评论区发出来!感谢观看,别忘了关注+三连~

团子团子
校验提示文案
KOALAOK
校验提示文案
airzero
校验提示文案
兔牙先生
校验提示文案
大鹏鹏
校验提示文案
塞纳河畔的夏雨荷
校验提示文案
塞纳河畔的夏雨荷
校验提示文案
大鹏鹏
校验提示文案
兔牙先生
校验提示文案
airzero
校验提示文案
团子团子
校验提示文案
KOALAOK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