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硬盘目前主流是固态的还是机械的?
在B乎看到了这个问题,这里顺带把回答转来吧。

回答如下:
现在主流的移动硬盘已经变成固态方案了,主要是机械硬盘在许多方面已经有些落伍了。
简单想了一下,大致能想到以下几个方面:
1.便携性
目前民用的机械硬盘,最小的盘体还是2.5寸规格,尺寸一般为100.20mm x 69.85mm x 7-9mm,而移动机械硬盘加上外壳之后,还要比这略大一点点。
这是啥概念呢?大概有大半个手掌那么大,而且由于外壳和内部结构基本全是金属结构,所以拿起来还是有些重量的。
而移动固态硬盘的主要元器件只有主控和闪存芯片,所以体积方面能做得比较小。
具体来说,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厂商推出的成品货,比如我之前入手过的佰维PD2000这种,基本做得跟个口红似的差不多大,重量好像也只有20多g:

另一种是用用2280或者2242、2230规格的固态硬盘,搭配硬盘盒在DIY成移动硬盘,体积和重量同样要比移动机械硬盘更小。
比如2280硬盘盒组装完是这样,大概只比2根手指头更宽点:

用2230规格的海康DK4000配合2242硬盘盒,体积也就比U盘稍微大了一点点:

2.安全性
机械硬盘内部有机械结构,在使用时盘片会以每分钟5400-7200转高速旋转,同时磁头悬浮在盘片上边来读写数据。

而这个时候如果遇到晃动、磕碰或者跌落,磁头容易触碰到盘片上造成划伤,可能直接就坏了,这也是移动机械硬盘最常遇到的故障。
而固态硬盘通过闪存芯片来保存数据,没啥机械运动结构,各个元器件都是直接焊接在PCB板上的,这也使得其抗冲击性要比机械硬盘强得太多太多了,明显更加适合移动硬盘的适用场景,再也不怕拿着滑手了,用起来安全性大大增加。

3.耐用性
耐用性方面,许多移动机械硬盘其实根本用不到寿终正寝,就因为供电不足、意外跌落、盘片划伤等问题就损坏了,这个耐用性其实真的比不过移动固态硬盘。
而且容量比较大的2.5寸机械硬盘大多是叠瓦盘结构,高负载写入的寿命也要差得多,损坏几率可不小。
而固态硬盘的写入寿命就看闪存芯片和主控本身的寿命了,如果是自己用硬盘盒DIY的话,那实际闪存芯片的写入寿命是要比厂商标称的TBW标准更高一些的。

以致态TiPlus7100这种TLC原厂盘为例,一般厂商给1TB容量的质保标准是600TBW/5年,超过600TB只是质保结束而已,并不是写入寿命就耗尽了。
而如果直接采购成品移动固态硬盘,一般来说厂商采用的闪存颗粒体质可能不如普通消费级SSD,不过厂商还是会给出具体的质保标准,也几乎是普通用户几年都写不完的水平。
当然,如果是为了保存冷数据的话,比如数据放进去一两年都不会用一次,那还是机械硬盘更有优势,闪存芯片放久了不通电可能会因为电子逸失效应丢失数据,这一点确实不如机械硬盘靠谱。
最后,固态硬盘确实是有写入次数的限制,但是这个次数并不是说通电一次就少一次,简单点说指的是全盘写入的次数,也即是PE次数。
以1TB的TiPlus7100为例,实际闪存芯片的PE次数能达到3000-5000次,厂家给了600TBW的保修,这意味着其实如果你持续不断写入的话,要写入几百上千TB才能耗尽寿命。
那普通用户谁会每天都用移动硬盘写几百GB的数据呢?
所以说基本不用担心这个寿命问题。
真要有这么高负载的写入需求的话,那还是推荐直接入手U.2企业级SSD,然后配合桌面硬盘盒来长期使用。
该内容正在参加《放心消费科普大赛》活动,分享你的消费秘籍,有机会赢800元现金大奖,还有超多专业评测工具和不限量金币等你来抽,100%中奖‼️

小火炖豆腐
校验提示文案
小火炖豆腐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