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藓(脚气)
足癣是由于足底与足趾及趾间皮肤癣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皮肤疾病
足底以及趾问出现水疱、丘瘆、红斑、鳞屑和裂口,可伴瘙痒和臭味
足癣的病因是皮肤癣菌感染
主要治疗方法为局部药物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抗真菌药物
定义
发生在足部(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性疾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皮肤浅部真茵感染性疾病,民间俗称“脚气”。
在世界范国内流行,其发病率远高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癣病。
分型
足藓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种类型
水泡型足藓
好发于趾间、足侧缘以及足趾等部位。
皮损一开始为针尖大小的小水疱,摩擦不易破溃。
同时伴有明显的瘙痒症状。
鳞屑角化型足藓
好发于趾间、足侧缘以及足趾等部位。
皮损一开始为针尖大小的小水疱,摩擦不易破溃。
同时伴有明显的瘙痒症状。
浸渍糜烂性(间擦型)足藓
好发于趾缝深处。
症状为皮肤发白,表面粗糙不光滑。
继发细菌感染,可伴明显瘙痒和难闻气味。
致病原因
致病菌
足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种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
传播途径
足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通过接触传染,直接和问接接触都可传染。
1.直接接触:密切接触足癣人群的足部皮肤。
2.问接接触:通过被污染的足盆、手盆、浴巾、拖鞋等物品被间接传染。
诱发因素
足部潮湿,如经常穿不透气鞋袜、运动多、足部多汗等。
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而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
因工作原因长期身处于潮湿闷热环境中人群、双脚经常泡水、接触洗涤剂等。
穿公用拖鞋、与别人共用拖鞋、洗脚盆、毛巾等私人物品。
发病机制
致病真菌接触皮肤后,可以黏附在皮肤表面。
致病真菌可以利用皮肤表面的角质等作为自身繁殖的营养物质,迅速定殖在皮肤上。
真菌穿透皮肤后,会分泌特殊的酶,可以破坏皮肤成分,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引起炎症因子等活性物质,进而促进病程发展。
患有糖尿病、消耗性疾病的人群,皮肤屏障功能及皮肤免疫力下降,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和致病。
足藓类型不同,症状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