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迄今为止最大通量的净水器怎么样?——小米净水器H1000G
前言
“普及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生活”,这大概是我们近年听得最多的声音了,因为如今大家的物质条件都在提高,所以相应的健康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而关系到身体健康的无非是水、空气、食物、生活方式等,其中水可以说是第一位,因为需求量大,且会直接进入人体造成影响。
我是从有娃之后开始重视水质的,因为不管是日常饮水还是冲泡奶粉,婴儿每天会饮用大量的水,而年龄越小,水质中重金属等杂质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就会越大,所以还在宝妈孕期就买了净水设备。
早前使用的是这样的滤水壶,也是各种奶爸奶妈群里非常火的一类,经常一起找人德国代购。滤水壶的形式花费确实比较大,而且体验的确不怎么样,过滤时间长、掉渣、细菌繁殖问题、清洗问题都是麻烦事,但为了孩子的健康也算值得。
滤水壶由于成本问题,一直都只给孩子专用,后来装了净水器,滤水壶的这些问题一扫而光,全家人都可以用上纯净水,但流量不太高,确实也是影响使用频率和体验的较大因素。
父母就不太爱用,因为接一杯100ml的水需要将近10秒,虽然不是很长,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使用体验。
目前使用的是400G流速的净水器,确实比较慢,如果提升流速的话需要增加体积或者存水箱,但在安装了厨下洗碗机之后没有太多的空间可以安装了,且1000G的净水器大多价格不便宜。
不过对于竞争白热化的净水器行业来说,小体积的1000G流量净水器也正在逐渐占据主流。
米家这款H1000G净水器确实解决的净水器的流速和体积上的痛点,感谢张大妈提供的体验机会。
设计/外观
厂家发货,顺丰直接送到家,速度杠杠的。
开箱第一层是龙头和相关配件,保护到位,其实也没有什么易碎件,问题不大。
龙头带OLED显示屏,可以显示运行状态,可以直观的用文字显示出工作状况和故障状态,更加直观,文字显示一目了然。
下层是主机和三个滤芯,与其他产品不同,米家在净水器上的包装使用了真空的食品级包装,应该是为了防止运输途中被外界杂质污染,也防止细菌繁殖,第一次见到有对待电器产品有上升到食品级的标准。
这真空包装活脱脱的像个“冻货”,敢抽真空也表明材质的强度和一体化结构是比较可靠的,内部密封性也不错,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确实值得称赞。
三个滤芯乍一看与其他净水器一致,不过看到两个RO滤芯,也让这个净水器也变得不简单了。
米家H1000G属于米家高端定位的净水器,使用了首创的双RO反渗透过滤技术。
查了一下整个技术,主要原理是:第一个主要的RO膜过滤后的废水,经过第二个小RO膜再过滤一次,相比普通净水器的4级过滤,可以达到8级精细过滤,病毒和细菌的去除率高达99.99%。
外观方面还是米家经典的纯白简约风,比较喜欢的风格,确实在无形中提升了大众对家用电器的审美,米家产品买多了,自然就对其他那些花花绿绿配色的产品有些嫌弃了。
前面板是亚克力材质,磁吸固定,可以轻松拉开。
打开之后可以看到三个滤芯位置,上部则是滤芯指示灯以及两个触控按钮。
按钮功能不多,选择滤芯→复位。净水器也不需要别的功能,除了遇到故障和换滤芯,其他时候基本不用管。
看了一下主机的滤芯接口位置,PPC滤芯和RO滤芯的接口并不一样,内部有不同的水路,充分利用空间,使用了两组水路同时进行过滤,增加流量。
滤芯位的对应位置是有型号标识的,按照对应的标识装滤芯不会出错。
不过标识字体有些小,暗光环境下会看不太清,尤其是RO下面的200G/800G小字标识,放在水槽下更加难以辨识。虽然小字体是为了美观,但增加了后期更换的麻烦,尤其对于视力不好的老年用户,看不清容易装错,是比较烦恼的事情。
滤芯的安装比较简单,根据提示直接从水平解锁状态转动90°到锁上状态即可,不过需要对准位置,且要比较大的力气,安装好了之后十分紧,而且听到了气体灌入的声音。之前提到的抽真空也把机器内部的气体抽了出来,安装滤芯后应该是顶开了某个密封部位,让气体流入了,水分子比空气更大,气密性好证明也有较好的水密性,侧面印证了有较好的做工。
水路部分提供了消音阀和转接头配件,已经预装在了主机上,进水位置通常会有一定的噪音,消音阀可以减少一定的噪音,比较注重细节。
配件方面,提供了龙头、三通阀、以及连接水管,比较全的配置,大部分用户都可以自行安装。
水管带有标识,按照标识连接到对应的接口即可完成安装,对普通用户与专业安装人员都十分友好,不易出错。
机身尺寸为429.5×158.5×427mm,普通水槽下的空间是完全足够的,即使是我这样装了水槽洗碗机之后下部占用空间较多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安装的。
摆上去试了下大小,只需要考虑158.5mm的宽度即可,宽度和深度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可以安装的。
安装
下面来看看安装步骤,配件齐全,所以自行安装也是比较轻松的。
按照管子上的标识连接水路与龙头的连线即可,均配置好了接头,1.5m的管材长度也足够从水槽的一端连接到另一端了。
首先安装进水管,进水接三通阀,徒手套上进水管,拧紧螺丝。
另一头接上消音阀,要插到位,管子上还带一根黑线,插到位的时候是在黑线位置,插上插销,防止松动和脱落。
三通阀接到进水管位置,我这里设备比较多,除了水槽进水还有洗碗机等,把净水器的三通加装上去就行了,不过接头多了会增加漏水风险,也比较杂乱。
后期考虑优化一下,换成这种一进四出的舒服多了。
浓缩水管就是废水管了,直接接到总下水或者净水器专用下水接头上就好了。
水槽下水管的净水器接头需要单独购买,没有的话直接插到总下水管也是可行的,不过用下水管配件稍好一些,防虫防臭。
另一根纯水管直接接龙头,龙头端是已经安装好了的,这里先要把龙头装在水槽上之后再来连接净水器,插上进转接头就好了,连接的时候不要忘了装卡子。
最后连接净水器,装上卡子,搞定,没难度,标识清晰,安装简单。
安装完毕,安装后效果还是不错的,前面板横置滤芯的最大优势是更换方便,打开前面板可以直接更换。
前面板内部贴了更换滤芯的注意事项,按照标识步骤不易出错。
需要注意的部分是之前的安装滤芯的步骤以及管线连接,安装不到位有漏水隐患,不过只要安装到位,这种连接头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漏水的。
使用体验
使用前记得通电打开水阀……
看似常规的步骤经常会忘记,比如我就忘记打开水阀了,听着水泵空转了半天还没出水,还以为出问题了,这很尴尬。
刚开始水里会有少量黑色活性炭以及一些白色颗粒物,这是正常现象,滤芯初次使用需要通水冲洗一段时间,具体时间可以自己观察,没有肉眼可见颗粒物的时候基本就可以了。
流量体验
流量的增加是最大的体验,小米净水器H1000G的1000G代表了24h可以处理1000加仑的水量,直观的感受是可以在三秒内接满一杯水。
1杯的容量大概100ml,每次饮水时间可以极大的缩短了。
煮饭炖汤洗菜更加顺畅,接一锅水的时间也从1-2分钟变成了几十秒,比较接近直接使用自来水的体验了。
600ML的水壶,大概13秒左右装满,手持坚持个十来秒还是可以忍受的,20-30秒就不太舒服了,甚至会放下去做别的事。
对于日常使用来说,提升流量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对比了一下自来水和纯水的出水速度,以200ml容量的刻度为准,自来水不到2秒装满,小米净水器H1000G大概需要4秒左右。
流速方面,虽然与自来水有一定差距,但普通400G/600G的净水器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使用800G加上200G双RO滤芯的小米净水器H1000G带来的流速增加非常明显。
水质测试
水质方面还是有保障的,RO反渗透的净化效果出众。
使用水质检测笔测得自来水为34ppm,净化后的纯净水为5ppm,达到了个位数,有显著的效果。不过34ppm的自来水倒也没有很大的健康风险,自来水水质北方一般在100-200ppm之间,主要离子为钙镁离子,饮用容易形成结石,而南方主要有重金属离子,比如湘江流域水体中都含有一定的重金属镉,一些泥沙细菌等大颗粒的杂质一般都以固体形式存在,TDS检测不出来,肉眼也很难看见。所以水质的提升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长期使用中潜移默化带来的健康。
前文里有提到双RO滤芯带来了更好的过滤效果,达到了8次过滤,比普通4次过滤的结构要更加纯净更加安全且可靠。
从APP中的传感器数据上来看,每次出水的TDS值并不太一样,长时间的连续净化可以最低到1-2mg/L(PPM),非常出色的表现。
除了自来水和纯水的TDS值之外,APP可以查看废水量、滤芯寿命等直观参数,有助于用户了解净水器的工作状态和性能,比如3:1的纯废比可以直观的以柱状图显示出来,更加容易理解这样的概念。
水质在数据上非常漂亮,入口的感受也非常纯净,喝不出啥东西和味道这就对了。
一些观点认为净水器/纯水机滤除了水中的矿物质,是个缺点,长期饮用容易缺乏某种矿物质……
这里还是顺便吐槽一下,随便一口水果里含有矿物质的量怕是够和几吨山泉水了,水里的矿物质含量除了有害的元素之外,能提供的仅有一些口感上的差别,在水里追求矿物质的意义不大。
噪音测试
由于有水泵的存在,噪音是一定会有的,而且通常来说,大通量的水泵功率大,噪音也相应的更大。
下面来测试一下噪音水平,环境噪音35-37dB左右。
开启橱柜门的状态下,噪音60dB左右,声音较大,且水泵会引起一定的震动,机身周围有管线或者杂物接触的时候会有更大的噪音。
关门状态下噪音下降明显,在55dB左右,也算比较大。
不过还叠加了水流的声音,水流声一般也在50-60dB之间,在厨房做菜时打开龙头基本忽略掉了这个声音。
噪音一般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这不是蓄水式的,仅在打开时有声音,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总结
总的来说这款小米净水器H1000G是目前为止小米最大通量的净水器了,最大的体验改变在于流速上的升级,感受上的变化是:让纯净水不再像是个精贵的“奢侈品”需要等着净水器辛辛苦苦制造出来,而是直接像自来水一样的供应。
纯白配色和一体式设计有十足的高端质感,滤芯更换安全简单,功能直观易操作,带APP可以统计水耗,监测水质和工作状态,数据详实。
3:1的纯废比,已经超过了国家一级水效,更加节水。
另外小米首创的双RO滤芯结构也值得称赞,提升流量的同时增加了过滤次数,水质更有保障。
当然缺点是两个RO滤芯也更贵了,也由于通量更大,连接管线机也需要指定配套的产品才能正常使用。

小米的好像要配套的管线机,这个要去问下客服
感谢感谢 装修事情太多 好多东西只知道皮毛
出水口接个三通就行了
这个纯净水可以接两路吗?我家正在装修,客厅也预留了一路净水的 可以从机器上接两路出去吗?
啥时候买的?
但后来没学成生物或者化学专业,现在一般工作,混口饭吃而已
厉害。。。。。。。。。。。。。。你现在应该有个不错的工作?
当年生物化学考试基本是满分
现在不行了,都忘完了。生物课代表也忘了长啥样了
ro净水器头杯水就是你最喜欢的矿物质 多喝点
桶是7号塑料
不是。。。。暗恋是高一的事了。你生物分数挺高
难道你也是在追生物课代表?
。。。。。。。。你这样很过分。。。。。。
现在的高三小朋友们都开始研究净水器了?真是厉害,我的高三是20年前的事儿了
当年暗恋生物课代表,她考99我考98那种
谢谢,了解了。沟通愉快
其实我说的是我高中选科选生物
。现在高三
我补充回复你了,我说的不准确,RO是可以过滤微生物的,但不是隔绝,在无论是过程控制还是制备要求更高的制药纯化水RO系统中,产出的水中依然存在微生物。
我不是学生物的,但是我的工作中不管是国内标准还是国际标准,对于纯化水的制备、储存和分配系统,都要求尽量避免能够让水体静止的死点,循环过程需要保持一定的流速(1.2m/s)以避免微生物的附着、繁殖,静止存放纯化水是完全不被接受的。
虽然我选科选生物,但我还是不太明白微生物怎么在密闭的、较纯水的环境下大量繁殖的。。。。。
内个,你之前说ro不能过滤微生物这个绝对有问题。。。。。。
压力桶我觉得不必清洁,没几块钱,换了就好
其实现在用有桶的反而少背推广。大多商家会避开头杯水问题,用无桶,大通量作为卖点。无桶机更贵,因为大通量ro贵,而且水泵也要更贵。
他文章中那点指的是无压下对膜材半透性的一种评判参数,并非将膜制作成组件后使用的性能参数。文章结论我是赞同的,“头杯水”目前RO系统的通病,大家都关注0秒出水,所以谁做个要等几秒排放再出水的机器,我估计厂子都要赔没了,这种情况下商家衍生出了“有桶机”,宣传 0 等待+避免“头杯水“,但实际上并没有根本解决,我所在意的是如此一来,带入的微生物聚集繁殖的机会和风险更大了,说了这么多,有桶无桶大家自己选择,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想提醒已经买了有桶机的朋友,定期清洁压力桶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这东西究竟如何,只有从业者了解其中的道道,因为工作原因,对制水这个熟悉一些,就说出来供大家参考,现在买个东西啥都要了解,太难了
现在好像只有纯水浸泡。通量越大的ro膜可以容纳的水越多
哈哈,你读得比我认真,说实话,我看得有点马虎
刚打了没提交成功,刚好这会儿闲着,就再回复一次吧。
你所引用的文章中这句:“2,2 膜的透盐量与膜的两侧浓度差成正比,与操作压力无关!
再次敲 黑板:::膜的透盐量是以浓度差来判定 的,和压力无关,不管是在制水 过程中还是停机 过程中 ,只要有浓度差,就会趋近于平衡。”
我的建议是如果感兴趣的大家,去翻翻陶氏的RO膜技术手册,看一下压力和产水及脱盐率关系的曲线,看看脱盐率跟压力是否相关。
“头杯水”的TDS高,是因为泵关闭后,RO膜两侧的 反渗透压 逐渐降低接近了 渗透压,从而离子向RO膜产水侧移动造成的,当反渗透压降低后,离子是可以移动的,但并非自由扩散,RO系统中,反渗透压控制了离子的移动,膜技术手册中说的很清楚了,以额定压力为限正常工作,RO膜进水侧压力越高,脱盐率越高。
这种现象是RO系统无法避免的(除非像工业系统停机后启动要先对RO膜进行正洗和反洗),所以不管是“有桶”还是“无桶”都有头杯水,区别是一个在桶里稀释,一个在杯子里稀释,看你选哪个了。这也是我第一次提问的疑惑,如果现在市面上有停机再开机,先冲膜排放一部分水,然后再正常出水,这样的机器才能完全避免你所说的“头杯水”问题。
恩,这个我说错了,RO可以过滤微生物,但是并不是彻底去除,给个数据做参考:我们生产中使用的制药用纯化水主流是用双级RO(甚至加EDI)制备的,就是这样比家用更复杂的系统处理的水,微生物也并无法去除(要求合格限度是<100CFU/ml),实验室数据是纯化水常温下静置,超过20min,菌落就超标了,所以我个人不用有桶机。
我没有说在停机状态下离子不能通过RO膜,RO膜脱盐的基础是利用了RO膜的半透性结合渗透压,对水进行纯化处理。我的意思是在停机状态下,RO膜进水侧由于水泵停止延迟的问题,依然可以对出水侧保持一定的 反渗透压,所以并非把膜“泡在”水里,透过的离子是有,但并非可以自由趋于平衡,最终水接到杯子里,并非高到不能喝。你引用的知乎中所说的结论中:“膜的透盐量是以浓度差来判定 的,和压力无关,不管是在制水 过程中还是停机 过程中 ,只要有浓度差,就会趋近于平衡”这个判断本身就是对反渗透膜的工作特性不了解才得出的结论,陶氏膜的技术说明文件中说的很清楚,脱盐率和RO膜两侧的压力有关,同等产水量的情况下,脱盐率和压力成正比,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查一下。停机状态下压力泵停止,RO膜两侧压力差降低,接近于原始渗透压时,无法维持RO膜的反渗透状态,所以部分离子通过了RO膜进入了产水侧,RO膜产水侧TDS值升高,结果就是你所说的第一杯水TDS偏高,这不管是有桶还是无桶机器都存在,除非和工业制水设备一样,停机开启前先进行正反洗,要不然都存在,这是整个系统的特性决定的,有桶机是在桶里稀释,无桶机是在杯子里稀释,脱盐这事儿,对于RO系统,不管谁家的膜,已经可以做到很好,脱盐不会出太大问题,所以我个人更在意系统内是否存在更多的死水、为微生物繁殖提供更多的条件,进而对饮用水造成污染,所以我选择无桶机。
https://zhuanlan.zhihu.com/p/74960992
RO膜是一个人造生物膜,的脱盐理论主要有3个:毛细孔流模型、溶解扩散型、氢键。这三个理论的解释不一样,但是结论都认为:芳香聚酰胺膜的高亲水性,水与膜表面有弱的化学结合力(趋向于氢键理论),水分子在膜的表面有更快的溶解和扩散速率,可以“优先”吸附并通过,相反盐类和其他物质被截留(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