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户外,合理出行,不高估自身能力,更不低估自然威力,心存敬畏,谨慎前行
跑鞋选购、跑步训练、跑步运动干货分享,关注#跑者#每一个热爱跑步的人都是跑者!
前些天刷到到值靴小编推荐冬季户外露营装备(如下,告诫新萌还是针对出发区域去采购,多多咨询资深老鸟,冬季户外切勿随意出行,报团除外),又看到一篇12.14五台山驴友受困现场救援者写的详细救援过程和遇难原因分析。做为新驴,看完特别有感触,13日的时候就看到五台山三人走失的消息,当时心里就有预判,期盼无恙,结果令人沮丧,但至少救回了一位,是非功过我们不去讨论。今又闻冰川哥失事,惋惜总结能从这些教训当中学习成长。
2020年是旅游行迭代之年,开年就被按下暂停键,于行业和个人来讲都处在阴霾之中,好在我们国家控制得好!恢复了日常生活,而且疫情之后不少景区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门票降价、免票等方式鼓动大家出游。11月还推出了新网红代言旅游业,可鉴一般。
旅游虽好,但勿忘安全,不管如何出游,都请谨慎对待,做好出游地起码的了解。安全出游,快乐一生!
今年几起案例
2020年因疫情停摆170多天后,想必大家都被闷坏了,都有颗向野之心,但旅游真的不是说走就走的事。排除自然灾害因素导致的意外事件,最大意外为个人因素。我们一起看看几个今年的案例。
1、青海失联女大学事件
2、扬州老驴友他念他翁失事
3、9月鳌太线19岁徒步者失事
4、12月初刚发生的五台山事件
5、上海86岁老人在云南爬山迷路被困
6、12月底发生的冰川哥事件
7、12月底上海驴友宁海迷路
8、12月底丽水驴友徒步迷路
9、12月底伊朗登山队事件
今年多次的事件中,除了少部分幸运的驴友及时获救外,其他结局都是有生命的代价,我们保持深刻的难过之情,也要以防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情,特别是冬季严寒环境下,让这种类的悲剧不再重演。震撼心灵的奇观都地处险地,在较高海拔地区,人烟稀少,公共服务设施开发不够完善。如果真想去此类区域时,务必结伴而行,做好预判、量力而行,提前熟悉周边路线环境。没把握最好是选择有资质的旅行服务机构报名前往,可以领略壮美景观的同时,起码对自身的安全还有一份好的保障!
户外活动遇险因素
今年出来的几起旅游意外事件,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也不难理解,上半年主要为疫情封锁,出游区域受限,下半年恢复出游后产生较多意外事件。而且冬季户外较其他时间比较特殊,户外活动遇险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失温(案例1-4&9)
失温现象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而产生的心理或生理现象。表现为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失温现象在高海拔徒步遇险案例中经常出现,上面几起意外好几起就属于失温导致。高海拔地区天气变化无常,大雨、大风、大雪、冰雹等恶劣天气随时发生,加之高海拔气温较低,如果在恶劣天气中没有采取有效且及时的措施,极易发生危险。
失温处置措施:
预防是所有避险措施的最有效手段,及时预判天气变化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遇到乌云密布,及时穿戴雨衣;大风大雪时尽快找到背风面进行躲避,加保暖防风衣物,切不可在大风大雪中行走,除易导致失温外还有滑坠、迷路等风险。
2、迷路(案例5&7&8)
迷路多发生在单独一人行动时,且多为户外经验不足不会使用电子轨迹、地图等设备或者自认为经验丰富而未下载电子轨迹,迷路并不会立马导致危险,但迷路会伴随其他风险系数的急剧增加,如滑坠受伤、失温失水、野兽攻击、饥饿等,且增加救援难度。
处置措施:
如果觉得自己无法找到正确的路,在能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待在原地不动,就地等待救援,一旦确认自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时不要随意乱走,学会利用石头、树枝、自身装备等所有能用的物资标记方向,辨别山势河流走向,在确保在寻找出路未果的情况下能返回原地,且即使出现危险,也便于后续救援人员定位寻找你的位置。
3、高反(案例1&3)
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
处置措施:
轻微高反会随时间推移慢慢减缓直至消失,中高程度高反应当立即下撤至安全海拔就医,或者吸氧徒步前应先到海拔3000左右的地带进行缓冲,如果有中高症状或者轻微症状两天内无缓解建议不要前往高海拔地带活动。
目前除吸氧外无其他特效药免除高反,但可以携带少量葡萄糖,用于补充能量,缓解症状,自驾或骑行进藏区等高反地带可以提前3-5天服用红景天,让身躯更好适应。
高海拔地带尽量减少剧烈奔跑、跳动、呐喊,排尿动作尽量轻缓,不喝酒不抽烟。
4、滑坠(案例2&5)
滑坠常发生在悬崖、河边、陡峭的山坡山脊等危险地带,滑坠易导致受伤,严重者导致无法行走动弹甚至死亡。
处置措施:
对地形地貌危险预判,湿滑、悬崖、地质松软等地点踏实抓牢,切不可莽撞大意
结伴前行,避免单独行走
有条件的拉保护绳、使用冰爪、穿戴救生衣等装备
意外事件发生后他人不可轻易搬运,避免二次伤害,及时止血,固定断裂的伤骨等
独自一人滑坠无法动弹行走时,除基本的自救外,应当避免其他意外伤害的发生:如失温、失水等
5、自然灾害等
对于自然灾害,高海拔长距离徒步线路中遇到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但低海拔地带却经常遇见,户外出发前一定要研究近期天气情况,暴雨大风极寒恶劣天气请调整行程,宁可改期出行。
处置措施:避免在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长时间滞留,特别是扎营。低海拔地带的户外活动见天气状况不好时,应当及时下撤,来不及下撤的应当往山脊上行走扎营,不要在低洼、陡峭山体下方等地带扎营。汛期不可在河道周边扎营。
以上五种意外情况经常是多种类型伴随发生,户外活动风险大,保持清醒的头脑,做正确的判断,及时预防比任何事后救援都强。
学习户外技能
“ 户外处处有危险,敬畏自然是最好的法则”
前文简单展示常见的户外风险种类和处置办法,除知道这些风险种类和处置办法外,我们如何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享受美好旅程的同时尽量安全的归来。一些浅薄的户外经验和知识分享给大家,供大家探讨:
(一)自我认知极其重要
加强日常锻炼,不断增强自己的各方面体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同时培养户外安全意识,学习户外知识,掌握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提升自己的户外综合能力。
(二)风险预判和领队意识
学习基本的安全常识,对危险有一定的预判和预防,预防危险才是户外活动安全进行的有效保障。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有领队意识,学习老驴丰富的户外经验,在充分自助的基础上,为团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团队精神
时刻坚持二人同行原则,严禁自己或队员独行。高难度和强度的活动,新人不超过三分之一。因为一人独行遇到意外时没办法得到他人的救助,很容易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新人往往不适应高强度活动,新人过多容易出现较多状况。
(四)侥幸心理是户外运动的大忌
越有经验的老驴越容易出现重大伤亡事故。一些路线,老驴们走多了,太熟悉了,就会大意,脱离队伍独行,极容易引发危险。
(五)敬畏自然 量力而行
重视每一座山峰,时刻保存一颗敬畏心,量力而为,不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敬畏自然,不因一时的欲望和冲动而罔顾自身安全。我们是去户外探索自然,而不是去冒险。
(六)提前做好出行规划
出发前,将活动信息告知家人,并且随身携带应急资料卡。活动前密切留意当地天气情况,活动中,如遇天气突变,及时调整行程。参加户外活动制定或了解完整的活动计划:应包括天气情况、行程计划、装备食品计划、安全风险等
(七)物质准备充分
装备带充分,留有备份应对意外情况发生。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要让自己没有存粮,尤其是不能让自己的水壶空着。
针对不同环境去准备不同的物质,切莫简单了事,配图为地震PSK的应急装备包
(八)保持通信
户外活动前,应向家人和留守人员告知活动行程所需时间和可能无法通讯的地方;活动中,做好通讯工具防水措施并注意储备电量;活动中出现紧急情况或活动结束后,应第一时间与留守人员或家人取得联系,告知自身目前的相关情况。
偏远环境下基站信号基本无覆盖,提前做好报备,携带GPS,有条件上卫星电话
(九)参与成熟的户外线
冬季户外时最好选成熟的户外线或者有路标指引的方向行走,尽量避免重新开路或行走隐秘小路。提前做好计划,避免走夜路。迫不得已夜行时,应有照明工具,切忌在溪谷和陡峭的地形间行进,避免滑坠受伤。
总结
设身处地,做为驴友,在恶劣天气,极端环境下,如何安全进行户外活动?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携带装备不同,导致了结果的不同。户外和旅行不是说走就走的,不要被个别成功案例误导,别迷信装备,更好的装备只是延长生存的可能。但是没有装备,那是万万不能!
户外出游,一定要规划好线路与时间,携带充足的食物、饮用水、照明、防寒保暖、求生哨等设备,最好在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带领下前行。一旦被困,第一时间报警准确描述所处位置后,耐心在原地等待救援。深度户外,我们的生命,有时候真的取决于我们背包里的装备。 山水和美景永远都在,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心存敬畏,谨慎前行。

请选择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