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70周年巨献,《鑫享至尊》庆典版怎么样,值得买么?
据说,这款产品很火。
火到什么程度呢?这是国寿自己人公布的照片,给大家展示一下。
那么,这些人所“抢购”的,所谓70周年的“巨献豪礼”,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今天索性,我们来个简单粗暴的,把什么“国企”啊,“巨献”啊,这些噱头统统都拿掉,剥离它天生的骄傲,排除外界的干扰,就看它的本身,到底是不是一款好产品。(哎呀,虽然我对王自如当年的手机评测很看不上,但它这个开场白我真是太喜欢了~)
“拆穿它的硬件,看透它的软件,还原它的本质”:
Part1、硬 件
该产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刚性兑付,暂称之为“硬件”,适用条款是《国寿鑫享至尊年金保险(庆典版)》,一部分是浮动收益,暂称之为“软件”,适用条款是《国寿鑫尊宝终身寿险(万能型)(庆典版)》。
先来看刚性兑付的部分:
翻译一下,
①、什么时候开始领?可以领多久?
第5个保单年度后,可以开始领钱。领取到保险期满,即第10年。
举例:鑫先生30周岁,购买了该产品,则35周岁开始每年领取,领取到40岁之前,即领取5年。
②、可以领多少?
如果是3年缴费,每年可以领年保费的60%;
如果是5年缴费,每年可以领年保费的100%。
举例:如果鑫先生选择的是3年交,每年10万保费,则35岁时每年可以领取10万的60%,即6万。到40岁前,一共可以领取回30万。
如果鑫先生选择的是5年交,每年10万保费,则35岁时每年可以领取10万的100%,即10万,到40岁前,一共可以领取回50万。
可见,该产品的设计是,让你随着保险期的结束,直接可以领回保费。
③、保险期结束后呢?
保险合同到期后,可以一次性再领取一笔满期生存金,之后合同终止。
举例:假设鑫先生选择5年交,每年10万保费,那么除了35-39周岁的5年期间,每年可以领取10万,达到保费回本,在40岁时,还可以再领一笔满期生存金,按照APP保险师的数据测算,金额是38810元。
④、如果客户保险期内中途身故呢?
按已交保险费,给付身故保险金,合同终止。
[注:身故的情况,我们就不详细分析了,包括后面的演算,也不再考虑如果中途身故的情况,因为相信没有哪个客户是奔着身故后的待遇去考虑这款产品的,我们只谈正常生存的前提下。]
以30周岁的鑫先生,3年交,每年交10万为例,来看一下刚性兑付的部分:
10万/年X3年=30万总保费
35-39周岁每年领取年保费的60%,即领回30万
40周岁,一次性领取33060。
整个10年保险期,收益是33060。看一下irr收益:
以上就是该产品的刚性兑付部分。
Part2、软 件
当然,如果产品只是像上面的样子,那文章就不用写了,产品直接放垃圾库就行了。该产品的核心,实际是在它的“软件”部分,也就是跟《鑫享至尊》搭配购买的“万能账户”《国寿鑫尊宝终身寿险(万能型)(庆典版)》:
[注:2017年保监会134号文件明确规定,不允许再以附加险的形式销售万能账户,只能作为主险,所以严格来说,现在已经没有“万能账户”这个概念了,有的只是万能险。但因为其起到的作用,与之前的万能账户基本无异,所以本文依然把它称之为“万能账户”,便于理解。]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翻译一下,
①、万能账户是干什么用的账户?
上述“硬件”中客户每年领取的生存金,以及最后到期时领取的满期生存金,由于直接拿回,收益就太开玩笑了,所以需要以保费的形式进入这个万能账户进行二次增值。除了领取的这些钱之外,客户还可以自主的转入或追加保险费,但都需要减去相应的初始费用。
举例:30岁的鑫先生3年缴费,年保费10万,则35-39每年领取6万,40岁时领取33060,这些钱都将不再是直接打给客户的银行卡直接使用,而是要进入万能账户,但并非全额进入,需要扣除一定的初始费用。
初始费用是多少呢?
虽然有初始费用的扣除,但整体影响不大,这个不是重点,也不用过于纠结,各位知道就好。而且后续保险公司也会提供相应奖励,来补偿这部分的消耗。
②、结算利率是什么?是多少?
可见,结算利率并非一个恒定值,每个月都有一次变动的可能,需要根据上一个月的实际投资状况。但保险公司保证,即便再低,不会低于2.5%。这是“卖家秀”的语气,我再用“买家秀”的语气把这条翻译一下:
不管它现在的宣传是如何的画饼、如何的造势、如何的强调5.3%复息,都是未知的浮云。所有2.5%以上的利益,都是不保证的。
那么,2.5%,跟5.3%,差距会有多少呢?
由于男士60周岁退休,我们假设鑫先生的二次增值一直到他60周岁。来看一下:
这是按5.3%的利率增值,得出的结果,60周岁时,账户总价值是1107093元。
这是按保底2.5%的利率增值,得出的结果,60周岁时,账户总价值是584025元。
1107093-584025=523068元
也就是说,按照宣传的5.3%计算,60周岁时能拿回的钱,跟实际上有保障的100%可以拿回来的钱,有52万多的一个差额。这52万的差额,或许都能拿到,或许能拿到的比这52万还要多,或许能拿到这52万的一部分,也或许一分钱都拿不到。这都取决于未来的“结算利率”到底会如何浮动。而目前,全球都在降息,都在讨论负利率时代的大环境下,我对5.3%这个利率数字是非常悲观的,毫无信心,当然这个观点,并不强加于任何人。你只要知道2.5%以上的部分,都是不确定的,就可以了。
顺便提示一个容易进的误区——鱼和熊掌
“领钱早”,跟“收益高”,是不可能兼得的。想领钱早,直接拿走去花,钱就不可能进万能账户去做二次增值;想享受高收益,就得让返还的钱进万能账户做二次增值,就不能直接拿走去花。如果有人用这两个好处同时诱惑你,你就要小心了,他很可能是个不靠谱的销售人员。
那么,在当前的市场上,客户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呢?
回答这个这个问题之前,要先问另一个小问题。假设有人要卖给你一个机会,价值30万。你准备买的这个机会,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它在30年后,可能变成60万,也可能变成110万,大概率是介于60万-110万之间且偏低;另一个版本是它在30年后,一定会变成94万,不用担心它会少,但也不用去期待它会多,就是固定94万。你会选择哪个版本?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没有对错,我不引导任何人站队,我只希望,无论你购买的是哪一种,都是经过你的比对和思考,而不单纯是被人牵着做的决定,就够了。至于说什么“庆典”,什么“献礼”,这些噱头的东西,一文不值。
[延伸:请不要相信什么“肯定不会是2.5%那么低,公司从来没那么低过”的鬼话。你可以选,但你要知道自己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而不是“肯定不会”。保险公司如果那么“肯定”,就不会把保底写那么低了。保险公司自己把保底写那么低,不承担风险,反要让承担利率风险的客户去相信“没风险”,就不厚道了。]
如果你更愿意选择固定94万的方案,可以参考下图,每一分利益都是写在合同里的,分文不差。
(产品:信泰如意享)
当然,作为一款年金险,收益的高低,并不是唯一的出发点,无论各位更心仪那种形态,都希望是因为明确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被收益所惑。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