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所谓困惑,读读这些书或可以寻求答案。
早就过了四十的我,依旧没能“不惑”。常常会有各种疑惑,有关生命,有关人生,有关价值。如果我一思考就能让上帝发笑,恐怕现在耶稣大人早就笑到脸抽筋了。
我想不单单是我一个人,地铁上,街道中,咖啡馆里,交通灯前......我们每个人,是不是生来就都有很多疑问,且一直都在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寻答案呢?还是说,我们来这个世界越久,就其实越是知道,有些问题是始终没有答案的?
所以,我们保持阅读习惯的意义在哪儿?是不是跟健身、美食、冥想、听歌、观影的道理一样?最多,也只是经历,且在这个过程中,乐在其中,感受了,享受了,尝到了百般滋味。
今天跟大家聊的这些书,是我个人推荐大家我感觉是“可以看看”的,也许能帮助你解答一些疑惑(可能更多的,只是通过故事来让你忽略那些疑问,开辟另外的视角和思考方向)。当然,推荐书单这种事情,就好像推荐电影或者歌曲一样,由于个人口味爱好不一,我的心头好可能在您那儿是垃圾,所以希望大家多包涵,只要不是恶劣到我之蜜糖你之砒霜就好了。
1 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
首先推荐的这本书,书名取得很有诗情画意,听起来押韵得好像一副对联,其实这本书是一个杂文得合辑,合辑的书,挑选文章很重要,因为这里头包含了很多作家,而这些作家的风格和思想如果冲突太大,往往会让书本产生割裂感,好在,汪曾祺、梁实秋、丰子恺、沈从文、萧红、史铁生......他们总的来说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

如果单看封面的漫画风格,是不是很难想象里头有郁达夫、朱自清、鲁迅、老舍他们的文章出现?春光明媚,小猫爬上屋顶,这股子文艺清新风很难不触动人,所以,我感觉就算买回来送人尤其是女读者,应该也是合适之选。

里头甚至还会有更有文艺风的做成邮票形状的书签,“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缝缝补补”的这句话,听起来也颇有箴言味道,但又不是那么的毒鸡汤。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除了印刷好看之外,选的短文质量也很高,很意外的看到了咱们读书时候需要被老师要求背诵的朱自清的“背影”也在其中,还有其他的一些经典短文,比如梁实秋的“雅舍”等也是熟悉得很,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鲁迅自己写的短文同出现在书中也是有意思的组合。

开头的几页印刷特别精美且有意境,对现如今来说,这里头的文章可能多了点“年代感”。所以,通过这样的画面+短文组合,也许更能俘获一些年轻读者的心,让这些文章读起来没那么古板陈旧感。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本书的,首先,各个短篇你可以分开来看,今天喝茶的时候看一两篇,明天晒太阳的时候再看一两篇,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等总结句,读来挺舒服。有些有关人物的,比如老舍写的宗月大师,则颇有禅意,见多了人和事,也许自然就有了答案,就像章节中写的那样,希望我们都能见过生活真相,然后依然热爱生活。
2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我的外甥是个坂本龙一迷,这个事情却是一直等到这位音乐家去世之后,我才在朋友圈里知晓的。

很多艺术家都是跨界的,比如我看过姚谦这种写词高手写的短文,也看过刘若英,许茹芸的书,导演、演员、歌手、音乐家们的触角无比敏锐,相对来说,他们感知生命的方式也更细节化,所以,当一个艺术家得知自己“去日苦多”之时,他会对生命有什么感悟和想法呢?这是我入手这本书的好奇心来源。

我们常说千古艰难唯一死,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总感觉应该是沉重的,或者说是一些深刻的,直击人心的悲凉感,但是读完了之后,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总结来说,这就是一个人的“絮絮叨叨”,其中包括了很多看上去不那么“值得一说”的小事情。

其实从书名就应该能看出来了,只是当时我忽略了,以为只是名字取得诗情画意,读起来应该是另外一番味道,后来才知道,不是的,这只是这位71岁老人的生活随笔。

最后的拉丁文:Ars longa, vita brevis(艺术千秋,人生朝露)是本书的点睛之笔,那么,我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句,令人不由得掩卷长叹。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短短一次,那么,怎么活到坂本龙一的那种丰富程度?这也许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需要从生活中去探寻的答案。
3 一句顶一万句
人生不孤独,但是一句话去找另外一句能接上来的话,才是最孤独的。
我的好朋友二爷给我推荐这本“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我还没有预期到,这本书会这么好看,而且之前我说实话也不怎么了解刘震云。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怎么会出现在这个推荐合辑里呢?我的描述是,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没有那么多华丽辞藻,用的字眼和描述都仿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随处可见的,那些对话,那些生活气息,那些人物,一个个真实的仿佛要跳出纸张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很多故事好像是天注定写好的,只是通过不同的人的手写出来,而这本书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故事太棒,太真实,太容易令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沟通的重要性,人性生来的孤独,人跟人之间难以消除的隔阂,以及太多有关生活的遗憾,这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如果不是写得这么成功,又怎么可能被翻译成这么多个版本出版呢?我相信,成功的文学作品在全世界所有读者的心里,都是能占有一席之地的,一句顶一万句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也许通过阅读这本书,让全世界人民都能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当然,没那么宏大,但是能读到人性的共通之处。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刘震云的印象,以前我只单纯的认为他只是一个小说家,这本书拔高了我对他的评价,比起一地鸡毛,我不是潘金莲等改编成剧本的故事,我更喜欢这本一句顶一万句,看完只能感叹作者的生活经历实在是太丰富,而且里头也有很多的疑问和不是回答的回答,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啊。
4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如果中国作家的作品出版成了多国语言让老外们了解到了中国,那么,老外们来中国的感受和亲身体会又会是什么?是不是跟我们想的并不太一样?或者说,也有一部分心态,是跟如今“忙着想润出去”的国人相似呢?

这本书,是一个年轻的意大利人在中国生活的各种经历,不夸张的说,你能读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经历,也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然后不得不感慨,原来人生可以活成这样,原来外国人在中国也会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困难,原来中国在老外眼里是这样的......

一个连中文都是0基础开始学习的老外,能把书写成这样,的确是令人惊讶和敬佩的,难怪很多人都说他是天生的创作者,也许他描述的故事和经历我们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复制,从书本里学到的道理只能自己意会不可言传,但是书的内容无疑提供给了我们很多不同的视角,也有感人之处,很多人甚至看着看着就“落了泪”。

跨越母语带来的隔阂,感受异国他乡的氛围和人文气息,描述一个个身边活生生的平凡人物,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经历,一个意大利年轻人的“中国手记”带来了很多的新鲜感,也同时让我们思考,到底那些感慨“外国的月亮总是特别圆”的中国人,缺乏的是什么?

我们说到底,只是地球仪上的某个角落里的一颗尘埃,文化,思想,风俗,特产,传统......每一处都不同,每一处又都尽相同,世界大同,人心何如?人与人的连接,是不是存在千千万万种可能性?
对了,你还能看到“封控”期间的一些有趣情节,也算是时代的特殊见证吧。
5 正见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上了年纪之后,总会慢慢的对一些年轻时候并不在意的事情产生兴趣。比如修读佛法,比如看一些所谓有禅意或箴言的书本,这本“正见”就属这列。

佛教上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这个读来很长且有点拗口的名字,曾经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学佛

这本已经畅销达到几百万册的好评如潮的书,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值得李连杰和胡因梦来写序,又是因为什么,让孙俪、陈坤、赵薇、杨幂、王菲、周迅、梁朝伟、刘嘉玲、苏有朋等明显纷纷推荐?

宗教这两个字,在我之前的感受,都是听起来很肃穆,很庄重,或者说可能带着一点沉重的主题,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如果难度的时候怎么办?是否可以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如果有了人生困惑或迷惘,能否从仁波切不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描述的“道理"中,照见自己,获得平静?

答案是,当然可以,生命的真谛,什么是无常、涅槃、放下、无我......只要你有兴趣了解,你都能从中获得解释,虽然看完整本书,可能并不能使你成为一个资深佛教信徒,但是佛法带来的意识,会让你对问题有不同的思考和见解。

不论你的信仰是什么,不论你对人生的见解如何,也不管你是什么年龄有过什么经历,你都能在书中找到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听来简单笼统,实则包含了深层奥义。更难得的是,作者的文笔通俗易懂,诙谐幽默且字字珠玑。能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下,对轮回、悲喜、我执等词语有更深层次的思考,用思考问题来解答问题,其实也是一种特有途径呢!
6 八万四千问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本八万四千问,跟上面那本正见是属于同一个类型的书,风格也差不多,毕竟是同一个作者写的嘛!

因为看了正见,才对这位“有个性”的仁波切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佛法难道只有一种讲述的方式么?真正的修行又是什么?如果这是一本答案书,那么那些答案藏在哪里?

首先,这是一个不拘一格,不按常理出牌的仁波切,他喜欢天生杀人狂,交女朋友,喜欢足球,把人生当作有趣的剧场,甚至手持剃刀帮王菲的女儿窦靖童剃度,这样有个性的一个仁波切,是怎么说出“佛法是一切问题的答案”来的?他信奉的又是什么道理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有人都难免被婚姻,爱情等关系困扰,仿佛只要是常人,就难免痛苦,时常感受到孤独、无聊、无助、缺乏勇气和自信,感觉过得“不自由”,那么,如果是仁波切,会不会跟我们一样有难以消除的苦,如果有,他又是怎么面对的,怎么化解的呢?

这本书会让你从从前没有思考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你会愤怒或激动,那么代表你的修为还不够,你对佛法和修行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所有烦恼的根源,来自一些不必要的执着,那么,怎么面对“我执”,来平和自己的心态,最终收获一个稳定的内核从而变得谦虚,淡然?

八万四千只是个虚数,尘世间有更多浩如烟海的问题,是人就难免会产生疑惑,想要靠一本书来获得所有的答案,当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你要问的问题不在书里头,是否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改变你对佛教的理解和思考方式,从而成为自己的导师,来获得引导自己的力量?

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是觉得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是在不停的学习和修行,阅读这样的书,能时刻提醒我们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多修行路要走。
好的书,应该是能让我们开拓眼界,丰富见识,同时能净化心灵,获得想要寻求的答案,世界上的事万万千千不一而足,答案也许并不只有一个,关键在于,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见什么,我们的局限可能就是我们只选择了我们相信的,我们喜欢的来看,而今天跟大家聊的这些书也许也是如此。
所以,只要出发就有答案,只要寻找,总会有收获,长篇也好,短集也罢,只要我们还能继续读下去,总能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和大家共勉~
最后,如果能看到了这里,感谢您的关注和耐心,我是葡萄,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最近在看的这几本书,我们下次再见!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