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分!这个性丑闻,终于被拍出来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新数据显示,全球 3.7 亿 名妇女和儿童遭遇过性暴力。然而,这只是被看见的一角,更多的真相仍被掩盖在沉默与漠视之中。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文化禁忌、社会压力、法律漏洞,使无数受害者的经历永远消失在统计之外。而即便是在法治健全的发达国家,如日本,有关性暴力的法律依旧充满漏洞,受害者往往无法得到公正的审判。
在这样一个沉默吞噬呐喊的社会里,有一个女性站了出来...
今天院长就来讲讲这部让人窒息的《黑箱日记》,看完的人都沉默了——
《黑箱日记》
Black Box Diaries
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纪录片,导演、编剧、主演皆为「伊藤诗织本人」。影片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目前豆瓣9.2 分,烂番茄新鲜度 98%,提名奥斯卡、圣丹斯电影节、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多个纪录片奖项。
但如果世界本该公正,她本不需要成为战士。
2015 年,25岁的诗织憧憬着新闻事业,她向东京广播电视台驻华盛顿分局局长山口敬之发送了一封求职邮件,希望进入这家知名媒体。
她不知道的是,这封邮件会将她推入地狱。
山口以“面试”为由将她约出,在饭局上向她的酒中下药,随后将失去意识的她带回酒店,实施了性侵。
诗织醒来时,腹部剧痛,R头流血。她躺在陌生的床上,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想要逃跑。
可山口力气太大,将她按住。
他的笑容令人作呕,他甚至藏起她的内衣,似乎想要留作某种病态的“战利品”。
这一刻,世界变得冰冷。
她第一时间选择报警,希望法律能给她一个公道。可等待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漠视与冷待。
警方以 “没有实质证据” 为由拒绝立案。
DNA证据,不算证据。
受害者的口述,不算证据。
出租车司机目睹她被强行拖下车的证词,也不算证据。
那么,什么才算证据?
还是说,真正的问题根本不是证据,而是施暴者的身份?
山口敬之不仅是资深记者,还是日本前高层的亲信。在这起案件中,他的身份决定了一切:
最早接手案件的警探,被突然调职;
已经批准的逮捕令,在即将执行前,被高层叫停;
所有试图为诗织发声的声音,都被强行压制;
证据确凿的案件,被法院驳回,禁止上诉...
诗织不是一个普通的受害者。她是记者,擅长调查,逻辑清晰,表达能力出众。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揭露真相。
可即便如此,她依旧无法撼动这个根深蒂固的「权力体系」。
那么,那些沉默的受害者呢?
日本政府数据显示,只有4%的强奸受害者会选择报警,其余96%的女性选择隐忍,因为她们早已知道结果不会改变。
诗织的遭遇本应引发社会对司法漏洞的反思,然而,她等待的不是支持,而是羞辱。
她站出来了,人们却选择攻击她的衣服。
在新闻发布会上,许多人质疑她的穿着:“她怎么能不系好第一颗纽扣?” 于是,她被贴上 “荡妇” 的标签。
她站出来了,人们却质疑她的动机。
网友们讽刺:“是不是她自己想靠身体上位?” “她是不是在利用这件事炒作自己?”
甚至有些女性也攻击她,有人在她出版自述后,专门写来邮件骂她。
她站出来了,连家人都希望她闭嘴。
父母劝她放弃,说:“女孩子何必把事情闹大,过普通人的生活不好吗?”
但她想过普通的生活啊!她曾经有美好的未来,她只是想当一名记者。
可这一切,都被山口敬之摧毁了。
幸运的是,诗织拥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也遇到了一群愿意为她盖上“毛毯”的女性同胞们。
在一群女性的支持下,日本的 “Me Too” 运动 终于掀起了一丝波澜。
2019年,伊藤诗织胜诉,法院判定山口敬之一案成立,并要求其支付赔偿金。
整整八年,她才等来了她的“正义”。
但,这算是正义吗?
山口敬之至今仍未入狱,依旧活跃于新闻界;
年紧急撤回逮捕令的警察高官,被提拔为警察厅长官;
最初受理案件的警探,仍在东京工作;
当年声称受害的酒店礼宾员,在风波过后并未被辞退,甚至疑似在利用案件炒作。
诗织赢得了法律上的正义,却依然无法动摇社会根深蒂固的权力结构。
这起案件里,唯一受伤的人只有她,唯一被改变人生轨迹的,只有她。
看完《黑箱日记》,心里闷闷的。
闷的不只是诗织的遭遇,而是一个令人窒息的现实:
无论国家如何发达,法律如何健全,性别歧视和权力滥用不消失,悲剧就不会停止。
这起案件,不只是一次个体犯罪,而是整个社会对权力的默许。
但,诗织的故事也带来了希望。
她点燃了一束火光,而火光的意义,不是立即照亮世界,而是能够延续,能够传递。
当更多受害者敢于发声,当更多人选择支持,当社会开始真正反思,黑箱终有一天会被彻底拆解。
正义,不该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