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你想建构顶级“权威”
如果你想建构顶级“权威”,只需要三步:
1、建构价值认同。
2、进入价值交换。
3、塑造话语合作体系。
权威,即权力和威望。只有权力,没有威望,权力会沦为恐惧;只有威望,没有权力,则缺乏落地机制。
因此,建构权威就成为了效应最大化的选择之一。只有权力和威望同步建构,才能让权力放大,才能让威望服务权力,最终形成高效而低成本的落地机制。
而所谓顶级权威,即指这种权力和威望的相辅相成,达到了合作的高度闭环。
也就是说,权力的落地没有瑕疵,而威望又在不断追加这种权力的无瑕疵落地机制。这有点像某种资本的累积,进入到了优势累积阶段,后面就是大跳跃。
因此,顶级权威一旦建构完成,那么权力的落地就变成了润物细无声。并且,大部分时候,只要那个威望在系统中存在,那么,不需要行使权力,而权力已经自然遍布。
这就像某种统一机制,或者说是系统决策机制的统一变更,即从零散和独立决策,变成了一致的植入式决策。
无论是哪个领域,只要有权威建构完成,其建构路径基本都与以下三个步骤相似:
1、建构价值认同
也就是把权力落地的目标,与系统群体的价值归属,建立起紧密联系,并通过尽可能的手段达到一定程度的价值兑现。
说简单点,就是要有钱,有实际的经济能力,或者能调动经济资源的能力。在政治层面,实际上更多的也是经济为政治开路。有钱的人,更容易进入到政治层面,其中,便是一种对经济能力的置换。当然,有些国家,则陷入到了完全被财阀控制的境地。
建构价值认同,一般有两种模式:
第一,是影响价值模式建构的能力。
比如技术层面的迭代,比如可持续策略等等。一旦促成价值良性建构,那么该个体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有了影响力,就能进入权力范畴。
第二,是直接介入价值建构。
比如财团进入慈善,比如企业家架构普适性平台等。
总之,建构价值认同,就是要进入一种包容度更大的价值普及。越多人认同,那么其介入权力,或者说,在权力基础上获得威望的可能性,就越大。
2、进入价值交换
当个体获得了一定的权力位置和威望值后,就不得不进入到价值交换机制之中。
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获得更具优势的权力位置,以便把价值认同的建构,进入到更宏大的局面。只有这样,威望值才能持续上升。
也只要威望值持续上升,才能让其获得更具优势的位置。从这个无可避免的逻辑之中,其实可以发现威望是一种具有极大能量的存在。很多时候,威望值如果与位置脱节,那么,系统本身就会对其施压。这种压力,可以解释为不满舆论,意思是这样有威望的个体,值得给更要紧的位置。
而其背后的逻辑是:该个体构建的价值认同,已经获得了巨量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优势位置,本就应该属于他。
而从权威建构者而言,无论是出于什么心理,只要价值认同构建完成,就不得不进入到价值交换中。否则,已经建立的价值认同,可能会被其它个体超越,或者说,没有更持续的价值建构,那么其威望值就必然下降。
3、塑造话语合作体系
这一点,对任何想要建构权威者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
所谓塑造话语合作体系,本质是建构一种对外的话语体系,即权威者根据自身的属性,建构出一套几乎无懈可击的话语标准。然后,根据这个标准,去寻找可能的话语主体,并以此体系为体系。
当话语合作体系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也就形成了一张巨大的道德评价网。形成规模,是为了挤占可能的不同话语体系的接收份额。
这种话语合作体系的塑造,与意识形态化实际上是异曲同工的。这里面的演变逻辑,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口碑流传,比如刘备的仁义,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播的。当越来越多的人称颂刘备仁义的时候,那个不称颂的家伙,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因此,塑造话语合作体系,本质是稳固既有的权威,并为进一步提升优势位置,持续扩散威望。
上面这三步,如果要想走得持久,根基是价值认同区间要不断追加。而不断追加价值认同区间,就必须进入不断向上的价值交换。
如果价值交换成功,而价值认同区间却没有进入累加效应,那么,价值交换就会进入质疑阶段。质疑一旦生成,威望就已经受损。
而塑造话语合作体系,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的,却都是拥有掩盖真正的价值交换的。但是,无论话语合作体系规模如何巨大,价值认同区间如果没有扩容,那么质疑也仍然不可避免。
因此,能够建构起顶级权威者,一定是深深了然这三步的要害所在。也因此,卓越才成为卓越,戏精永远都只能是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