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简单“哔哔”些茶艺、茶道的入门
这次简单说说茶艺和茶道,只涉及到入门,资深茶友也别见怪。
既然要喝茶,先要明确喝茶的目的。这倒是没有标准答案,茶友们饮茶的目的各有不同。不过在这里也要说明一点,茶,是除了水之外,最健康的饮品,但茶不是保健品,更不是药,不可以茶治病,养生,有病找医生,不要寻觅土方。如果喝茶真的能包治百病,那也不至于遍地都是医院。所以,茶就是用来喝的,对上自己的口味就可以了。
茶叶的一些基础知识:
1、茶的起源:
根据考察研究,茶树最早发源自600万至700年,起源地在我国的云贵川地区,是一种山茶科山茶属的下属植物。经过长期的演化和人工栽培,茶树发展到今天,已经诞生出众多品种,据《中国茶树品种志》记载,审定品种、地方品种、珍稀品种共计367种。
至于用这些茶树作为原料制成的茶种,那就多了,有数千种。每种茶树的鲜叶都能制成六大茶类,根据鲜叶物质的含量,制成茶后品质也分等级。茶树的鲜叶内质含量会受到天气、气候、海拔、光照等生长环境影响。哦,对了,最重要的还是茶树基因,就像咱们人一样,虽然后天的营养很重要,但先天的基因是根本。
2、茶叶的发展过程:
茶叶在我国最开始是食用,至于所传言的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茶叶,由于没有证据,属于神话故事,所以不予考虑。在早起食用的时候,茶叶就像野菜一般,直接生吃,或者用热水焯过之后,凉拌一下,作为一道菜。现在在云南、广西,仍有吃凉拌茶叶的习惯。这算是一道特产。
古人称茶为“荼”,就是“苦菜”的意思,所以可想而知茶叶的味道肯定不会太好。
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茶糜,就是茶粥,是贵族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饮食。不过在这一时期,茶的药用也被发现。茶叶从食用逐渐转变为药用。茶叶与食物分离,出现了茶米汤。茶叶也成为草药,经常出现在药方中。
两汉时期,我国对于茶的记载开始逐渐增多,例如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西汉王褒的《僮约》中也记载到“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茶叶成为饮品并融入生活中最早的证据。古时的武阳在四川地区,所以也能看出中原的茶是从四川传播出去的。
三国时期,茶叶彻底脱离了出来,茶粥、茶米等食用方式逐渐消失,从煮粥、煎药,变成了煮茶,煎茶。开始追求更好的味道。
之后,茶叶从食用、药用,逐渐变为饮用,经历了煮、煎、点、泡四个阶段。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煮茶法、唐朝煎茶法、宋朝点茶法和明朝泡茶法。
3、茶叶的分类:
我国现在的茶叶分类,是1970年时由安徽农大的陈椽教授确立的。
茶叶被分为基本茶类、再加工茶和代用茶三种,基本茶类,即根据制作工艺分类的六大茶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再加工茶指的是在基础的六大茶类上进行二次加工的茶叶,如茉莉花茶、桂花龙井等花茶,还有茶饮料、奶茶、英式茶等。
代用茶则是非茶树植物制成,类似茶叶的茶品,像大麦茶、苦丁茶、菊花茶等。
4、茶叶的物质:
茶叶的内质,主要受到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影响。茶树的品种是基础,生长环境和制作工艺是后期的“营养”。就像咱们一样,再好的后天营养,也敌不过人家的好基因。
所以,为啥说名山出好茶,因为茶树品种和生长环境的优势。
茶叶含有数百种物质,其中咱们可以品尝到的苦味、涩味、鲜味,所对应的主要呈味物质为生物碱、茶多酚和氨基酸。
冲泡茶叶时,这几种物质从茶叶中浸出并溶于水,绿茶的生物碱和茶多酚含量多,所以绿茶的苦味、涩味在六大茶类里最重,红茶的氨基酸含量较高,所以最为鲜醇。
5、茶叶的等级:
茶叶的等级,无非就是按照原料的成熟度而划分,越嫩等级越高,等级越高自然越贵,明前茶贵如金,物以稀为贵,都是很正常的。
茶道时用到的茶具:
1、白瓷盖碗一个;2、白瓷小茶杯四至五个;3、透明的玻璃公道杯一个;4、过滤网;5、随手泡一个,就是电热水壶;6、木茶盘一个;7、纯色的茶巾;8、茶夹一个;9、茶拨一个。
对于新手而言,准备这九个就完全足够了。最重要的是前四个。所有的茶具里,热水壶和茶盘贵一些,总的一整套下来,不会超过500。大家也可以接受。热水壶可以替换成别的,传统的燃气烧水自然也可以。
泡茶时的环境,也没啥要求,不脏不乱就好,要有张能放下这些茶具的桌子。
刚喜欢上喝茶的朋友,不知道哪种茶适合自己,建议先从身边可接触到的茶种进行品饮,如果想自己置购,绿茶和红茶是新茶友的最佳选择,绿茶的清爽和红茶的鲜醇,更容易被接受。而且从价格上说,更容易被接受,价格较低的红茶和绿茶口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冲泡茶叶:
冲泡茶叶的目的,就是将茶叶含有的呈味物质融入水中,具体的浓度由自己把控。茶汤的浓度与投茶量、注水量和冲泡时间有关。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没有好的参照量,自己多泡几次就知道了。刚入门的茶友喝茶淡,一小撮茶叶就够了,对于老茶友,甚至饮茶数十年的老茶鬼,半水半茶都可能觉得没味。
大家根据投茶量、注水量和冲泡时间自己调整,其实影响茶叶浓淡度的隐藏因素是水温,越高的水温,茶叶内含物质的浸出速度越快,不过也好解决,水温太高,可以适当少放些茶叶或者多添点水,再或者减少冲泡时间,早一点将茶水分离。
基本的茶艺泡茶流程:
1、先温杯:
温杯可以清洁茶具,也可以提升茶具温度,有利于茶香的挥发。具体的操作就是用热水冲泡茶具。
如果泡茶招待客人,温杯最好当着客人的面进行,这也是一种礼仪。
2、洗茶:
洗茶是大家说的最多的名称,也可以叫做润茶、醒茶等,不过没啥必要。
“洗茶”是古时传下来的一种习惯,古时的制茶水平低下,茶包装简陋,运输困难,茶叶会受到一定的污染和混有杂质。所以茶叶在冲泡时会先洗一洗。
现在都是精制茶,为了追求茶叶的外形,在制茶时,茶叶中的杂质早被剔除掉了。成茶后的包装密封精美,就卫生而言,已经无需洗茶,茶叶很干净。
除了干净,洗茶还有一个目的,可以醒茶、润茶。茶叶在冲泡之前,先用热水快速过一遍,可以唤醒茶香,使茶叶较为舒展,便于后续茶汤的浸出。特别是针对老茶而言,陈化多年的老茶一定要“洗茶”,而且建议多洗几次,老茶的内含物质较难浸出,也会有陈味,洗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老茶的浸出加快,也能去除异味,使真香透出。
发酵程度低的茶类,绿茶、黄茶、白茶,茶叶过嫩,物质浸出快,本就没有几泡,洗茶太浪费了。
3、投茶:
从茶叶罐中取茶叶至盖碗内,要用茶夹或者茶拨,不想太麻烦,也可以把茶叶抖出来,但别用手直接去抓,客人看到了也不好,虽然手不脏,但这个举动不雅观。手上难免有些异味、汗、水等。茶叶的吸湿,吸异味能力又强,所以用手触碰对茶叶品质不利。
至于投茶量,大家还是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定,如果招待客人,先问问口味浓淡。
有些朋友家里会有小型的电子秤,这可不夸张啊,精确投茶量,可以更好的品饮茶味,很精致的做法。
4、冲泡:
大家平常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冲泡手法,不必当真,不管用什么手法都可以,注意别烫着就行。根据投茶量注水,不宜过多,茶杯或者盖碗的八分满就好,不然容易烫手。如果洗茶,那速度要快,水注入后,要马上过滤出去。随后开始正式冲泡,第一泡时间大概10至15秒,然后出汤,之后每一泡的冲泡时间,较上一泡延长10秒左右。
冲泡时间越长,茶汤越浓,还得看自己的口味。
做客朋友多,泡一盖碗,或者泡一壶的茶不够分。遇到这种情况,先将第一泡的茶汤倒入公道杯内,马上开始冲第二泡,然后第二泡也倒入公道杯,两泡混合后,再给朋友们分茶。公道杯就是大容量的杯子,用于给茶友们分茶。这也是为了让大家喝到的茶汤一致。
5、品饮:
饮茶时,先闻后品,茶汤冷却后,茶香会变得不明显,所以要先趁热闻香。品茶时,无需刻意发出吮吸的声音,或者像漱口一般。茶汤在口腔稍作停留,主要感受茶汤在口腔中留下的香气、感觉,随后正常下咽,感受舌根和喉咙的感觉。根据饮茶的滋味和口感调整下一泡的浓度。
品茶:
判断茶的好坏很重要,常有朋友说“不经常喝茶,喝不出好坏。”不知是故作谦虚还是真饮茶太少。如果喝不出茶叶的好坏,那花功夫冲泡茶叶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品茶追求的就是好茶,不然真没啥意义。
其实判断茶叶优劣很简单,最好的方法是同样对比法,将茶种相同,等级相同,但来源不同的两款茶放在一起对比。毕竟单独的评断一款茶,还是比较困难的。
咱们的大脑,对于味觉的记忆可是非常不靠谱的,把茶味与记忆中的味道做对比,太难了。但两款茶放在一起做对比,那就简单了,大部分的朋友都能喝出孰好孰坏。
对于茶叶的评断,要从色泽、外形、香味、滋味、口感和叶底几方面对比。
也不用太专业,简单注意一下六点:
1、茶叶外形完整度和均整度,碎茶、茶渣是否过多。
2、干茶颜色是否有新鲜感,具有该茶类应有的颜色。
3、茶汤的清澈度和亮度。
4、茶的香气是否纯净,没有异味。
5、茶的苦涩之味是否过重,像“狗皮膏药”般在口腔内久久不散。
6、茶的口感是否厚实,入喉的感觉是否顺滑。
7、根据茶叶等级,注意叶底的芽头是否肥壮,是几芽几叶。
有了以上几点,茶道和茶艺的基础便掌握了,想要完全掌握,惟有多喝茶,什么茶都尝尝,直到找到自己喜欢的茶种,按照合适的冲泡手法反复冲泡即可。
想讲究,也等先完全入了茶门,有些经验了再说,茶具换批精致点的,饮茶的环境改善一下,好茶能尝就尝。喝茶,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也就给生活增添了点乐趣,享受茶的滋味。想精致点也行,只要你能从中得到些乐趣,无论是嘴里的还是心里的。但可别把自己的习惯强加在别人身上,大谈茶道、茶礼,那就无趣了。
嘴炮没卵用,打了整篇文章也像是键盘侠,光说不练假把式,还是多泡茶吧。文章中就不做茶叶的推荐了,茶叶没有统一标准,适口为珍,无法推荐给大家,还请见谅。
关于茶就哔哔这么多,有哪里错误或者需要补充,请大家留言。能关注我就更好了,我是“green豆的芽”,头绿身不绿,大家下次再见。
想念雨中的你
校验提示文案
Redemptive
校验提示文案
兔熊
校验提示文案
游荡的小狼
校验提示文案
游荡的小狼
校验提示文案
兔熊
校验提示文案
Redemptive
校验提示文案
想念雨中的你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