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疫情,我被孩子“榨干”了:亲子陪伴时间不在长短,而在品质
陪伴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有。
闺蜜想让老公陪儿子半天,他很爽快地答应了陪娃任务。
她老公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陪儿子,一直心有愧疚。他不止一次说过,只要有时间,一定好好陪孩子。
好不容易疫情有空了,可现实偏偏“事与愿违”。尽管他已经使出十八般武艺,孩子愣是不买账,完全不配合。
平时他就随便带娃去公园逛一圈,轻轻松松就大半天过去了,硬核陪伴。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一脸愁容,不得不向闺蜜求救。
其实,现实生活中像他这样的家长可不少。
他们常说:不是我不想陪,实在是平时太忙,没时间陪。言下之意是:如果有时间,我一定可以做好。
要么是不会陪伴。
像闺蜜的老公,光是陪娃做游戏的时候,问题就一大堆。一不知怎样和娃互动,二不能专心,陪娃不到5分钟,就忍不住拿起手机。
要么是不懂陪伴。
不少家长陪孩子的时候,不是做监工,就是当保姆。双方始终处于一种斗智斗勇的战斗状态,根本没能享受到陪伴的乐趣。
也让很多父母看清楚了自己的陪伴能力——有效陪伴,并不是简单的事。
陪伴的实质不是更多的时间,而是更深的联结。
陪伴固然需要时间,但是如果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结,陪伴就只是浮于表面的“陪着”而已。
还记得《奇葩说》曾有过一个辩题,父亲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时,应取消“父亲称号”。
北大教授薛兆丰却说:
“你们只关心陪伴时长,忽略了有效陪伴。挣钱不代表就是无良父亲,这两者并不冲突。”
什么是更高质量的陪伴?举个例子,你把手机扔给孩子打发时间与你带着孩子出去旅游,就不是一个标准上的陪伴。
有效陪伴的标准已经不一样了,挣更多钱应该给孩子更高质量的陪伴。
按照凯恩斯的预言,人类到2030年每周只需要工作15小时就足以饱腹,但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未来,父母们依旧在负重前行。
我认识一位职场妈妈,跟大家一样,小鱼妈妈多半也只能选在黄金周、春节等长假出行。
但小鱼今年10岁,基本国内都游玩过,护照上已经有三个国家的签证。
在亲子旅行中,小鱼妈妈常常用别人两三倍的时间来带孩子探索和感受旅行地。
0~2岁时外出旅行最经常的选择就是亲子酒店、海岛游和Clubmed这样的度假村,有不同的游乐场、泳池、儿童活动中心,大部分的活动场所是固定的,而且足够儿童友好。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就可以结合孩子兴趣选择一些有自由安排的行程了。
邮轮、度假村仍然是省心的选择,但也完全可以尝试一下城市游了,带着孩子去看看博物馆美术馆。
像朋友一样和孩子逛逛这座城市,看看城市里的人,聊聊天,这些都会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亲子游,没有“值得不值得”,更加别指望出门一次孩子就聪明了。
这只不过是无数育儿事件里的又一个“融合”而已。如果你非要问我,带娃出行这么辛苦到底图什么?
旅行是家庭凝聚力的加速器,它给予了高质量陪伴的机会,真正做到放下手机,随着孩子的节奏看一花一草。
真正的教养在路上,旅行让孩子最直观地看到父母是如何与人互动,如何遵守社会秩序,是最好机会的言传身教。
看过世界的人才有世界观,每个地方都有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方面,见过不同的人,我们才能有更加包容多元的价值观。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值友6039299746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6039299746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