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啦:「科普向」花椒大料葱姜蒜煮茶,揭秘你不知的古人快乐肥宅水发展史~(上卷)
12月3日更新:下卷更新啦!值友们快来看看吧~
之前羊仔在写关于别国的茶具文化进化史时,很多值友都在评论区说:写什么外国的,论“茶文化”我大中华明明是他们祖宗。
是是是,我大中华确实是很有重量级的存在。你们这些人呐,真太急性子了!就是因为历史浓重,所以就越要谨慎调研清楚了才敢写嘛! 而且文章都是有排期的啊!(一个人是真的忙不开)害,以后再冤枉我,笔给你,你自己来写吧!!(怒摔,不好意思本小编很有脾气的好嘛!)
回归重点,今天不讲国外了,羊仔今儿个咱就给给大家唠唠中华的“茶文化史”的吧~(又名:古人的快乐肥宅水发展史)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咱们喝茶最初也是有过一段黑历史的。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喝茶就是把一堆花椒大料姜葱蒜混合茶叶,煮成一大锅······汤状物体来喝的。
喏,《宫乐图》画着呢👇
▲ 唐 《宫乐图》 佚名
看到没?没茶具,就那中间那两口大锅就是用来盛这“汤?茶?”的。也难怪古人总爱说“吃茶吃茶”,果真没毛病。混作一团,“吧唧吧唧”分食吃茶。
稍微讲究点,就会用这种小炉子来煮茶吃,不放那么多的调料,就一人食。
▲ 唐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 局部 宋人慕本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为毛唐朝人如此重口?居然这么吃茶?
其实还真不是因为人家口重,而是和我国的“茶文化史”有深刻关联的。用人话说就是:前人都是这么吃茶的。
好,让我们顺着历史长河,回顾下古人的吃茶生活~
来,跟着羊仔一起背:夏商周 春秋战国两悠悠 秦汉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 帝王休~
关于饮茶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始于神农氏,也有人认为是周,但目前最详细的考证历史记载是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武王伐纣时期,四川一代就有人开始经营茶园,并向周朝进贡茶叶。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qú)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
▲ 东晋 《华阳国志》常璩
据《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时,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武王伐纣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066年前后,由此可见,中国有明确记录的茶事活动是在3000多年前的武王伐纣时期了。
但这个时期的茶叶不是喝的,而是当作食材的,和各种食物煮着吃(唐朝人“吃茶”行为,是不是瞬间觉得可以理解了?);二则是作为药材,用来治病的。
▲ 西周 “匽侯盂” 盛食器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十大青铜名器之一
对于三国时期的人而言,在乱世的浸染之下,多数英雄豪杰更偏好于饮酒。正所谓“走马行酒醴(lǐ)。驱车布肉鱼。鸣鼓举觞爵。击钟釂(jiào)无余。”所以相比于酒文化,茶文化对三国历史的影响要小很多。多数时候,茶仅作为代酒或醒酒的饮品。
▲ 94年 央视版 《三国演义》(喝酒好啊,喝完多了俩兄弟)
顾彦先曰:“有味如臛(huò),饮而不醉,无味如茶,饮而酲(chéng)焉,醉人何用也?——《秦子》。”
▲ 三国魏 “白玉杯” 藏于洛阳博物馆
虽然当时酒文化盛行,但总有那么一个例外。长江下游的吴国因为是茶叶的产地,当地人皆有饮茶的习惯。
茶叶能够得到发展还得归功于秦统一中国,茶叶这时才开始走出云贵川,制茶技术也是在这个时候得到改良和传播。
▲ 秦 《秦始皇指点 壁画》
关于隋朝啊,据史籍《隋书》曾有一个颇为怪诞的故事:某夜,隋文帝做了一个噩梦,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遇一僧人,其曰:“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果真见效,大喜,从此爱上了饮茶,甚至到了嗜茶的地步。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大家都纷纷效仿隋文帝采制饮用茶叶,蔚然成风。
▲ 隋 《隋文帝画像》
其实在隋文帝前,齐武帝萧赜(zé)虽已传旨,要求天下祭奠无不供茶,然而由于南齐地处南方,很难将这种旨意普及开来。自隋文帝一统天下以后,才使得饮茶风俗上行下效,迅速蔓延开来。可以说,隋文帝这一无意举措,结束了茶为“酪奴”的歧视,实在功不可没。(酪奴:南北朝时,北魏人不习惯饮茶,而好奶酪,戏称茶为酪奴,即酪浆的奴婢)
👆以上几个朝代,当时都没有专业的饮茶器具,因而最早出现的茶具是和食具、酒具共用的,比如一种陶制的小口大肚容器——缶。
▲ 西汉 “鎏金铜沐缶”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例如:公元265-316年西晋左思著《娇女诗》,提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其中的“鼎”便是茶具。
▲ 西周 “钟鼎青铜器” 藏于河南博物馆
隋唐时期饮茶成风,是因社会安定繁荣,而达到了“比屋皆饮,举国之饮”的盛况。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墨客,均以饮茶为高雅之举。
(唐代宗李豫:开个茶场天天喝茶)
据史料记载,唐人烹茶大致有茗粥、庵茶、点茶、煎茶四种饮法。
“煎茶法”为陆羽所创,是唐代最主要的饮茶方式,需经炙茶、碾茶、筛茶、煮水、投茶、酌茶、吃茶等程序,其中最讲究的是煎茶所用的水,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说法,认为茶性发于水,水的质量决定了茗饮技艺和茶叶口感。煮水则讲究“三沸”,投茶是煎茶的关键。
▲ 唐 “鎏金蕾钮摩羯纹三足银盐台” 局部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注文:这件盐台的盖上有莲蕾形状的捉手,盖心饰一朵团花,盖面饰四只摩羯,盖沿为卷起的荷叶。三足支架与盘焊接在一起,盘为一朵盛开的复瓣莲花,支架用银条盘曲而成,中部斜伸出四根枝条,顶部有摩羯、智慧珠、火焰纹和莲蓬座。
▲ 唐 “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 局部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注文:茶罗子也被称为“茶筛”,茶饼被碾成碎末后,需要用茶筛来筛选。茶罗子分为罗框和罗屉,放在同一个方盒子之中,罗框中夹有罗网,罗网下就是罗屉,接住筛下的茶末。
这件罗子为长方体,由盖、罗、架、底座组成。盖顶錾(zàn)刻一对飞天,周围环绕着流云纹,架身两侧錾刻有执幡驾鹤的仙人和空中飞翔的仙鹤。架下焊接台形的底座,底座上有镂空的壶门。
▲ 唐 “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局部 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注文:这件茶笼由笼盖、笼体、提梁组成,通体镂孔均为毬路纹,表面装饰着飞鸿图案。盖面模冲出五组飞鸿,内圈5只飞鸿引颈向内,外圈10只飞鸿两两相对;笼体腹壁模冲出三圈飞鸿,总共24只,相对翱翔。
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整套宫廷荼具(见上三图👆)做工精良,特色鲜明,代表了唐代茶文化在物质方面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唐代宫廷茶宴中的礼仪规范,也包含了帝王希冀“八荒来伏,四海无波,万世太平”的深远用意,同时反映了唐人饮茶的精神风尚和品鉴技艺,为唐代茶文化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白居易也曾在《琴茶》中写到:“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诗仙李白的《仙人掌》中也写有“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等。
▲ 唐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 局部
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位“茶仙”虽然只活了40年,但凭借着“茶仙”的经典形象,在画中喝了一千年的茶!这个人就是——卢仝(tóng),卢仙儿。从他的这些饮茶画像中,又能看到喝茶方式的历史变迁。
▲ 宋 刘松年 《卢仝烹茶图》
(注:虽然是宋画但是比较接近唐朝的样子)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可谓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代。
干嘛呢?
宋朝人流行起了新的饮茶方式:斗茶!
▲ 宋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局部
宋朝人喝的不是咱们现在的散茶,也不是唐朝那样直接煮茶,而是经过复杂加工后做成的茶饼。(是不是觉得很像现在的普洱茶?)
(宋朝最著名的龙凤贡茶)
(宋朝人喝茶的道具“茶具十二先生”)
而后还要再经过复杂的工序,做成绿色的茶汤。
▲ 河北宣化辽代 张匡正墓室 壁画
制成的过程还分工明确👇,有人磨茶粉、有人煮茶,再用茶搅拌,打出泡沫的情况!这个过程就叫做:“点茶!”
▲ 辽墓壁画
做成的茶汤长这样下面👇
看起来是不是很眼熟?对,后来这技术就传到日本去,变成抹茶了。(下图两张皆为打抹茶👇)
(我知道你们想说什么···哎)
再说回宋人斗茶,其实当时的茶就跟现在的抹茶差不多,有颜色、又稠浓、有白沫。
当时有些人还会用工具,把茶表面的白沫做出花纹图案,就跟今天咖啡拉花差不多,叫做“分茶”。
▲ 张世卿墓室壁画:左边的老者正用长柄勺击拂,右边的老者正欲往盏中注水
既然要斗茶,自然也是有它评判的标准:
一种是比谁的茶沫颜色白;一种是比谁的茶喝完之后,留在杯子上的茶沫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茶沫停留在杯壁上的时间更长,叫做“咬盏”。
▲ 宋 刘松年 《撵茶图》
为了斗茶的时候能够看得清楚,当时的瓷器也有很多是黑色的,比如建盏就很受推崇,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
这里我想再给大家说一说“建盏“,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看完这一部分。
建盏的鼎盛时期是在宋朝,终南北两宋之世,建盏一直是饮茶器具的极品,贵戚权门竞相追逐,文人雅士吟咏把玩。建窑烧瓷资源丰富,闽北连绵的群山提供优良燃料。制胎所需的紫金土遍地皆是,取之不尽。再加上人文要素的偶合造就了建窑的数百年兴盛。可以遥见当年窑烟四起,窑火熊熊通宵达旦,人生喧沸,窑工四处来,器成天下走的境况。
建盏随着宠幸过它的那一代人的离去没落了,马背上长大的新一代帝王既无心于斗茶之趣也享受不了分茶乐。
自蒙元以降,饮茶方式的演变使点茶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到了明朝,点茶最终为冲泡茶所取代。(之后都会给大家讲解)
点茶的失势也导致了建盏的式微,随着建窑逐渐改烧青白瓷,黑釉建盏的炉火在明代终至熄灭。曾经被上至皇帝,下至引车卖浆者流珍爱的建盏,就这样在历史中悄然隐身。可以想见,离开了斗茶的一只只名贵建盏,纷纷在酒肆中、筵席上、汤盆边粉身碎骨,随后被弃之沟渠,烟消云散。
好奇的伙计,可以戳链接去看看👇
不知算是幸运或是不幸,东邻日本仰慕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继承了点茶这种风雅之事,并逐渐在日本形成一种近乎宗教的“茶道”,而建盏,在彼处仍然是茶道的主角,且由于中国建窑的停产,使存世之盏尽数成为绝品。而在日本流传至今的建盏精品,大多数已高踞于各大美术馆的展位上,供人瞻仰,更有名品被列为国宝。
▲ 日本 “曜变建盏”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 日本 “油滴盏”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而我们自己,直至20世纪80年代,“建盏工艺”才得以恢复······
暂时打住,再说回正题。宋朝的斗茶文化非常繁胜,而且斗茶的人不一定都是文人雅士,街上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也都会参与。
于是那时候街上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你瞅啥?” “瞅你咋地!”
“要斗茶?” “斗就斗!”
▲ 宋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 局部
对不起,先给各位值友磕头谢罪了。
写到这里,羊仔才意识到,文章的篇幅真的已经很很很长了,所以只能暂时打住了。下篇预计将于下周周四放出(也可能是周三,下篇会尽量加快速度修改完成),还请值友们耐心等待哈!喜欢的话,也请关注@百货小值菌账号,这样羊仔的文章一经更新,就能收到~(文章排版和修改还需要一点时间)。
如果大家喜欢的大家,还请大家多加评论+收藏+打赏哦(如果有多余的话,厚着脸皮嘿嘿)~
另外再说说我个人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想吧:整文羊仔写了断断续续半个多月才完成(中间还撞上了双11),前后改版无数次,光底稿就有5K+字,而各种资料和知识的收集,更是花费差不多半年多之久去积累。
在这个过程,愈是了解愈会沉迷其中,同时也忍不住伤感。关于文化的传承、复兴等问题一直在我脑中盘旋。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真的会害怕明明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变成了“他国文化”,甚至被“他国占有”。(参考前段时间闹很大的“汉服”事件,感兴趣的朋友自行搜索,羊仔在这就不方便说了)
或许是我太过感性或过虑吧。但还是希望这些问题,未来都能被完美解决吧。只是期望,到我们的后代们时,他们能有机会了解并接触到这些“古人的遗产”,而不是永远停留在书本和文字上,真诚希望一切能有个好结果吧······
整理小编:羊羊羊羊仔🦙
——今天是牙疼还犯困,一心只想困觉的暴躁羊驼在线蹦迪中~

上次去径山才第一次感受了点茶
头图竟然是动图,哈哈哈
记得说古人喝茶有点像现在的油酥茶?是茶叶和各种食材一道煮的,不像现在都是冲泡的清茶
被图片吸引。。。
封面图和其他配图都太可奈了,期待下一篇
正经的柴窑建盏还是挺贵的
快落的灵是二氧化碳,肉是糖分,其他成分决定了快落的五颜六色,冰到4摄氏度则是快落的催化剂。吨吨吨是心在涤荡,嗝嗝嗝是魂在升华。而这?这一点都不快落,只能石锤前现代生活的无尽悲苦。
一段有茶香的精彩历史
写的真好,赞!
这个文章比那些哗众取宠,或者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的好多了,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
赏了
不怕文长,只怕文控,填坑路漫漫,作者需努力
寓教于乐,这种方式我喜欢~
太赞了,写得真好
写得好,学习了~
建盏之前买了几个,窑变的花纹确实挺好看的。
这个大料茶,品一品
看了一半,眼疼回来接着读
这种科普文真心要赞一下👍👍
有错别字。需要重新修订再发布
哇哇~这篇一定要收藏!太全面了~~~
这种杯盏感觉很高级的样子~
第一眼看标题,以为是减肥神水
小编太棒啦 又get到了新知识
我一个不喝茶的看得津津有味是怎么回事 看完想去买杯子了。。
官方这么皮
科普了科普了
66666,今天又是长知识的一天!!羊仔加油,成文真不容易,那么多的历史要去翻出来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讲给俺们听,奉上赏银
小编好用心 表情包爱了
真的很长,为了奖励自己看完,买了个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