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用过的Apple产品,兼AirPods Pro2开箱
我是从iPhone4s开始使用Apple产品的,也有十多年的使用经历了,时间上来看,算是一个老果粉。
这些年中,使用过多款Apple产品,没有任何一款能够像iPhone4s给人惊艳的感觉——金属中框,玻璃背板,单手操控指哪打哪,Siri初次登场,开启人机交互的新方式......
在那个智能手机群魔乱舞的时代,说iPhone4s鹤立鸡群一点都不过分。
因为iPhone4s的惊艳开端,从此走上果粉之路。
到现在为止,使用过的Apple产品有这些:
手机:iPhone4s、iPhone6、iPhone8、iPhoneXR、iPhoneSE(第二代)、iPhone12mini
平板:iPadmini2、iPad Pro(2016,9.7英寸)、iPad mini6
电脑:MacBook Pro13.3(2013)、MacBook Pro13.3(2019带bar)
配件:Apple Pencil(第一代)、Apple WatchSE、AirPods(第一代)、AirPods Pro(第二代)
到现在为止,还在服役中的有这几个:
iPhone12mini、 iPad mini6、Apple WatchSE、MacBook Pro13.3(2019带bar)、AirPods Pro(第二代),算是个低配小全家桶吧。
下面大概说说选购的原因和使用体验。
iPhone12mini
我一直是小屏机的拥趸,第一代se出了后悔没买,等到第二代se果断入手,但Apple不讲武德,紧接着出了12mini,全面屏,圆角矩形边框,玻璃背板,单手操控舒服的一批。
线下上手体验了一下,果断入手了。
这个东西说体验也没啥特别的,和你所见到的iPhone没啥差,作为一款mini,该有的优缺点都很明显。
优点就是存在感很低,轻便,操控方便,配置上并没有阉割太多,能满足大多数场景的使用。
缺点就是续航问题,高频使用一天2、3充不在话下,这是向轻薄做出的妥协。
这个问题我其实从入手的时候就清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感觉可以接受,因为我用手机真的就是打打电话聊聊微信,出门拍个照。娱乐游戏有iPad,正经拍照有各种相机,办公有电脑。我忙的时候,手机可能放旁边半天都不会看一眼,所以续航到目前为止,没有给我带来焦虑。
遗憾的是,从14开始,mini又消失了,估计也不会再回归了,小屏旗舰注定是小众选择,看来下一部iPhone,不得不选大屏了。
iPad mini6
iPad mini6出的时候,我很开心,和老婆发售当天去西湖Apple排了老长的队拿到手。
我对平板的生产力从来没有抱过太大希望,在常规领域,怎么着都很难和桌面端工具抗衡。当然,如果您是艺术家,就当我放了个屁。
iPad mini6是第一款全面屏的mini,在机身尺寸没有怎么变的情况下,屏幕从7.9来到了8.3,可用面积变大了。
由于全面屏的设计,指纹模块也挪到了侧边,和音量键放在一块了。这个音量键,有点意思,它没有固定的+-键,而是配合重力感应实现音量+-键的自适应,也就是说横屏使用中,哪个键朝下哪个就是-,朝上就是+,很符合人的使用习惯。
前面说了,我没有天赋让iPad变成生产力工具,所以最多用来游戏娱乐,A15仿生芯片,6核中央处理器,5核图形处理器,当下主流手游,都能有不错的体验。看电影刷剧也是基操,其实我很少用它看电影,我看电影比较追求大屏,所以一般都用投影仪看。
另外常使用的场景有这几个——用微信读书看书,因为有了mini6,我kindle都挂小黄鱼了;出门拍照当看片器,第一时间观察作品;剪短视频,剪辑导出都很快。
用了差不多快一年了,感觉它最大的优点还是和一切mini一样——轻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觉得累,出门带着也方便,大一点的衣兜装着就走了,另外续航也贼强,连续投屏看完3部电影6个多小时还有30%的电我也是惊呆了,这很不mini
缺点嘛,大家说的最多的是果冻屏,但我没遇到,所以iPad mini6在我这里是没缺点的,迄今为止个人使用体验最好的娱乐平板!
Apple WatchSE
说来惭愧,我看很多攻略,大神们都把Apple Watch玩出花了,但在我手上,它其实和小米手环没太大差。
最多还是看时间,进阶一点就是用来检测一下跑步的数据和睡眠质量。
要说特别的话,我买的是蜂窝版本,可以脱离手机使用,这个在运动的时候还是比较实用的。
另外就是经常佩戴在手上,不怎么会错过消息,减少挨骂的频率。
然后之前没发现,去了一趟海边才感觉到——防水性是真的不错。赶海的时候在海水里扑腾了一下午,啥事也没有,我之前一直以为这玩意耐不住海水的。
其他真就没什么了,就一块智能手表,一天一充的那种。
MacBook Pro13.3(2019带bar)
我的Apple套装里,唯一的生产力工具。
19年发售入手到现在,用了差不多三年,几乎朝夕相伴,见证了我手头众多项目的从0到1,和我一起创作了很多内容,从来没有出过幺蛾子,非常可靠。
可靠、稳定,几乎是它全部的优点,其他的诸如触控板、屏幕、动效、交互这些硬件和生态上的东西,其他同类产品也基本补上来了。
另外一个算是优点的地方,是干净。一个工具的本分,是它是由人去掌控的,而不是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试图去掌控人,MBP的干净让我在做事的时候能够保持专注,有条不紊的用它去做事,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
其他就是一些小确幸——扬声器很棒,接力很棒,色彩管理很棒。
缺点也是大家老生常谈的——bar很鸡肋(但好玩,我还蛮喜欢的);程序支持有限,没办法和win比;游戏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至于说使用上不如win顺手,这个我觉得是使用习惯的问题,不应该归咎到产品上,讲道理我现在用win,也的确有点不顺手,习惯了就好。
没太多的,就一台电脑,能干活的那种。
AirPods Pro(第二代)
说了这么多,终于到今天的主角了,所以我用了个大标题。
23号线下开售,我当天下单,然后24号去店里取货,算是热乎的开箱。
包装还是Apple一贯的风格,除了白,还是白。
底部是商品图展示,以及各种语言的品名,两条快拆封条。
打开之后,内容就这些。
6个耳塞,加上耳机上自带的一共8个,比一代多了一对xs。
C对lighting的充电线,话说一个耳机竟然带线,这很不环保。
耳机本体。
其余还有惯常的没人看一叠纸,因为没人看,所以我没放。
开仓后,新一代AirPods Pro就在眼前。
这...看上去和一代没啥差啊?
的确差别不大,甚至可以互换充电!
但,充电仓还是有“革命性”创新的——
看见没?底部多了三个孔。
这是个扬声器,当然不是让你当音响用的,它可以在你寻找AirPods Pro时发出提示音,帮你定位。
有点实用。
侧边,同样多了两个孔。
是不是有点熟悉?没错,这是个挂绳孔。
你终于可以摆脱保护套直接将AirPods Pro挂在诸如钥匙链一类的物品上了,但是,你敢吗?
如果你敢的话,不妨再大胆点买一个官方定制Incase挂绳,98RMB
耳机本体,还是一样的造型。
发声位置和光线传感器的位置略微改动,感知上不明显。
最明显在耳机柄上。
多了皮肤传感器,哪个圆角矩形区域,是一块触摸区,可以通过按压、滑动来实现交互。
我发现到的功能有:
上下滑动:实现音量的+-
按压一次:暂停/播放,接听电话
按压两次:切换曲目,挂断电话
长按:切换降噪/通透模式
这个功能可以进行个性化设置,比如唤起Siri这些。
使用这个功能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小小的一块触摸区,好像和MacBook的触摸板有同样的模拟按压反馈,物理结构上实际上是没办法按压下去的,通过震动模拟按压的行程。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细节也太秀了!
开箱就这些了,说一下用了两天的感受。
感知最强的有两点——降噪和空间音频。
关于降噪,B站有大神做过详细的评测,得出的结论是AirPods Pro(第二代)的降噪效果甚至比自家的AirPods Max强,对于这个结论我不做评价,毕竟我没用过AirPods Max,甚至之前没用过主动降噪的耳机。
我的体验是,降噪开启的情况下,基本能隔绝大多数的环境音,我家外面就在施工,平时设备的声音非常响,带上AirPods Pro(第二代)后,不夸张的说,不是噪音变小了,而是消失了!
我相信降噪上,新一代AirPods Pro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
另外,空间音频,这个怎么形容呢?
就是开启之后,随着你头部姿态的变化,你会觉得音源也跟着一起运动。
反应很灵敏,稍微动一下头,它就能做出调整,也正因此,这个功能带给我的感知仅次于降噪。
音质上,低频和人声有优化,低音更澎湃,人声更清晰,这个是我根据AirPods(一代,不是pro)作对比的,仅供参考。
耳压问题,目前没有感受。我时不时会犯中耳炎,耳道还是比较敏感的,降噪模式下连续使用2小时,没有不适感。当然,这个问题还需要持续使用才能比较客观,所以也仅作参考。
充电速度还挺快,用Apple Watch充电器从60%充到100%,30分钟。续航连续2小时降噪模式下耗电48%,算下来跟官方6小时有出入,但官方续航都是理想情况,现实大多不理想,这也在意料之中。
新机到手也就两天,暂时就这些体验,打完收工。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