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成赶作业“神器”:是思维危机还是教育转机?
开学前夕,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用DeepSeek等AI工具完成寒假作业的速度快得惊人。这款能秒解数学题、生成作文的“神器”,既让赶作业的孩子们如获至宝,也引发了教育界关于“思维退化”的激烈讨论。

三年级学生用AI生成的作文直接交作业,初二学生靠AI解答数学难题,这些真实案例印证了部分家长的担忧:当作业变成复制粘贴的流水线操作,孩子们可能错过思维训练的关键环节。教育专家指出,机械使用AI容易导致知识碎片化,表现为解题步骤记忆模糊、开放性问题无从下手,甚至有学生直接套用AI的成人化表达,失去了童真童趣的语言特色。
但另一些案例揭示了AI的另一面。南京高一学生借助DeepSeek梳理作文框架时,AI提供的“培养跨学科能力”“学会人机协作”等建议,反而启发了他的创作思路;上海某初中布置的“设计制氧机”实践作业,学生在AI辅助下快速完成资料搜集,将更多精力投入实验验证。这些实践表明,AI既能成为思维拓展的“脚手架”,也能节省重复劳动的时间成本。

争议背后折射出教育目标的深层变革。当AI能轻松完成公式默写、作文写作等传统作业时,教育者开始重新思考作业的价值。复旦大学数学教师发现,AI解答高考压轴题时存在逻辑漏洞,这恰恰成为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检查AI的解题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上海某小学的“AI春节观察”作业,要求学生先自主构思主题,再用AI补充素材,既避免照搬抄袭,又锻炼信息整合能力。
面对这把双刃剑,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平衡之道。武汉语文教师建议,发现孩子用AI写作文时,先肯定其善用工具的能力,再引导加入个人经历;数学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求用三种方法验证AI答案的正确性。这些做法将AI从“答案生成器”转变为“思维训练器”,既顺应技术潮流,又守住教育本质。

在AI重塑学习方式的当下,真正的危机或许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教育能否与时俱进。当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能被AI轻易替代时,注重逻辑推导、创意表达、实践验证的新型作业正在兴起。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共同思考的,不是如何禁止AI,而是如何设计出让AI推动深度思考的学习场景,让孩子在驾驭工具的过程中,真正成长为AI时代需要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