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远方,趁星辰还亮》:与世界相遇
一个人走了多远的路,去过多少个地方,见过多少人这些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曾在旅途中看到过什么,曾想到过什么,
回来后你若隐若现的感到改变了什么。
毕淑敏的文字,向来有一种宁静而深邃的力量。
这本新书《去看看远方,趁星辰还亮》也不例外,它宛如一把钥匙,开启读者对远方的无限遐思与心灵探索之门。
毕淑敏把旅行当做是“一柄犁”,被老牛拉着,吃力地翻开土地。“就算暂时看不到鲜花和果实,但过一段时间后泥土中有一些早就埋藏其中的生灵会被惊醒”。
书中,毕淑敏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远方的诸多景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异域风光,也有心灵层面的未知之旅。
她说:
出门在外,那些曾发生在不同环境的故事片段,那些来自完全迥异之地的人的面孔,
甚至你的童年记忆,都在旅行炼丹炉的火焰中,奋不顾身的燃烧起来
它们共同酿成稀薄酒浆。在静夜中,与你分享。
人生总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习惯节俭的毕淑敏说,人生中有三件事情不能节省:
第1件是学习
学习是需要费用的。
就算是圣人孔子,答疑解惑也是要收干肉。机遇是牵着婚纱的小童,如果你不学习,新娘就永远不会出现在你的人生殿堂。
第2件事是旅游
旅游也是需要花钱的。
旅游的好处却不是一眼能看到的,常常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积蓄。
有人以为旅游只是照一些照片,买一些小小的工艺品,其实不然。
旅游让我们的身体感悟到不同的风和水,
我们的头脑在不同风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和多彩,
目光因此老辣,谈吐因此谦逊。
第3件事是锻炼身体
生存的需要,逼古代人不停奔跑狩猎,闲暇的时候就在岩壁上作画,在篝火边跳舞,这些都不算亲轻体力劳动。
如今社会风进步了,物质丰富了,用不完的热量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负担。我们只有不断投入金钱,操练贫瘠的肌肉,以保持起码的力量和最基本的敏捷。
书自然是要读的,遥远的国度也要去。
在盘缠允许、体质尚可的情况下,
我们终将走向我们所能抵达的至远之地。
从2008年乘船环球航行开始,至今毕淑敏已走过80多个国家。
在她的记忆里藏着赤道之热,南北极之寒,当然还有世界第三级,也就是她年轻时戍守过的青藏高原。无数灾难、无数废墟、无数风景、无数旷野,如同细胞一样组成她身体的一部分。
她说,出名不必趁早,但旅行倒是不敢耽搁太久。
买件物品,你可以永久拥有它,沾沾自喜。
但是如果将钱换成经历,除了回忆别无依存。好处是记忆就像酵母,能让你的整个思维发酵,“变得蓬松并发着谷物的香气”。
去旅行,但不仅仅是旅行
旅行是什么呢?
所谓旅行,不但使身体的空间移动,更是心灵的飞翔之旅。
墨西哥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过:
旅行的愿望在人生中是与生俱来的,谁要是从未萌生过这种愿望,那绝非人之常情。
每次旅行向我们展现的国度,对全体造访者来说原本是同一个,
可是在每一个旅行家的眼中,却有见仁见智的不同。
在《去看看远方,趁星辰还亮》这本书里,我们仿佛跟随着毕淑敏一同穿越山川湖海,聆听着各异的语言与歌声在空气中回荡。书中展现了毕淑敏去海中央旅行,去乘坐“非洲之傲”等不同行程的感悟。
她说,
这一生如果有机会去大海的核心部分走一走,请千万不要错失。
她说:
大海苍天只有你一人,夹在其中,天人合一之感,醍醐灌顶。
所有曾经的烦恼,芜杂的人际关系,不堪回首的悲凉,还有层出不穷的愿望,
都像被船桨切断的海草漂浮而去。
她说:
人生真是太短暂了,和时间相比,和夜色相比,和海洋相比,
哪怕是一朵浪花也比人长久。
它(浪花)永不疲倦的奔涌着,没有死,也没有生。
一次好的旅行,可以改变人生。
英国诗人拜伦从1809年到1811年的三年时间,到世界的东方去旅行,“他想看看是人类,而不只是在书本上读到他们”。旅行让拜伦的世界产生了升华,让他成为伟大的诗人。
书名中“趁星辰还亮”有种温柔的提醒。在岁月长河中,不要一直被日常琐碎所束缚,趁着时光正好、精力尚可,勇敢地踏上追寻远方的征途。
当我们没有出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不知道美好的地方在哪里。我们曾经以为它在虚无缥缈的远方,我们期待与最美好的世界相遇……可当我们从远方回到家,才发现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地方可能就在我们咫尺之遥的指尖。
《去看看远方,趁星辰还亮》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散文,更是一本关于生命探索和心灵成长的启示录。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抬头仰望星辰。
那些好的旅行,会让人在某个时刻滴下泪来。人在旅行中会狂喜,会悲伤;会在感动袭来之时,悄无声息的完成一次灵魂的蜕变。
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它以猝不及防的相逢,悄无声息的教会你什么是人间最宝贵的东西,让心灵在远行中得到滋养和升华。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