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鲁迅笔下的童年回忆
1. 创作背景:
- 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鲁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诸多的社会动荡和人生起伏。1925年他正遭受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各种流言的攻击诽谤;1926年北洋军阀统治的动乱时期,北洋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为学生们说话,受反动政府通缉后又加重了守旧势力的排挤。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鲁迅创作了《朝花夕拾》中的作品。
2. 内容概要:
- 本书共收入10篇作品,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这些作品以“回忆的记事”为主题,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前七篇反映了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以及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后三篇叙述了他从家乡到南京、日本,再回国的经历,像《藤野先生》记录了他在日本仙台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3. 主题思想:
- 对人间真情的赞美:鲁迅在文中展现了对长妈妈、私塾老师、旧友范爱农等人物的真挚情感,赞美了普通人身上的朴实与善良。例如,长妈妈虽然有一些缺点,但她为鲁迅买来了《山海经》,让鲁迅对她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 对乡土的眷恋与反省:鲁迅的故乡绍兴农村在文中多次出现,他对故土的风土人情充满留恋,同时也反思了乡风民俗中存在的腐朽部分。比如《五猖会》中,既体现了他对家乡赛会的怀念,也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 对如今社会的挣扎和讽刺: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鲁迅也对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批判和讽刺。如《狗·猫·鼠》暗讽了“正人君子”的丑恶行径;《二十四孝图》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 艺术特色:
- 多种表达方式融合: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例如《父亲的病》中,在记叙绍兴名医给父亲看病的过程中,穿插了对医生所用莫名其妙药引的议论;《藤野先生》中,在记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时,融入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 以小见大:常选取生活中的小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神韵和事件的本质。比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细节,写出了无常富有人情味的特点,同时也讽刺了虚伪的知识分子。
- 对比手法的运用:书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反感;《狗·猫·鼠》中作者对隐鼠的爱和对猫的憎恨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 反讽手法:作者在批判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朝花夕拾》于2020年4月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