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星球》浅谈背后的科幻电影工业体系——《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
前言
感谢什么值得买给了这次众测的机会,让我有机会了解到《流浪地球》这部电影背后的制作故事,主创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首先,先看今天这本书,印刷质量比较好,纸张厚度适中,略反光,收到货很大一股油墨味,应该印刷时间不长,装帧比较精致,采用的是图文混排的结构,但是中间的排版可能有些问题,很多的跨图文排版,一段话没讲完后面跟上两三P的图片,再接上这段话后面的几个字,这样有点影响阅读体验。因为电影整体暗色调比较多,所以内容图片也是暗色调,导致书中的图片有些看清楚。
来看这本书内容,更多的是讲《流浪地球》背后的制作故事,为什么开拍,中间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困难,主创人员的采访等,更多的是适合对科幻电影感兴趣的值友购买,纪念意义大于书籍本身。
漫谈电影工业发展
对于中国的科幻电影,我的记忆里最早的应该是一部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当时对我的产生了很大的震撼。《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第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无形中就担负起了开创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的使命,特别是在《三体》电影项目扑街之后。
说起科幻电影不得不提的就是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出色的商业大片能带来优秀的视觉感官享受,一个成功的科幻大片,背后最重要的特效,说起特效就要说全球出色的视觉特效公司了。我们一个一个介绍,从中可以一窥国外电影工业的建立发展过程:
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
代表作《星球大战》系列,《夺宝奇兵》系列,《哈利波特》系列
1975年,《星球大战4:新希望》开拍。影片中有大量的特效,由于当时这方面的人才分散各处,水平难以保证制作出理想的效果,于是乔治·卢卡斯在加州范努斯市选择了一间旧仓库,在那儿诞生了ILM。ILM已成为目前全球第一大特效制作公司。
当时,好莱坞连特效“部门”都很少见。为了拍摄《星球大战4:新希望》,他开创了电影特效行业。构成“工业光魔”的人员堪称“三教九流”,有些是搞建筑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广告的,有些是玩机械设计的。几乎没一个人从事过电影。但也有好处:这个朝气蓬勃的团体充满了嬉皮精神,完全逃出体制限制。在早期工业光魔办公的大库房内,卢卡斯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改变世界的《星战》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卢卡斯曾经在光魔内部成立了一个电脑部门,专门研究电脑技术对特效的帮助。1986年他卖掉了这个电脑部门,该部门后来发展成了如今动画制作的大腕——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改变了动画电影的格局。
维塔数字公司/Weta Digital
《魔戒》系列 《阿凡达》《霍比特人》
1993年,为了给自己的新片《罪孽天使》制作视效,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与好友共同创建了维塔工作室。业务范围包括,设计、专业道具造型和修补、生物道具制作、盔甲武器制作、微雕、大型场景、布景和服装等制作。我们熟知的电影如《阿凡达》、《魔戒三部曲》、《金刚》等片中的特效均出自于维塔的制作团队。
这次的《流浪星球》的外骨骼战服道具就是由维塔工作室参与制作。
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
代表作《泰坦尼克》《变形金刚3》《复仇者联盟》
1993年成立,由原工业光魔一名经理斯考特·罗斯(Scott Ross)创立,简称D2,随后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入股,之后他介绍来他的好友著名的电影特效大师斯坦·维斯顿加入公司,D2的技术优势在于粒子特效。如果你看过《后天》中的大气以及海洋特效,还有《加勒比海盗III——世界的尽头》的海战特效,你就能知道D2的厉害。“数字领域”曾以《泰坦尼克号》和《美梦成真》两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和奥斯卡技术成就奖。
后来由于创作分歧,创始人把整个公司卖给了爆炸贝,然后爆炸贝就把整个公司给玩爆炸了。数字领域于2012年破产。经历了大陆小马奔腾影业收购又出售,现在归于香港一个公司所有,2017年的虚拟邓丽君项目就是由其策划实施。
索尼影像公司/Image Works
代表作《蜘蛛侠》《精灵鼠小弟》
索尼麾下人才济济的特效制作公司,凭《精灵鼠小弟》、《蜘蛛侠》等片获得过多项特效技术奖。凭借《蜘蛛侠2》的出色表现,图形图像运作公司从《黑客帝国》的特效制作组Esc公司手中抢得了《超人5》的特效制作权。公司曾经因《蜘蛛侠2》和CG动画短片《The ChubbChubbs!》获得奥斯卡奖,以及《蜘蛛侠》、《隐形人》、《精灵鼠小弟》和《星河战队》获得奥斯卡提名而得到奥斯卡电影艺术学院的认可。目前,公司正在通过不断提升的视觉效果和造型动画业务的水平,为世界级艺术家们提供领先的技术,而逐渐成长为业内的一支主导力量。
《流浪星球》与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体系
所以说,要成就一部科幻大片,关键不仅是拥有好的创意和剧本,更依赖于配套的工业体系。好莱坞的整个体系搭建已经很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人员经验丰富,内部分工明确。
从书中的介绍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这部电影开拍时的不易,没有成熟的团队,没有体系,没有规则,甚至没有流程,所有的所有,都是需要摸索,需要创建的,摸着石头过河。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体》项目无法开展的原因,哪怕是好莱坞电影,最近上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2005年卡梅隆已经买下版权,迟迟没有开机,就是因为当时的技术不成熟,工业基础达不到,无法达到导演想要呈现的效果,所以就搁置,一直到CG技术和面部捕捉技术足够成熟,能够展现一个完全由CG制作的角色。
归根结底,在中国的科幻电影工业体系中,中国特效团队和好莱坞特效团队用的设备都差不多,但在技术、流程和经验都有明显差距,而这些经验技术的载体就是人,专业的人才。
书中也在说,最核心的还是在人才上,这个工业体系的执行者。而优秀的特效团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相关项目的磨砺和培养, 《星球大战》系列培养出了工业光魔,《魔戒》系列培养出了维塔工作室,所以不是短时间可以提高的,而这次的《流浪地球》这次据说是7000人的主创团队,参与了整个项目的开始到制作,我相信这批人将来会是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希望,这批奠基人,已经将中国科幻电影从0带到1了,随着《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票房的成功,相信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科幻电影行业。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更好的国产科幻大片,一个有中国人自己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科幻大片。
最后说一句,很多人对于《流浪地球》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一方面,科幻片属于重工业产品,对整个电影的工业体系要求极高,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市场的主流电影观众经受过世界上最好科幻作品的熏陶,欣赏水平和质量要求都比较高, 就目前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要创作出满足观众观影需求的科幻电影比较困难,上面我也讲到了中国和欧美电影工业体系的差距,希望我们对自己的科幻电影多点宽容,多多支持,伴随中国科幻电影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