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10000年前的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上山遗址
在上山文化发现之前,学术界对农业起源问题有三大中心说。这三大中心是:
西亚中心:大小麦的起源地。起源时间约距今10000年前,位置在今天的伊朗、土耳其、约旦等地区,被称为“新月沃地”。这一地区后来诞生了两河流域文明,并衍生出埃及文明。这一带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早,是农业起源10000年时间观念的主要根据。
中美中心:玉米等的起源地。起源时间约距今7000年左右,位置在今天的墨西哥等地,是印第安人的发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带回传播到旧大陆。
中国中心:水稻、粟、黍的起源地。前者在长江流域,后者在黄河流域。现在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外来的麦子,具有本地基因的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可以认为,水稻是东亚文明的基础。
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2006年浙江省浦江上山遗址出土
稻作农业的开端
在上山文化发现之前,国际学术界一度认为河姆渡遗址就是稻作农业的发祥地。但是河姆渡遗址( 距今7000-6000年)与近东地区的早期农业遗址比较,年代的弱势明显。
2000年秋冬之际,在浙江浦江县中部的一个不知名的低丘,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 10000年前的上山遗址。该遗址保存了丰富的稻遗存,将中国的稻作农业的开端向前推进了3000年。
上山遗址的发现
上山遗址的发掘,同中国其他遗址的发掘一样,属于“抢救性发掘”。2000年时,村里正在开展平整土地工作, 500亩土地已经投过标, 土地周边已经搞好, 水渠也断了, 就等着开工了。
可是浦江博物馆的芮顺淦看到当地出土的陶片, 认为很有价值, 他马上前往渠南村实地考察, 基本判定这里是一处古代的文化遗址, 他四处奔波做工作,最终将这片遗址区保留下来。
上山遗址的断代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人们最想知道的是这片遗址的年代。2002年6月6日,四片夹炭陶片送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碳十四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2003年2月初, 北京大学给浙江省考古所寄来了四个惊人的测年数据:
最早数据为9610±160年, 最晚数据为8050±160年, 另两个数据为8740±110年和8620±160年。
如果这一测定结果经树轮校正、纳入与河姆渡遗址 、跨湖桥遗址(距今8000-7000年) 相一致的年代序列中,那么上山的年代约距今11000-9000年, 属新石器时代早期。
这粒炭化稻米,粒长3.732毫米、粒宽1.667毫米、粒厚1.723毫米,长宽比值2.239。经分析研究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
12000年前的稻作遗存为什么不能定义为稻作农业的诞生?
在我看来,上山遗址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稻作遗存的发现。可是要知道,在中国最早的稻作遗存可是12000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和江西仙人洞遗址,为什么他们不能被定义为稻作农业的诞生?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确定一个文化是符合稻作文化的基本特征,要符合两方面的要求。
第一,栽培稻遗存的普遍发现
1、小穗轴
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炭陶器中,分析出了小穗轴的残体——小穗轴,是判断栽培稻和野生稻最为可靠的依据。上山遗址出土的小穗轴,部分出现了栽培的特征,部分保留野生的特征,可见处在稻驯化的初期阶段。
2、植硅体
水稻植物硅酸体分析也证明上山文化稻谷经过了驯化。实验室分析表明,上山文化时期双峰型植硅体已有27%被判断驯化稻,与此同时这一时期鱼鳞纹纹饰大于9的水稻扇形植硅体数量达到15%,由此可见,已有驯化特征水稻植硅体在上山文化阶段出现。
第二,水稻的收割和脱粒工具的普遍出现
1、收割
上山稻遗存中还发现了稻壳与稻秆、稻叶的混杂现象。这说明上山人已经告别了“摇穗法”的自然采集阶段,他们把稻秆、稻叶拢在一起,用镰形器、石片石器等器物进行收割。
2、脱粒
水稻植硅体也出现在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石墨盘和石墨棒上,实验表明,使用石墨盘和石墨棒的脱粒效果非常明显,这证明这两种石器是当时的碾磨脱粒工具。
用石磨盘进行稻谷脱壳实验
以上两点证据可知,上山文化已经符合稻作文化的基本特征。相较之下,玉蟾岩和仙人洞这两个遗址的稻作遗存资料则显得非常单薄,没有形成丰富、完整的证据链。
为什么稻作农业在10000年前的钱塘江流域诞生?
总体的背景是,距今约16000年至10000年前是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渐次增加的时段,大陆冰层迅速消融,世界洋面急速上升,进入末次冰消期,但末次冰消期又发生了以快速降温为特征的新仙女本事件。新仙女木事件发生的时间各地存在差异,被普遍接受的年代为距今13000-11400年。在距今13000年时气温降到最低点,至距今12000年时气温开始急剧升高,标志着新仙女木事件结束,这也标志着更新世的结束。
上山遗址早期正好对应于新仙女木寒冷期结東后的气温上升期和全新世早期的气候波动期。因气候的変化,人类从利用大型食草动物转向小型动物和其他资源,从而实现了从简单狩猎向复杂渔猎采集经济的转变,这是对不稳定生态的一种适应方式。在这样的生存形势下,钱塘江上游开始聚集了第一批从洞穴走向旷原的人类。这证明这一地区渔猎资源的独特优势。
从地理的角度,钱塘江上游遗址大多处在约100米ー50米的河谷二级台地,这区域具有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存性优势。当人类逐渐向河谷盆地聚集的时候,人口压力的增大迫使人们开始学会管理一些动植物。野生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一万年前上山人的生活什么样?
关于吃
当时上山文化遗址周围的狩猎、采集资源是十分丰富。动物如野生的牛、猪和鹿等。在钱塘江及其大小支流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鱼类;植物资源方面,除了野生稻之外,还有多种坚果和块茎类可供采集。
人们用木棍、石球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并用石磨盘加工坚果和其他类淀粉类块茎食物。狗、猪等动物可能被驯养。当然,最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当是稻作农业。
关于用
陶盆是上山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器物,一般都是夹炭陶,最重要的是,上山早期90%以上的夹炭陶,都掺拌了密密麻麻的碎稻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谷糠,证明稻米已经成为上山人重要的粮食之一。
最早的“谷糠”——掺和在上山遗址夹炭陶片中
在陶器的美化上,上山文化发现了最早的彩陶,比西亚那边早了1000多年。可分为红彩和乳白彩两种。
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浙江省义乌桥头遗址出土
关于住
10000年前,上山人已经离开了洞穴,在河谷的旷野盆地开辟生活新天地。
上山文化遗址普遍出现了初具规模的定居聚落。比如上山遗址晚期出现了有规律的房址,早期也出现数量较多的柱洞遗迹和带沟槽基础的房址, 代表了当时上山人已经住上木结构的建筑了。而且,上山文化遗址的面积往往达到数万平方米,作为原始的聚落遗址,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村落布局。
国博展厅的上山遗址聚落复原模型
最后,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 ,本次展览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等上山文化重要标志性遗存。
咳。。。又一次羡慕北京的朋友们,大家去北京的时候别忘了去看呀。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