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log 篇八:流落巴厘岛街头卖肉丸,窥探当地寻常人家生活—巴厘岛10元极限穷游实录(4)附街头美食攻略
在我的概念里,一个地方的饮食可以分为三种:家中的一日三餐,本地人下的馆子,以及给外地人吃的馆子。
打个比方,在杭州,游客们来了都会去吃楼外楼之类的,可是我们本地人压根不会去;但是我们平时去的绿茶、新白鹿,又和家常菜不大一样。
这样的体悟是在巴厘岛更加成型的。头一次来巴厘岛的时候,按照攻略上的指导,吃脏鸭餐、啃猪肋排、喝海鲜浓汤……美味固然美味,但是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里并不怎么接触这样的大餐。而这一次的极限穷游之旅,在当地人家里吃到的东西,和在街头吃到的本土小吃也不尽相同。
先给大家推荐巴厘岛本土小吃清单(收藏一下没错的)
既然住在本地人的聚居地,我自然不会放过品尝本土街头小吃的机会。以下是我总结的本土小吃列表,给大家参考,在依照主流攻略品尝完脏鸭饭之余,你们可以考虑尝尝这些更廉价、也更接地气的本土小吃,虽然卫生看起来差点儿,但我还真没吃坏过肚子(回想自己的印度和孟加拉之旅,可是拉得大肠都要罢工的)。
另外由于小摊上的食物普遍卖相不佳,呈现出黑暗料理的观感(但是吃起来还可以),所以下面的食物图,凡是觉得能勾起食欲的,都是我从我网上下载的 ~
【Nasi Goreng 印尼炒饭】
又叫姜黄饭,当地人的主食之一就,经常会在饭上搁几片虾片、一撮油炸小鱼干或是卧个鸡蛋作为点缀。
用料比较接近我们的蛋炒饭,不同的主要是黄姜、香茅以及甜酱油、虾酱、椰浆等热带调味料的使用。吃起来别有风味,微微一点辣,对中国人而言没有味蕾障碍。
本地人是用右手抓着吃的。
【Mie Goreng 印尼炒面】
发现没有,他们“面”的发音和我们很像诶~
岛上居民的另一大主食。做法各不相同,面条也有粗有细,有时候甚至是方便面,但共同的核心似乎是甜酱油。
吃起来没有看上去那么腻。毕竟是热带,味觉太肥厚的东西没有市场。
搭配也很多元(也可以说随意),可以在面上看到几片虾片,或是一个鸡蛋,或是几支沙嗲,或者干脆一碗白米饭。
喜欢汤汤水水的可以选择汤面,印尼语叫Mie Kuah。
【Cap Cay / Cap Cai 杂菜】
这里面的 C 都念成 [ch],所以和中文的“杂菜”发音又很像!像是在巴厘岛遇见了失散多年的妹妹般鸡冻!
其实就是各种蔬菜一锅炒,有时候还加点猪肉或者虾仁什么的,所以也叫炒什锦。
不是重油烹饪,微炒后用水炖,吃着还算健康。要吃出当地的味道,椰浆、丁香、豆蔻、咖喱、胡椒等本地香料少不了。
【Bakso 鸡肉丸】
这就是我后来上街叫卖的鸡肉丸子了!
常常会和粉丝搭配,加点葱花,加点酱油,非常鲜。当地人非常喜欢用来作为下午茶时段的加餐,不会太饱腹,又能扛会儿饥。
【Lalapan 印尼炸鸡】
当地的炸物其实不少,而且炸得非常狠。无论脏鸭、炸鱼、炸猪排,不把动物骨头炸酥脆绝不罢休。
鸡肉也有炸的,常常会搭配蔬菜米饭,可能是本地人也觉得有点腻,所以蔬菜里总能看到清口的生黄瓜片或者生番茄片。
高脂高热,你可以说它是垃圾食品,但是垃圾食品香啊!
【Fuyung Hay / Fuyung Hai 芙蓉蛋】
看名字就知道是从中国传过来的菜肴,只不过被本土化了。
鸡蛋里包裹着搅碎的鸡肉、虾肉或者蟹肉,蔬菜可能会是豆芽、大葱、胡萝卜等。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浇上由番茄汁和肉汁搅拌而成的酱汁吃。
【Satay 沙嗲】
这里鸡肉猪肉各种肉的沙嗲都有,我最推崇的是三文鱼肉。
三文鱼肉糜紧紧包裹在签子上,像浸湿了酒精的一坨棉签。色香味俱全的讲究并不重要,往往烤得漆黑才算完。但是吃起来绝对是不一样的三文鱼体验。
就这么说吧,日本料理里的三文鱼就像个性冷淡,拒人于千里之外;而签子上的三文鱼则热辣香艳,完全判若两鱼。
【最后来个本人推荐的肥宅快乐水】
生姜汽水是当地人钟爱的饮料,虽然包装印刷粗糙,胜在清凉解暑、价格便宜。
下面开始唠叨我自己的事情(感谢继续听我掰扯)
外面一圈吃下来,日均10元的开销限制又被打破。
作为葛朗台本台,我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问 Putu 有没有什么打零工的机会,Putu 说:“跟着我们家二弟 Widi 去卖肉丸吧,给他打打下手,让他给你点零花。”
Widi 原本在巴厘岛南部的五星级酒店里做服务生,但是妈妈希望他能和自己住在一起,孝顺的 Widi 就放弃了这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回到岛北和妈妈住在一起。
他说高中的时候《流星花园》火爆印尼,所以他也跟着留下长发,拍下了这些杀马特风格的耻感照片。
我问:我能把这些照片发到网上去吗?
Widi: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别让我看见就行……
第二天要卖的鸡肉丸子,头一天晚上就要做准备。从市场买来新鲜的鸡胸肉,捣碎成肉糜,挤成丸子状,放进锅里煮熟。
第二天一早,Putu 妈妈帮我们准备好餐车上的食材,今天又是赚钱养家的一天。
第一站,我们来到一家生意不错的小卖部门前,蹭人家的流量。
小卖部门口坐了不少人,看到 Widi,都热情地打招呼。
来买的人络绎不绝,半个小时内就没有断过。我在旁边观察和学习起来,看了几轮就主动请缨上手了。
说起来也真的不难,按照客人的要求为鸡肉丸子配好食材,比如炸物、粉丝、面条,要不要鸡爪,要不要葱花,要不要加辣……和中国许多小吃的做法如出一辙。
食材全部配齐后,舀一勺高汤浇下去,一碗香香的bakso就做好了!
给几位小朋友做了bakso,被夸做得不错,骄傲得差点当即飞到天上,对自己的下半辈子也有了新的职业规划。
一碗bakso非常便宜,根据料多料少,每一碗在5毛到两块五不等,所以有许多孩子拿着零花钱就来了。
有些人喜欢用塑料袋包装,也有些人喜欢用碗。碗可以先端走,等下次来的时候归还。
有一位大叔问我是不是中国来的,我问他怎么知道的?毕竟我当时已经黑得和当地人无异了。
“你的眼睛看起来像中国人,中国人是我们的好朋友!”大叔非常友好地说。
感动归感动,但是我并没有免他的单。
等这边的人流收割得差不多了,我们开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叫卖。
叫卖的重任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右手一个勺,左手一个碗,边敲边喊“bakso!bakso!”
Widi 师傅亲授敲碗要领,用手心托着碗底,五指尽量不要碰到碗壁,才能敲出最响亮的声音,而且余韵悠长。
敲碗功夫学到位了,对自己的下半辈子又有了新的职业规划。
敲着敲着,对门一位太太走了过来。我以为是被自己敲出来的,Widi 说:“她是来还上次的碗的。”
对着路口狂敲一顿,几个孩子像观看智障一样地远远看着我,然后,敲来一只狗。
Widi 向我扬了扬手机:“有几户人家需要上门配餐,我们出发吧!”
原来,除了沿街叫卖,Widi 还利用手机上的通讯 APP 做生意,一个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巴厘岛智慧微商在我眼中冉冉升起。
借这样的机会,我领略了不少巴厘岛民居,虽然从总体上来看都很“巴厘岛”,但是细看起来,各有各的不同。
有的像是住在深宅大院,往里看不到尽头。
有的则简陋到没有门也没有帘,半开放式。有可能大家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有可能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好拿走的。
宗教是重要的。即便房子是裸露的砖石,门口的一对佛像肯定是最鲜亮的。
我问:这一定是富贵人家吧?
Widi:一般家庭。
于是我推断这里木头没那么值钱。
兜兜转转5个小时,丸子卖得所剩无几,一天的劳作结束,我们护送着餐车回家。
Widi 告诉我:自己的梦想是拥有一套前庭后院的独栋小屋,外立面要像欧美建筑般简洁,不需要繁复的传统花纹,里面布置着北欧极简风的家具。
也许随着新一代人的视野越来越国际化,传统的巴厘岛风格建筑会被逐渐边缘化,几十年后再来,看到的景象就会不一样了吧。
关联阅读(巴厘岛极限穷游篇,连载中):

我觉得瓦克五写的真的是超级本土还特别想让人一直追下去了哈哈哈
没想到更新这么多了,很有意思的体验啊
过于硬核。。
旅游和度假还是有差别,不同的体验,不过,自己开心最重要。
我和你一样,上次还是看到第一篇,献上了我的碎银子
哈哈哈,其实很多本地人吃的小吃,外地人是吃不习惯的,而所谓给外地人吃的小吃,是略加改进以后,接受度稍微高一些。
斗鸡那一篇燃爆了,炸裂,武侠小说一样
有人催更 我就比较容易来劲
楼主更新感觉挺快的嘛,好像前段时间才看到第一篇,突然发现再看到,都更新到了篇八了,不错不错,已打赏。
bintang我一个不喝啤酒的人都觉得还可以的说。能这样旅行体验真特别啊!
感觉巴厘岛这日子还是过得有滋有味的
巴厘岛大概再有三四篇差不多,后面是更加惨烈的孟加拉穷游篇
今日份打赏<1/1)完成
,不要太监了,挺好看的
对的 眼睛很尖 不过在那种地方我也就没那么讲究了
那个本地肥宅快乐水,好像是bintang啤酒的瓶子二次灌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