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大瞎谈】陈奕迅&杨千嬅“CP粉”耳中的白黄鹂&铜黄鹂
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白黄鹂和铜黄鹂都是Oriolus家“中正杂食”派系的,见Oriolus官方定位图即可知晓。
然而官方给的定位也仅仅代表一种意见,更重要的是自己听到的。之前已经写过白黄鹂的相关文字,参考对比的是索尼的旗舰圈铁z1r,如果从大方向来讲,中正是没有问题的;对比同宗同源的黑黄鹂,它的染色也要少很多,三频分布均匀得多,说中正也完全正确,那么拿它作为参考,去听听铜黄鹂应该也是件比较有意思的事。
一个卖3680,另一个卖7580,对铜黄鹂而言是不太公平的,因为结果基本是注定的——同一厂牌同一系列的产品,不太可能出现“下级”越级PK“上级”的情况,否则更贵的那个就没法卖的。但从最近的评价来看,铜黄鹂是一面倒的好评,势头比起半冷不热一直没啥出镜率的白黄鹂要来的凶猛得多,所以这篇文章我就用它的更高定位的白鹂作为最严厉的考官去摸一摸铜黄鹂的底子。
铜黄鹂是Oriolus/老人家音频工作室推出的第一款纯动圈,这也是它的第一大卖点,然而厂家却非常神秘的仅仅透露了它是一枚单元直径9.8mm的惰性动圈,看起来平平无奇,没有说用了啥振膜和腔体调音黑科技,这种做法类似于日本定制厂牌fitear,似乎从来不以堆单元为卖点,而一切以用户听到的声音为“最佳宣传口号”。这次的铜黄鹂和白黄鹂一样,也相对大胆地采用半透外壳,不同之处是铜黄鹂用了铜制面板,因此也有“铜板鹂”的绰号,而白黄鹂的紫色面板则和本身黄鹂系列命名颇有违和感,但老人家坚持用其学名的译名作为耳塞代号,因此不可能改成“紫黄鹂”。这两个型号是黄鹂家族最新的两个,也是体现了黄鹂系列逐渐往杂食靠拢的思路:最早的“黄鹂”——一圈三铁的黑黄鹂注重染色、人声突出;之后推出的一圈两铁的灰黄鹂则呈现典型的器乐向;之后推出的黑黄鹂ltd又回归染色路线,只是在黑黄鹂基础上略微修正了杂食性;再往后10单元动铁旗舰银黄鹂又开始变成器乐向;接着是圈铁混静电的高端尝试之作山鹂和千元级性价比圈铁水鹂,又是主打人声;然后就是白黄鹂、铜黄鹂和所谓的“集大成”之作——4静电8动铁、售价42000的*级旗舰朱鹂,侧重hifi式的“回归”。
所以说,老人家出黄鹂的思路就是:人声--器乐--人声--器乐--逐渐杂食的人声--逐渐杂食的器乐......依次循环,直至“矛盾统一”,即朱鹂的诞生。而白黄鹂则可以看作是人声向的基底、同时相对兼顾器乐的成熟迭代,而铜黄鹂则是器乐向的基底、同时相对兼顾声乐的迭代新作。咦...不小心直接把听感结论抛出来了,那就这样继续吧...
白黄鹂是沿袭黑黄鹂和黑黄鹂ltd的新作,同样一圈三铁,配置完全相同,区别只是更大胆更自信地做了腔体的半透,希望用家能对它有一定的“把玩感”,类似机械表的背透设计一般,不过对我这电路白痴而言着实无法欣赏这种一坨一坨的东西...铜黄鹂还稍微好些,起码不是白透,还有些朦胧感...所以外观部分,如果从整体看,我还是更喜欢铜黄鹂,如果塞耳朵里(半透看不到了只会露出面板),还是白鹂更好看,不仅是紫色面板、还有混编线材的加分。两者的佩戴都很不错,虽然是类似定制的公模,但因为腔体设计非常成熟了,且无论是圈铁还是单圈,对体积要求都不算苛刻,因此两者腔体并不大,佩戴都算是舒适的,隔音在耳套选择正确且佩戴方式正确的前提下能达到标准IEM的被动降噪能力。
接下来聊聊声音。前面说了,铜黄鹂是老人家出的第一款动圈,还用的是“平平无奇”的9.8mm微动圈。在我个人的标准里,直径低于10mm的动圈我都叫微动圈,不过微动圈和音质好坏并不存在太大关系,典型就是森海塞尔IE800系列用的7mm直径XWB超宽频响微动圈。对动圈来讲,单元直径对低频响应的确有好处,但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善频响能力,包括线圈、振膜、腔体、导管等等,其中的关键是控制分割振动、减少相位失真,即想办法让这颗动圈能相对低失真地振动,一方面是靠耳机本身,另一方面离不开前端的输出,为了避免推不开的情况,索性上了乐彼P6PRO——单论推耳塞属于便携天花板级别的水准,这样起码不会在前端上出现瓶颈,可以充分推出其潜力。
铜黄鹂和白黄鹂都是低阻高敏,也是老人家一贯的设计思路,总体上是容易出好声的,但动圈始终是动圈,尤其是3000以上的中高端动圈塞,潜力肯定不小,上限理论上是比动铁更高的。用P6PRO的4.4mm平衡口全力驱动下,铜黄鹂所呈现的调音方向却和厂家宣传的“厚重杂食”有很大不同。首先,厚重我并没有听到。也许是耳朵被养刁了,前几年常年听的动圈有天龙双大单元动圈C820和JVC的黑科技木振膜FX850,它俩的低频是真正的带劲,如果以现在的标准看,会有些轰头和含糊,因为素质上不去。而铜黄鹂的低频是非常干净的,细节充足的,一听就是高素质的好动圈,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圈味比较淡,即氛围不够浓、下潜不够深、包围感不够强烈。铜黄鹂的低音并没有包住人声,所以不会有明显的“托底感”,只有在大量基音在低音域的节奏类配乐高响度的响起时,才会有一定存在感,其他时候,人声还是主角,一般的低音向动圈,人声会被低音包住,哪怕没有节奏类乐器,也不会感觉人声靠前,这就是我把铜黄鹂称为非典型动圈的第一个原因。第二点,则是齿音问题。商家一再强调让我多煲煲,这幅动圈很不容易煲开,所以再写这篇之前已经煲了快2周了,但现在听起来,还是会有齿音。我个人对齿音比较敏感,因为很影响听音情绪。铜黄鹂的齿音在动圈里是比较突出的,不太好压,哪怕是音色已经非常顺滑、基于R2R架构的P6P,推起来依然会有些毛刺,要知道,扎人如索尼Z1R,那样的犀利高频都可以被P6PRO驯服得稳稳当当、舒舒服服,而铜黄鹂还是没有完全压住,因此我感觉这部分极高频的凸起就是厂家想要呈现的“双刃剑”——它把器乐的音色拉得足够明快、通透,高频段泛音会给人更趋自然的反馈,但涉及到声乐,则会带出齿音(齿音区大概是在7.5KHz附近)。
本以为是厚重杂食的全能战将,结果却是一个偏小清新的文静女子。听完铜黄鹂,发现其特质居然是莫名地对味FA(杨千嬅)的音色——纤细但不算薄,不够宽的音域反而不容易暴露铜黄鹂在齿音区有较高增益的问题。这种情愫充沛感远远大于唱功实力的典型嗓音,实在是太适合铜黄鹂的动圈音色的发挥——没有了低频的掩盖,中频保持了低频的干净透明且略微直白的特点,对FA的情感特质未作任何加工,这种非常接地气但一唱出来就知道是FA的歌,在hifi耳塞里很难听到——你说奇不奇怪,hifi应该是注重还原的,但用了很多hifi耳塞,都会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打磨和处理,虽然听起来各有风味,但都不够正。FA的歌本来就已经给你处理好了一切情感,只需要原原本本的放出来,就足够好听。因此线条偏细、音色直白的铜黄鹂就很合适了,如果从这一角度看,那么铜黄鹂的确堪称中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直白绝不等同于干涩。要做到还原歌手的嗓音,起码的素质是少不了的——即声音密度和结像、定位都要达到优秀水准,不能有短板。铜黄鹂虽然只是一枚动圈,但中频密度是不少于一些中档动铁的,只是不会过分贴耳而已。
同样号称中正的白鹂也有同样的优势——即对于感情充沛的歌手,不会作过多的自我强调,而是把大部分内容交给了录音本身,自己只做好干净的回放。从感性层面看,我更希望白黄鹂和FA更契合,毕竟FA的代表色是紫色,hifi圈是紫色设计的耳塞少之又少,白鹂正好是其中一幅。可惜和铜黄鹂比起来,它的打磨感要明显那么一点,因此FA的声音反而不那么接地气了,或者说,原本大大咧咧的洒脱歌喉(《勇》)或“舔舐情伤”时自然流露的“哭诉”感(《假如让我说下去》),在白黄鹂的略微修饰下变成了更“精致”、更“刻意”的唱功向风格,简单说就是不那么纯粹和自然了。而这种处理,反而表现Eason极好。所以紫色的白黄鹂的“天命人声”还得是陈奕迅。
用循环了几十遍的DUO来测试再适合不过。Eason和杨千嬅同时出道,都是参加歌手大赛成为职业歌手,Eason是冠军、FA是第三名,看过录像的话就会发现,Eason属于从始至终都透露着“冠军相”,音色的饱满和质感明显高于其他选手一个级别,连我这半懂不懂的小p民都能明显听出来,“小张学友”的称号也是早早就出来了,可以说光芒万丈、一路开挂,而FA则是比较乖乖女的形象,气息明显要弱一截,嗓音的质感无法和Eason相比,因此刚开始我都没怎么听FA的歌,直到公交车里听到如今已经烂大街的《少女的祈祷》才开始补完她的歌,并在了解过她和Eason的故事后开始成为半个粉丝的,当然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老婆最爱的歌是FA的《最好的债》。说回Eason,很多人不觉得他的嗓音多牛,我这边还是不辩的,有兴趣的可自行进某乎搜相关问题看高赞回答,总之,你听Eason的歌越多、越久,你越会发现他唱功的强大,尤其是气息控制。因此单从声乐录音品质来看,Eason的回放要求就更高,或者说更需要高素质的器材来回放,这时白黄鹂的多单元动铁就能发挥作用了——和铜黄鹂一比,它的打磨感完全把齿音消除掉了,呈现晶莹剔透又很润泽的中频与中高频,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其厚度明显好于铜黄鹂,从而还原Eason中音和高音时既有更饱满的基音又有更醇的高音,这个醇当然也有P6P的很大功劳:会给白黄鹂加满厚度和情感,把动铁的生硬感打磨成水润、鲜活,我习惯用R2R机器听港乐就是这个原因,不能浪费lin夕和Wyman的词、想要尽可能多的保留Eason和FA的声线特质。要知道,大部分人初听Eason的歌都会觉得其嗓音发干,尤其是Eason巅峰期之后歌喉严重退化、在某些live场次有感冒等情况,用铜黄鹂听DUO,颗粒感会比较明显,偏细的线条也让Eason中音的浑厚感有所减弱,换成白黄鹂,颗粒感变成了顺滑的气息、中频的浑厚感回来了,于是更饱满的情感也就出来了。还有一点改变即动铁单元本身的特性——人声普遍较为靠前,白黄鹂没有到黑黄鹂那种贴耳的程度,但比起铜黄鹂还是明显更靠前一些。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发明盒装磁带和光碟的荷兰工程师卢·奥滕斯已于3月6日逝世,对于从磁带和光盘听过来的70、80后而言,似乎快餐化的数字流媒体已经占据了全部的音乐载体,也没多少人愿意翻出一盘磁带或一张碟,边翻着歌词本边听歌了。都忙着赚钱,哪有闲工夫玩这些。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候,如果愿意试着停下来,去听一听当年已经听腻的老歌,说不定会有新的收获。就像用新设备听到老歌的“新声音”那样,传递到耳中的,是回忆的感动,心里泛起的,是对情怀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