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陨落,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乡愁》很多人都曾在语文课本中背诵过,出自台湾著名文学家余光中之手。根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这位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今日在高雄医院辞世,享年90岁。
余光中先生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随家人迁居台湾,曾任台北师大、政大外文系教授,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后定居高雄,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先生一生从事文学创作,涉猎广泛,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上均有成就,他自称自己写作为“四度空间”,曾受到文坛大师梁实秋称赞“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诗歌代表作有《乡愁》《白玉苦瓜》《车过枋寮》等,其中诗歌还曾被众多音乐家谱成歌曲,成为流行歌的经典;散文作品则有《我的四个假想敌》、《听听那冷雨》等;翻译则以《梵谷传》最经典、最为人所知。
作为一位风格多变的诗人,他的诗歌可以看作是台湾诗坛三十多年的走向,既先西化而后回归,早期作品中具有强烈的脱离现实倾向,以铿锵壮阔的笔法书写壮志理想,正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认识到自己民族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风格也变得细腻绵柔。在写作的同时,他也强调了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让诗歌品格和价值相统一,可以说是台湾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位诗人、文学家。
虽然余老已经仙逝,但其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味阅读,如果你想重温先生笔下的乡愁,可以看看他的这部作品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