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洋酒比白酒更容易上头?
本文经好酒调查局授权发布,原标题:为什么洋酒比白酒更容易上头?,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说到断片,这应该是酒圈十大高频行为了。
很多人表面光鲜靓丽,喝断片之后,谁都不知道他们有多“狗”。
断片之后第二天醒来,还要问身边人
“我昨天有做什么丢脸的事吗”
“没事,无非就是非得跪着跟街边的垃圾桶,结拜为异性兄弟”
喝醉酒其实是常有的事,但不少人,在喝醉后,往往会出现头痛欲裂的症状。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头。
尤其是美剧中,前一秒还看到帅气的男主摇晃着洋酒杯,手夹雪茄缓缓吐出烟圈,在夜色中散发着冷峻的魅力,下一秒镜头切换,却是帅哥抱头痛醒的画面了。
喝酒前
第二天
我们生活中,也确实经常出现白酒喝上头的情况,但很多人反映,喝洋酒通常比白酒更上头。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不都是高度蒸馏酒吗?
喝醉不都是因为酒精吗?
难道酒精和酒精还不一样?
下面,局长就跟酒友们揭秘洋酒比白酒更上头的原因。
一、洋酒上头“醉恶之本”——杂醇油
首先,我们来看看酒液中有哪些物质会引起上头。乙醇(俗称酒精)、杂醇油、香精料、甲醇、乙醛......扒拉起来,都是些脱不了关系的好家伙。尤其“杂醇油”,它对洋酒的上头贡献率最大。
“杂醇油”可以赋予酒液特殊的香味,并衬托酯香,让香气更加完美。杂醇油是微生物非正常代谢的产物,由于人体的渗透功能拒绝这些物质通过,它们就只能从原路返回消化器官,然后涌向头部,这时候上头的故事就开始了。
那么,洋酒中的“杂醇油”从何而来?它们来源于原料,也源于生产工艺。与白酒相比,洋酒的酿造原料简直毫无准入门槛。伏特加尤其亲民,所有能发酵的原料都能生产。
威士忌用麦子发酵蒸馏而成,朗姆酒以甘蔗糖蜜生产而成,白兰地用葡萄酒蒸馏而成,还有些是高纯度酒精稀释而成,部分烈性酒经过后期橡木桶储存,或添加其他风味物质而成......
有了这些原料加持,洋酒的液态酿造工艺就能放大招了。不同于白酒以曲发酵,洋酒是依靠原料自身菌种进行微生物培养,将葡萄或大麦打碎后加入大量水,以液体的形式放到封闭的发酵罐中,再加入纯酵母菌进行快速发酵。
单一酵母菌发酵的速度与温度上升很快,淀粉糖化成酒精的速度也快,但是其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由于微生物生长和代谢途径太快,会导致转化不彻底或者异常,产生大量杂醇油,饮后就容易上头。
划重点就是,洋酒呈香离不开杂醇油,洋酒易上头也因为杂醇油过高。
那么,洋酒为什么会杂醇油过高呢?
因为洋酒的酵母菌发酵很快,根本hold不住疯狂生长的杂醇油。
同时,这些杂质单靠蒸馏技术是难以彻底清除的,洋酒虽然有多次蒸馏提纯工艺,但其杂醇油等含量仍然远超我国基于纯粮固态发酵酿造工艺制定的“1981版蒸馏酒卫生标准”。
我国规定,白酒中杂醇油含量不得超过0.2克/100毫升,而洋酒的杂醇油含量则远超过我国白酒标准。
我国的大部分品牌名酒,杂醇油含量最高也不过0.076克/100毫升,而三大品牌洋酒,有些的含量则是0.26克/100毫升,几乎是国产某知名品牌白酒杂醇油含量的23倍。
二、洋酒上头“幕后推手”——食用酒精
接下来是食用酒精,这也是洋酒上头的罪恶源头。其它六大蒸馏酒中,伏特加、朗姆酒、金酒是典型的液态发酵酒,通常以糖质或淀粉质原料,和酵母菌在发酵罐里发酵后,经过蒸馏而得。与纯粮食酒相比,食用酒精里醛类、醇类等杂质更多,基酒质量不好,因此更容易引起口干、上头。
一句话就是,洋酒是用食用酒精勾兑而成的,与纯粮食酒相比,食用酒精里醛类、醇类等杂质多,饮后更容易上头。
三、洋酒上头“隐藏技能”——香精香料
此外,香精香料也是洋酒杂质过多的元凶之一。我们看到洋酒高贵冷艳的色泽、馥郁的香气,很多都是添加了香料香精,调色调味而成。特别是酒吧夜场中,经常混进去不少高价劣质酒,这些劣质洋酒添加物过多、比例失衡,饮后往往头疼、口干。
四、白酒长期储存,有利于挥发杂质
相比之下,这就不得不夸一夸我们的白酒了。
中国白酒采取纯粮固态生产,以高粱、大米、玉米等粮食为培养基,发酵微生物众多,并以甑桶蒸馏和陶坛、酒海贮存,经过长年贮藏后,酒体中的杂质、刺激物、有害物已经挥发殆尽。
这一点是无需陈酿的洋酒所不能比拟的。洋酒从投料到生产最多几个月就完成,除了威士忌与白兰地,金酒、伏特加、龙舌兰与朗姆酒都无陈酿之说。
*陶坛储酒
也就是说,中国白酒是世界上耗粮率最多、酿造周期最长、工艺最复杂、含香最丰富、杂质最少的蒸馏酒。
这也正是白酒比洋酒更不容易上头的原因。

白酒以前的确是这样的套路,加几滴30年的就敢在外包装上标30年,后来被规范化了,现在都是擦边球换个含糊的标法;但威士忌因为很早就规范化了,酒标写着12yo就真的陈酿12年,要是调和威士忌,酒标上标的年份是以所有基酒最小的那个年份来标,譬如绿方,最小年份的就是12yo;要不就不标年份,譬如蓝方。其实,威士忌绝大部分口味都是来自陈酿的橡木桶(泥煤除外),由威士忌的生产工艺可知,把发芽的大麦烘干捣碎然后加酵母菌发酵蒸馏后放到橡木桶陈酿,生产成本比白酒低很多,想扩产也相对来说容易很多,所以相对来讲,威士忌的售价是比同年份的白酒便宜是很正常的。
上头唯一的原因是喝多,和什么酒没有关系
不知道他这洋酒指的是哪一种
很多年不喝白酒了,做多做菜时用一点,擦玻璃时喷喷。
这两天全网都在发这个文章,内容几乎一样,看来白酒行业买了海军炒作一把准备涨价了
这首喝多少假洋酒啊
今天看了好几篇文章,作者都值得拉黑,可惜现在的绝大多数网站APP都要
,只有推荐位没有黑名单
这是高度洋酒也要查出来了吧?
里面加了尿素提高酸度
上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喝多了,你
少喝点就完事了,扯这些有的没得哗众取宠。
这也看你适不适合喝那款酒,所以文中吹的离谱了
看到那么多人在骂我就放心了
你想多了,12年那么便宜,产量那么大,哪来那么多12年陈酿。滴几滴12年基酒,就是12年xx了,所以同品牌的12年价差有10倍之巨
看到这么多人骂你我就放心了
爱国情怀是好事,但是瞎扯很丢脸,要是胡编乱造就过分了。
不晓得洋酒加不加塑化剂
好尴尬 单麦威士忌陈酿时间挺长的好吧
有点档次的饭局是没洋酒的!
哈哈,其实这世界上做酒最好的东西就是葡萄和高粱。还有些什么的其实都是工厂里用了生产食用酒精的原料,像甘薯,甘蔗之类的,不适合酿酒。白酒你们喝得感觉不行的一般喝的是假酒或状态不行,反正白酒不能勾兑喝的。洋酒国外带来的喝过很多种,都是直接喝的,两字:难喝。不要说放雪碧之类的,你只要勾兑饮料放糖都可以喝的。水放多了稀释了也不怎么会头疼的!建议大家试试喝纯的,和到头晕晕的,第二天再来谈谈感受。
整篇胡说八道呢,谁跟你说洋酒容易上头,你在酒吧KTV喝的假酒吧。酒吧KTV里的假啤酒喝了也上头,按照这个说法啤酒也是洋酒,因为根本没有一个酒的种类叫洋酒。
勾兑白酒不是不上头的原因,文章胡扯
利好茅台zsbd
看完文章我更加坚定的继续喝我的威士忌..真的
颠倒黑白,白酒真的太臭了,喝完之后第二天打嗝都是酒臭味,而且身上会有那种典型酒鬼的味道,而洋酒不管入口到酒气都没有任何难闻的味道,而且早前的研究文写的明明是白酒杂醇甚至醛类物质更多,洋酒因为发酵原料单一以及度数相对较低(40%vol左右),所以可以通过蒸馏法排除大部分杂质,反正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爱好白酒的,再怎么贴金胡吹也没用
感觉这是篇有倾向性的文章。就个人感受而言,还是喝洋酒吧!真要不上头,戒酒
我也不太懂酒,尤其对洋酒不太感冒,本以为进来能增加点奇怪知识,也是想多了,还是老哥们的评论给力。
这种文章,真的是,
呵
苏格兰法律规定桶陈少于三年不得叫做威士忌
扯淡,高度酒已经面临淘汰,你看现在的年轻人谁主动喝白酒
96度伏特加各种调配果味汽水,每次都喝的刚好量,第二天也没头疼,就是脑子不灵光,其他酒也这样,要是真上头的 不用喝刚好量第二天就疼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