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加征半导体关税,或使三星陷入至暗时刻,涨价转嫁压力
近期,美国商务部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正式启动了对半导体制造设备进口的调查,旨在评估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此举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科技等存储芯片巨头而言,可能面临新的关税冲击。因为如果调查属实,那么美国将会对他们调整现行关税政策。

此次调查被视作美国政府意图扩大半导体关税范围至整个半导体供应链的信号。随着台积电、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晶圆代工巨头纷纷在美国设立生产基地并进行投资,美国再次祭出“半导体全面关税牌”,试图迫使半导体零部件及设备企业也在美国设立生产基地。
关税加征引反噬 三星提价向终端转嫁危机
而根据韩媒《朝鲜日报》的分析,对于三星电子而言,其大部分DRAM产能集中在韩国华城和平泽等地的工厂,而位于中国西安的工厂则是其最大的NAND Flash闪存生产基地,占其总产能的40%以上。因此,若关税政策有所调整,将直接冲击三星约四成的NAND Flash产能供应,对其业务造成重大影响。

更令三星担忧的是,据知名媒体Tech in Asia报道,美国持续的监管打击不仅增加了半导体公司全球市场运营的合规成本与业务不确定性,还可能影响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在此背景下,三星正考虑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以寻求业绩突破。要知道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市场为三星贡献了31%的销售额,原因则是部分中国公司在美国限制之前大量囤积HBM芯片。
此外,根据据韩国媒体《Newsis》报道,三星去年在德克萨斯州泰勒市投资的170亿美元建厂项目也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该工厂建设进度已达到99.6%接近完工,但考虑到设备通常在工厂建成后3-6个月内进口,设备关税征收时间与进口时间可能重叠。因此,泰勒工厂的投产时间已从原定的2024年年底推迟到2026年,这两2年的投产真空期将给三星带来额外的财务压力。
3月17日,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发声警告,直言公司当前“失去内生动力,正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并敦促管理层“应对危机不留余地”。此番表态折射出三星所处困境——在AI芯片领域,其技术进展已滞后于英伟达与SK海力士,加之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潜在关税冲击或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
据悉,三星管理层正筹划向其主要全球客户提升内存芯片价格,涨幅约在3%-5%之间。三星方面称,因市场需求显著攀升,DRAM、NAND闪存及HBM等产品组合价格有望持续走高,且预计2025年与2026年将延续上涨态势。然而,借市场之名行涨价之实,实难掩盖三星在困境中唯有向市场转嫁成本压力的无奈。据悉,DRAM作为大宗产品,以全球市场34%的业绩贡献,占据三星电子营收的半壁江山,产品涨价让市场买单,无疑成了三星当下的无奈之举。
在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三星涨价后的新合同谈判进程已然开启。此次涨价举措,本质上可看作是三星将自身面临的成本压力等损失向终端市场进行转嫁。不过,这种策略在一定情况下会引发市场的连锁反应。一方面,终端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消费者可能需要为相同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可能会波及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打破原有的供需关系平衡,扰乱既定的价格体系,为行业带来诸多新的不确定因素。
新签企业亦陷窘境,巨资游说终成镜花水月

当下,国际贸易环境正变得愈加错综复杂且严峻,三星正全力探寻破局之策。依据美国参议院依据《游说披露法案》所披露的信息,三星美国分公司于3月17日与游说咨询企业Continental Strategy达成全新合作协议,此番合作聚焦于通信、半导体等核心领域,意在开展政策游说活动。值得关注的是,Continental Strategy的合伙人凯蒂·威尔斯(Katie Wiles)与白宫幕僚长苏西·威尔斯(Susan Wiles)存在直系亲属这一特殊关联。
另外,美国参议院于1月22日公布的游说支出报告显示,2024年三星公司在美国政治游说方面的投入金额高达698万美元,这一数字一举打破了韩国企业在美游说支出的历史纪录。在这笔巨额游说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流向了以对中国态度强硬著称的迈克·加拉格尔。此人曾多次向拜登政府施压,敦促其进一步强化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限制举措,诸如提议将中国的半导体领军企业长鑫存储等纳入出口管制名单,并严格限制美国技术向这些中国企业出口。
然而,风云突变,2025年3月,美国总统川普宣布将废除《芯片法案》,取消对半导体企业的补贴政策。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截至目前,三星依旧难以获得美国大客户的有力支持。由此可见,三星前期投入的大量游说资金以及精心布局的战略规划,似乎并未如预期般收获成效,反而使自身陷入了更为复杂棘手的困境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