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逢人就推荐的一本书
我推荐过的书没有一千本,也有五百本了。其中有的书推荐过几次,不过要说逢人就推荐的书还真不多,除了几本给自己带来很大改变的书之外,就是一本相对冷门的书了。
这本书就是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也是一本人类学经典。作为一个人类学的学生,我读过的专业名著不少,在《一个人的阅读史》中我就列出来过,可是最喜欢的还是这本书。
说起这本《忧郁的热带》,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它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写的一本游记,讲述了作者在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见闻和思考。乍一听,你是不是觉得枯燥乏味?实际上这本书写得非常有意思。
当然,列维·斯特劳斯不是一个普通的旅行者,他是带着人类学家的眼光去观察异域文化的。在书中,他描述了自己在巴西原始部落中的所见所闻,既有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细致描写,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
比如,他描述了卡杜卫欧族人的生活习惯,他们喜欢在脸上和身上画各种复杂的图案。
这种看似原始的装饰艺术,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哲学意味。他认为,这些图案是卡杜卫欧人用来区分自然和文化的方式,是他们表达自己作为人类的标志。
除了对原始部落的观察,列维·斯特劳斯还对现代文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现代社会虽然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精神层面却变得越来越贫乏。
这种对现代文明的反思,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实这也是人类学的反思,是站在他者的立场客观地去审视自身所处的社会,推人及己而非推己及人。
比如我们当年去做田野调查,都是跟当地人同吃同住两三个月,像自己人一样去研究他们的文化,再反过来以他者的眼光去审视自身的文化,这种反思才有意义——列维·斯特劳斯也是如此。
回到这本书上来。说实话它还是相对难读的,有的人读不了几页就放弃了,这倒不是说斯特劳斯写得多深奥,而是他写得比较散,你思想开小差的话就不知道读到哪一行了,甚至读了后面忘了前面。
不过就算你放弃了,也一定对开头那句话印象深刻:「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然而,现在我预备讲述我自己的探险经历。」
这个蛊惑性十足的开头,看似自相矛盾,可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列维·斯特劳斯并不是为了猎奇或者寻求刺激才踏上旅程的,他是带着学者的使命去探索人类未知的文明。
这种矛盾的心理,我相信每一个做过民族志调查的人都有,也是人类学家的真实写照。
对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不过书中还有不少观点引人思考,比如列维·斯特劳斯说,人类学家的工作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他们不仅要研究当下的原始部落,还要通过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去探寻人类文明的源头。这种观点一定让你对人类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实这本《忧郁的热带》不只是一本单纯的游记或者人类学著作,它融合了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堪称跨领域的经典之作。当你读进去之后,就发现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字还是非常优美的,既有诗人的感性,又有学者的理性。
尤其对热带雨林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而他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又让人不禁陷入沉思。你读这本书,就像是跟一位睿智的向导,有一种踏上去远方寻找自己的感觉。
更难得的是,列维·斯特劳斯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看待那些原始部落。相反,他对这些「野蛮人」怀着平等的同理心。他认为,所谓的文明和野蛮只是相对的概念,因为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这种态度,用专业名词来说叫「文化相对论」。记得在上学时有一门专业必修课叫《应用人类学》,书中就说到了这个概念: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它们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人们不能用自己文化的价值标准作为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评判另一种文化的价值。
这个理论虽有一定的缺陷,但从他者的眼光去审视自我和评价他人,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态度。
王铭铭老师在《无处非中》里也说,如果我们自以为拥有天底下唯一合情合理的文化,那就可能失去理解我们自己的机会——这也是文化相对论的态度。
列维·斯特劳斯在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他通过对原始部落的研究,也是一次寻找人类文明的经历。
同时他也在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护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即使是那些看似落后的文化,也能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找到人类存在的意义。
最后说一说译者王志明,他是台湾一位人类学者,38岁就去世了。他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就用了余下时间翻译了这本书。
据说他还放弃了汉人身份,加入了台湾原著民族,起了原住民的名字。在他死后遗体火化时,族人们围火唱歌,为他送行。
联经繁体版和三联简体版都有译者简介,三联放在了出版后记,而人大版就把译者的信息都删掉了,导致很多读者都不了译者是谁,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我还是建议买联经繁体版的,或者找三联版的吧。
醉情山水hy
校验提示文案
酷爱装酷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