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 TV市场看上去很美

原文发自本人Blog,如转载请按照(CC) BY-NC-SA 协议
事先声明,以下内容纯属扯淡,某些同学别没事闲着就跨省追杀我…
最近国产科幻片「天机 · 富春山居图」很火,烂的让人很火…
知乎上有两篇值得一读的文章为什么刘德华演的科幻片都一致公认是烂片?和富春山居图:3.2 分却两天票房破亿,有关档期的明争暗斗,比电影本身精彩得多,再结合我某天蹲坑时看得南方周末这篇枪文「国产“天机” 一部特工大片的构成」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投资者看电影的角度和普通消费者甚至一些「导演」的角度完全不同,在商言商,投资者看中的是投入产出比,根本不Care这部电影是否是烂片
- 某些电影在拍之前就肯定为烂片,但是为什么它还能拍下去,还能上映,还能赚大钱(甚至说一开拍就注定了盈利)——因为市场份额是注定的,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消费数额是固定的,无非是这些钱被哪些电影瓜分而已
- 直白点说就是「叫好不卖座」的电影在国内是不受欢迎的(请参考豆瓣高分电影排行榜,真正能在国内上映的数量有多少),你们这群买不起电影票的屌丝还是安心上网下载枪版好了,反正宅男费电就当为国家电网做贡献了。
当然哪些叫好又卖座的电影还是有的,比如「让子弹飞」/「life of pi」/「盗梦空间」等等…
慢着(背景音乐响起——我就是那条龙~~),今天不是要说OTT TV么?又跑题了…
最近各种电视盒子(百度奇艺,阿里云,芒果台,某某某…)不停的放出风声,我也收到了好几个厂家的各种邀约,无奈个人精力有限,何况作为一枚专注打杂五年的,并熟练掌握「你先刷新看看+你重启机器看看+我这是好的」组合必杀技的程序狗(引用下手哥的戏称),实在是对这个领域谈不上有多深入的了解,还是继续闭关练习各种酷炫打杂技能吧。
首先解释下为什么这么多厂家要削尖了脑袋挤入这个市场?
从数据来看
各种不靠谱消息表示2012年国内电视机销售总量达4280万台,其中「智能电视」几乎占比一半假设每年都是这个数量,再加上市场原有存有量怎么也有3-5亿台存量,智能电视数量也是亿级别的…那么按照目前国内光靛总局不争气的表现,以及各种卫视台娱乐至死的路线,特别是80后这个群体开始成家立业,成为黑色家电的消费主力军,我想电视盒子的概念会推广的比较顺利,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的程度也会逐渐提高,套用下我们退休的外星人语录——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假设其中有10%的用户购买了一台300元的OTT TV,简单算下市场价值=4亿* 10% * 300 = 120亿,这还仅仅是硬件销售毛利,如果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级别后,各种附加的利润也会源源不断的涌现。
市场规模庞大,市场购买力强大,此地钱多人傻速来,实际可以参考上文的电影市场定律,厂家们你们还在等什么,挖坑占位就是赚到啊!
从长远来看
互联网浪潮(这时想起还没看完「浪潮之颠」就觉得对自己吐嘈无力了)永远是从争夺「入口」开始的:
- 1990年代,用户入口是计算机,所以操作系统是关键(M$打赢了)
- 2000年代,一大波互联网袭来(哥们99年就会拖着电话线插在台式机Modem里面,哼哼唧唧,半夜12点后开始上HappySky这个网站,不多说),用户入口是各种浏览器,这次还是M$凭借第一次的成功的优势,操作系统捆绑IE浏览器先拔头筹
- 2000前中期,用户还是喜欢通过各种导航网站作为入口,一哥雅虎雄起,随后互联网资讯爆炸,搜索引擎雄起,Google老大惊现
- 2009开始至今,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北漂,上漂,各种漂的主入口,四大手机系统拔起(Android, iOS, Windows Mobile, RIM),Meego我就只能呵呵了!
- 现在~未来几年,家庭多媒体中心入口势必是各种终端设备——轻量级的OTT盒子,重量级的次时代游戏机(Xbox One/PS4),抑或是尚未面世的多合一(乐视电视,iTV),HTPC这货我觉得只是小众
孙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溃(**,那是孔子),额,不对…用户入口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定是战况最惨烈的地方
再来说成本
在体制内玩OTT TV还要遵循光靛总局的规则,既「互联网电视牌照」,目前只有七张,分别是CNTV、百视通、华数、南方传媒、湖南广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直白点来说,你玩OTT还得巴结上面几位金主,央求他们带你一起玩才行:)
小米,乐视都是和CNTV合作,百视通和湖南广电打算自己玩,华数准备和阿里云一起玩
小米,乐视应该都有付费给CNTV,数额还不小…这也决定了进入OTT领域,你先得向七位金主买门票,你的OTT还没生产就先得交一大笔保护费(推测是一次性付款+每台盒子抽成)
剩下的就是硬件成本,这个我确实不怎么了解怎么计算,富士康的一条流水生产线目测也是千万级别,所以硬件成本预算也是1000-2000万
再算上我们「庞大」的系统研发补丁团队,运营团队,广告预算,我拍脑袋想想总体应该在4000万-5000万左右。
当然不排除某些财大气粗的工厂项目一上马,马上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喂,嗯嗯,测试下麦克风!我厂预计在未来X年投入XX亿现金+XXXX人+XXXX资源打造OTT TV中的航空母舰」
什么水平?
再次拿前文提到的「天机」说事,一部电影的投资成本在1亿左右,现在只需要5000万就能搅合下OTT这个预计120亿的市场,假设能占领市场1%的份额,那也是1.2亿,投入产出比为240%…大哥,啥也别说了,咱直接拎着麻袋去收钱吧
本来想写一下「假如我来做OTT TV会是怎样」,其实是吐嘈下目前几款OTT TV的七宗罪,但是一不小心写个前言写多了...那就周末再抽时间写写这篇文章吧,顺便再好好理理思路!

茉以北
校验提示文案
xmdt
校验提示文案
dypol
校验提示文案
siesta
校验提示文案
你说得都对鸭
校验提示文案
mikhaylo
校验提示文案
iseawave
校验提示文案
Ryan-Chang
校验提示文案
szseer
最大的问题是网速啊,国内的电视台基本不看,国外的台貌似只有韩国、日本、澳洲还凑合,其它国家卡卡卡。
校验提示文案
謼雨
校验提示文案
linzhoulxyz
校验提示文案
敏感词
校验提示文案
天马行空NG
校验提示文案
szseer
校验提示文案
cyberleaf
校验提示文案
id2010
校验提示文案
JoeJiang
校验提示文案
柒夜雪
校验提示文案
[已注销]
校验提示文案
[已注销]
校验提示文案
柒夜雪
校验提示文案
JoeJiang
校验提示文案
id2010
校验提示文案
cyberleaf
校验提示文案
szseer
校验提示文案
天马行空NG
校验提示文案
敏感词
校验提示文案
linzhoulxyz
校验提示文案
謼雨
校验提示文案
szseer
最大的问题是网速啊,国内的电视台基本不看,国外的台貌似只有韩国、日本、澳洲还凑合,其它国家卡卡卡。
校验提示文案
茉以北
校验提示文案
Ryan-Chang
校验提示文案
iseawave
校验提示文案
mikhaylo
校验提示文案
你说得都对鸭
校验提示文案
siesta
校验提示文案
dypol
校验提示文案
xmdt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