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让我忘掉时间的大部头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大部头,四本1200多页十天看完,不是我爱看书,而是好书会让人沉迷。我以前没这样过,不逛街不运动不看电视也不躺沙发,只是一心一意的有时间就要拿起书看,当然这跟右膝盖旧伤复发也有一点关系,而这本书帮助我忘掉了很多身体不舒服带来的不快。更甚者说书中用很多人的经历很多的心理活动来帮助我开解自己遇到的身体不适。
其实看到最后一本多的时候我对故事情节过于入迷,急着想看到一些我喜欢的或者讨厌的人物的结局,忍不住一目十行的只去跟着故事走而忽略掉了其中太多使这本书伟大的内容。
看书的过程中有很多很多的感想,怕出去溜达一圈会忘掉,所以此刻想记下来一些,却混乱到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看来还是要慢慢回味等待沉淀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领悟吧。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并不是一本书读完后的放下,而是会一次次重温的开始,或许余华的这句话最能表达此刻的感觉:
“什么是经典作品?那就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作品里读到自己的感受,好比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
用了两个星期的空余时间看完了《教父》小说和三部电影,小说相对拖沓冗长,却能帮助厘清人物关系还能停下来消化一时看不懂的那些对话和行动,如果没有小说的铺垫,我想这三部电影我恐怕第一次是连剧情都很难完全看的懂,更别说去读懂人生各态了。财富背后,总有犯罪,尽管参与犯罪的人不管是命运引导也好自主贪婪也罢每一个都不能算是无辜,可死亡来临时形态各异的垂死挣扎总是让人心生怜悯。而麦克这样一个违背内心独自背负家族命运由好人变成黑帮头领的角色一步一步孤独到让人难过,他不是正派人物甚至很多时候凶残冷酷,可是他赢得了多少读者和影迷的心啊?有人把教父奉为男人的圣经,而这本圣经我是否可以解读为“责任感”三个字就好?!
三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人生》,后半段看的是一直眼泪汪汪,自己似乎进入了主人公的角色,他面对选择时的种种比较和煎熬,自己也会问自己会去怎么做。正如文中所说: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大多都是在年轻时候。是忠于良心本质还是随从环境大势,很多时候恐怕当事人都不能清楚的分辨,虽然前一种选择可能会让人称赞,而后一种选择多被人诟病,但谁又能知道究竟哪一种选择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让人后悔呢?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我们真的很难判断自己选择的是不是最好的,所能做的应该也就是把自己的选择做到最好吧。
大概是八九月份看完的吧,那一阵儿天天晚上吃完饭就抱着这大部头看,中间心急想知道很多人物的结局,还总是追问老公让剧透,我想我是把它当成纯粹的小说来看了吧。今晚无事又拿出来浏览了一遍,当时让自己泪水不止的地方依然还会眼泪打转,当时不明白少平心理行为的地方现在依然懵懂,总觉得他可以有更容易更省力的生活,不必要用揽工或掏煤来磨练心志锻造自己。
可能是在现代社会功利的生活的太久了吧,不管是自己还是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多小的事情都会做最容易最利己的选择,所以总是对少平不管是最终的爱情归宿还是工作选择都耿耿于怀。或许那并不能认为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只是在时间的洪流中凑巧那个阶段有了满足当时需求的人或事的出现,于是便有了所谓的选择?
孙少平无疑是本部著作中的灵魂人物,热爱生活努力耐劳视野开阔不卑不亢,可是结尾隐含的他重回煤矿又与惠英结婚后呢?每天几倒班重见天日后累的像要死去似的睡觉吃饭喝酒把所有希望给予孩子然后继续下矿?是的,或许这就是最平凡的世界中最平凡的小人物的生活,那么开始对他那么多美好品德的描述是为了什么?给予他那么罗曼蒂克的爱情又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经历过不至于到年老回忆起的只有年轻时的饭量和力气吗?!
我想此时的我诸多对书中安排的不认同可能是源于生活环境和经历的太过不同吧,再读,应该会再有新的感受,或许更适合于遇到困难时鼓舞斗志吧。于我来看,本书另一大亮点就是对陕西乡村自然风景和山村生活的描述,苦难中却又有无限美好和希望,不要说吸引着它的孩子们魂牵梦萦,我作为一个读者都那么想去生活一阵子啊!
百年孤独,是因为这个颇有沧桑感的名字而去读的吧,不过说实话,这基本上算是第一本读了基本无感的文学书了吧,故事情节记住了,人名可真是搞的我头大,一个家族七代人,代代都差不多用一样的名字,代代几乎都有乱伦,不读晕才怪,不过作者名字倒记得清,马尔克斯,估计是跟从初中念到大学毕业的马克思比较相像的缘故。或许也跟译者的水平有些关系,西班牙语的译著,堂吉柯德一书杨绛的翻译绝对是亮点,而这部百年孤独同为西语名著,读的这个中文版本实在是又累又晕,潜意识里可能还被古老的拉美或印第安人或吉普赛人那些神秘莫名的巫术给吓到了,用了五个晚上每晚到夜半读完这本书,竟然三个晚上整晚的梦里都被书中的那些神秘现象所萦绕,睡出了一对熊猫眼。
一二十岁那会儿,总是害怕一个人呆着的时间,觉得那就是孤独,而年岁增长至三十打头的年龄,身边再也不会没有人陪,却总渴望能有一些独处,也总算明白,人的一生,注定孤独,不管身边陪有多少人谈笑每天多么忙碌紧张,能与人言的心情却越来越少,内心深处只会越来越孤独。
其实本书作者意图反映20世纪初拉美的贫穷愚昧落后及其生生不息的反抗压迫的精神,但我读来,却是一种对人生命运的悲哀,孤独孕育孤独,生生不息,生命终会归于孤独。近段读的几本文学书,发现一个共通点,作者的思想似乎总要有一些哲学思想在其中,才能跳脱故事之外写出悲悯,再晦涩的名著,只要有故事情节都还可称得上易读,买了一堆的哲学书和佛学书,基本都是翻几页放下便再也不愿拿起。
《GONE WITH THE WIND》,美,玛格丽特·米切尔。其实,比起《飘》和《乱世佳人》的意译,我更喜欢它字面上的随风而逝,有不舍,也有接受。
这本书很长,看了很久,中间因父亲的身体迅速衰弱而烦躁到无以累加,把自己的身体也折腾到各种难受,更是没心情看书扔下一个月还多,可要平复那些持续的焦躁难过自责没有头绪,最终还是要靠书本来缓解。
其实并不喜欢斯嘉丽,可能是因为她的自私任性爱慕虚荣唯利是图太真实太像自己,却又少了她的美丽勇敢果断和担当而不敢直面吧。白瑞德太完美,相信可以满足所有女人对理想男人的渴望,于是书没看完时被瑞德的痴情迷倒,忍不住翻了那部电影来看,被大家推为经典的这两个荧幕角色离小说带给我的感觉还是差距太远,在我眼中,电影未免沦为失败了。另一个女主梅兰妮应该成为一个榜样,清楚自己应该珍视的,并坚定不移的捍卫自己守护的幸福,要做这样心中有数也有大爱的女人才能幸福吧。
书中说,所有随风而逝的都是属于昨天的,所有历经风雨而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的。而我多想,现在爸爸忍受的身体折磨和自己经受的精神痛苦可以快点随风而逝啊!
本文经授权转载,作者:小慢,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王二狗
校验提示文案
张铁柱
校验提示文案
the17
校验提示文案
怡然自得210
校验提示文案
搬砖的小豆豆
校验提示文案
搬砖的小豆豆
校验提示文案
张铁柱
校验提示文案
怡然自得210
校验提示文案
王二狗
校验提示文案
the17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