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开放式入耳?我叫平面振膜!-OE E60P评测
近些年来,HIFI界的科技“革新”不可谓不频繁,尤其是在入耳式耳塞中,随着平头耳塞的式微和头戴式耳机的受限,入耳式耳塞愈发受欢迎亦愈发大众化,其身上的科技“革新”远超HIFI界其它领域,传统的动圈进入了“新振膜”时代,从钛、铍金属振膜到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动铁开始了数量竞赛,从四单元旗舰到没个八单元都不好意思出门打招呼;圈铁技术愈发完善,厂商们的着力点从解决音准和衔接问题到了如何将动圈和动铁单元各自的音色调和为一出完美的协奏曲,除此之外降噪、骨传导等技术亦愈演愈烈,而在这些“革新”中尚能被称为“黑科技”的当属平面振膜技术了。
之所以将革新与黑科技均打上双引号,皆因它和静电耳机一样虽然在耳塞中罕见新颖,但在音响行业已经有了数十年的使用和开发过程,即使是在头戴式耳机中也有了数年的使用经验了,并非像圈铁技术一样起初便是应用于耳塞上的黑科技,只是受限于单元大小等原因而迟迟未能在耳塞上应用。但即便如此,能否将平面振膜技术使用在耳塞上依旧是一件极其考验研发实力的事,其难度从市面上平面振膜耳塞数量之少和售价之昂贵可见一斑。
由此却造成了一件我本人非常喜闻乐见的结果:黑科技的信仰不变但声音的保证性大大提高。一来是其对研发实力的要求,二来是平面振膜技术的成熟,保证了不会像圈铁刚出现时问题频出,连音准都可能出错,平面振膜耳机至少声音还是健康的。
而样貌上,无论是E60P还是市面上其他的平面振膜耳机,囿于单元大小而不得不将腔体向外放且做得极大,乍一看就像是一个放大版的平头耳塞,或是与开放式头戴耳机一样称为开放式入耳,这样虽然损失了隔音与佩戴的舒适性,却拥有了远不同于一般入耳的声音体验,正是一把双刃剑。
说了这么多,那么价格上远低与其它平面振膜入耳的E60P的表现如何呢?请让我为各位慢慢道来。
非声音方面:
包装和配件:
包装上中规中矩,虽然没什么科技感也不算好看,就普通的数码产品的包装设计,但内部的保护做得不错,总体而言还不至于给人廉价感。配件上在这个价位还是比较豪华的,两对耳挂三对硅胶套,一个质感不错的收纳盒,一条3.5接口5N单晶铜线+一条TYPE-C解码线,虽然耳挂是塑料的而且硅胶套也一般般,但得益于是标准MMCX接口,标配的两条线尤其是TYPE-C解码线即使不搭配E60P使用也可以用在别的MMCX可换线耳机上,而这两条线的素质都还不错,市面上即便是普通的TYPE-C解码也要百元左右,在1499的价位上作为标配已经很良心了。
外观:
由于目前平面振膜自身的原因,平面振膜入耳式耳机离好看还有一大段距离,【不是我针对谁,是在座的各位都丑】,而E60P又是目前OE产品中较为平民的型号,价格也是平面振膜入耳中最低的,故而佩戴起来像是一个盘子挂在耳朵外面和塑料材质的腔体也显得有理有据了起来。只能说这是为了控制在这个价格上而又不损失声音所导致的一种妥协吧,不打算送人或是戴出去上街的话倒也无伤大雅。
佩戴:
又一个平面振膜入耳暂时的先天劣势。巨大的腔体要求和远比其它入耳更粗的导管要求使得导管几乎不可能深入耳道,使用其它耳机的时候我佩戴中号或是大号耳机套都可以深入,而用E60P时即使是最小的套也只能略微插入,勉强算是佩戴牢靠,但戴着出门跑步就能免则免吧,而且粗大的导管也基本告别了使用除了原配以外的耳机套改善佩戴的可能性,奈何这是平面振膜入耳的通病,怪不得E60P。
隔音:
平面振膜入耳的通病+1。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考虑,市面上的平面振膜入耳均采用外部镂空类似于开放式头戴耳机的设计,难免被称为“开放式”入耳了,而E60P也不能免俗,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隔音远差于普通的入耳耳机,虽然还是比平头塞要好一些,不过还是别考虑带上街了。但由此也有了另一番声音,这一点会在下文详述。
可玩性:
E60P采用了标准MMCX接口,能通过更换耳机线材来进行声音上的微调,使其更适合自己,我戏称为“自发定制化调音”。目前使用而言我较为推荐E60P搭配单晶铜线材或是单晶铜镀银线材,如GR09的升级线,而纯银材质则较为不推荐。当然即使不换线也是可以的,标配的线素质已经足够了,毕竟现在HIFI界还是存在着线材有用/无用的争论。
声音方面:
【FBI Warning:由于笔者一直没有办法深入佩戴,声音上可能有些许出入且声音以山灵M5接3.5接口线来评】
高频:
E60P的高频较为清亮,亮度、延展和透明感都把握得相当优秀,担得上顺滑通透的评价,虽然音染要稍微多一点,弦乐比较有悠悠然的感觉,但这种特点并不减分,就部分人的口味而言甚至韵味十足,就高频而言E60P是十分优秀的。
中频:
E60P的中频颇有一些开放式头戴耳机的影子,细节和密度都充足但并非浓郁厚实的感觉,人声距离适中(个人口味而言稍远了些),有足够的润泽却不丢特点,人声厚度称不上薄但和厚更是完全沾不上边,一些偏清秀的女声或是书生气的男声都是其擅长演绎的,空灵系的也拿捏得当,而沧桑或是力量型的选手则稍显味道不足,但也不会有妖娆化或者变年轻的感觉,大抵还是那个人只是可能有点气力不足。
低频:
如果说E60P的中频只是些许有开放式头戴的模样,那么低频则完完全全是开放式头戴的味道了,甚至像是平头耳塞,也许这就是“开放式入耳”吧。下潜深,力度稍弱,量感不多且包围感弱,质感优秀,走的是个“反Beats”的路子,要说震撼人心可能达不到,但营造氛围肯定是足够的了。
解析:
平面振膜的拿手好戏是毋庸置疑的,在信息量、音色的还原度和表现力上都是同价位入耳无法想像的,线条感清晰,在E60P上甚至可以听钢琴曲,“毫厘之间,一目了然”并不夸张。
声场:
除了低频以外这也许是另一个“开放式入耳”结构的加分点,E60P声场的规模大小远非寻常入耳式耳机能比拟的,基本感觉不到边际感了,形状也较为规整,横向声场相对要比纵向大些许,器乐分离度高且定位准确,没什么好挑剔的了,听古典都能马马虎虎了。
动瞬态:
动态范围尚可,应付古典OK的。瞬态干净利落,毫不拖沓。
驱动要求:
22欧阻抗与108dB/1mW的灵敏度使E60P并不算难推但还是尽量不要手机直推,从其配有TYPE-C解码线也可看出这一点,只是毕竟解码线要受限于体积等因素,能上前端的还是上前端为妙,千元级播放器足矣驱动了,更大的推力能极大地改善低频。
适应曲风:
E60P总体偏中高频,走向比较均衡,民摇、ACG与爵士都无可挑剔,小编制与轻音乐也极为合拍,大编制虽稍显勉强但还是能听的,况且是同价位入耳里较为适合听古典的了,泛流行上以女声为妙,摇滚、金属之流就能避则避吧,虽说声场和动瞬态都OK但低频还是少了些味道。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Rory_Tang
校验提示文案
单衣过冬
校验提示文案
青年炎夏
校验提示文案
青年炎夏
校验提示文案
单衣过冬
校验提示文案
Rory_Tang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