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没出现过这么靠谱的推理电影了?
我们有多久没看过一部靠谱的推理电影了?
近年来的推理悬疑题材电影,观影体验无非这么几种:要么开头布一个很大的局,到结尾也没能给圆回来,让你如堕云里雾里;要么一切动机都是为爱发电,推理戏到最后成了感情戏;要么靠各种巧合连接线索……
这推理,我也能写。
对于真正的推理迷来说,看这种电影,就是图一个智商上的碾压。如果这部影片无法引发头脑风暴,那么那种推理层面的愉悦,可能就丧失了。
西德尼·吕美特《东方快车谋杀案》
在这个推理逐渐放飞自我,类型化特征不断削弱的时代,我们几乎都快忘了那种严丝合缝的“古典推理电影”,以及它们那环环相扣的推理逻辑、意料之外的反转架构,以及英伦做派的绅士侦探……
当然,在我们的印象中,仍然留存着观看七十年代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时的那种感觉。
看那些电影时的“卧槽”,真的是意想不到的那种“卧槽”,而不是看到强行收尾时的无奈式“卧槽”。
这时候,这部《利刃出鞘》的出现,就显得非常及时了。今年九月,这部影片震惊了多伦多电影节,而观众们震惊的原因很简单:作为一部推理电影,它够纯、够古典。
一座豪宅、一桩惨案、一位久负盛名的私家侦探。死在家中的富豪小说家、盘根错节的家族纠纷、一系列缠结在一起的迷局——没错,这是一部“够推理”的推理电影。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利刃出鞘》的古典魅力,以及这种“古典”在当代的意义。要谈《利刃出鞘》的古典性,自然就要先聊一聊那些真正的古典推理片。
大体上来说,文本中使用的古典推理片概念,主要指的是作为类型的“英国推理片”。后来与动作片结合的美国推理片,最初也是以模仿英国电影为主;而作为日本推理片来源的那一系列小说,都深受欧美小说翻译潮流的影响。
而在英国推理片的背后,是那些伟大的推理文学大师:柯林斯啦,切斯特顿啦,奥希兹女男爵啦,当然还有最著名的两位大神——柯南·道尔和阿加莎·克里斯蒂。
与常常与暴力结合的美式推理不同,英式推理最强调的无疑是“智力”。正是在这些大师的笔下,流淌出无数扰人的谜题。
虽然莱恩·约翰逊是一位美国导演,但他可以说是英国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铁粉。正如导演本人所述,这部影片的灵感就源于阿加莎的小说。
由此可见,要思考《利刃出鞘》中的古典气质、乃至英伦气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得把悠久的推理传统给搞清楚。
大体上来说,《利刃出鞘》的古典性,主要体现在它缜密的逻辑上。
早在1928年,作为作家联盟的“英国侦探俱乐部”,就提出了著名的“推理十诫”,比如事件中不能有超过一个密室或暗道、不可以依靠妙手偶得破案等等。
当然了,受到当时的时代所限,这十诫中还是有一些不妥的观点。不过,我们已经足以意识到,这些推理大佬有多么斤斤计较了。
在这种文学传统下诞生的推理片,无疑是以逻辑取胜的。
《利刃出鞘》那复古式的严谨,首先体现在影片的建置阶段。
这部影片的死者是一位富豪小说家,他在85岁生日的第二天,被发现在自己的庄园里“离奇自杀”。当然,他位于密闭的房间之中,脖子上有一道长长的伤口,匕首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警察盘问的过程中,他的子女们都描述了自己与死者之间的关系。有趣的是,每个人都似乎与死者发生过一定的矛盾,每个人也都暴露出了某种杀人动机——在某些当代推理片中,无差别杀人已经成为了一种偷懒的工具。
案子清楚,人物清楚,关系清楚——一切都如此清晰。
在今天的推理片里,还能找到如此严密的开场吗?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严密性并没有削弱影片的悬疑度。这个富翁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有人花重金请私家侦探来调查,这是为什么?作为一位知名的侦探小说作家,死者本身是否与案件有什么联系?
《利刃出鞘》没有用那种玄而又玄的方式,回避任何一个问题。
甚至它的每一次回答,都带来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基于严密逻辑之上的反转,更能够让人心服口服。
一部推理片的影评,当然是不能剧透的。不过虽然剧情不能透,但人物还是可以透的。甚至毫不过分地说,只要看懂了人物,就看懂了这部电影。
其实,《利刃出鞘》对人物形象的重视,体现了它对英式推理片的另一种继承。
在影像化的过程中,重视智力的英式推理,就遇到了某些问题。在本格推理内容的呈现上,影像显然不如文字,而它又没有美式推理的那种吸睛的动作元素。
这时候怎么办?靠人物。
所以在早期阶段,阿加莎的影视改编要比柯南·道尔的改编更富盛名。在她的小说里,有着头如鸡蛋、重度洁癖、滥用法语的波洛,还有身世神秘、好管闲事、神经过敏的马普尔小姐——难道还能有比他们更迷人的侦探形象吗?
当然,新时代的卷福版《福尔摩斯》,也通过对传统侦探形象的颠覆,完成了一次华丽的银幕改编。
而在《利刃出鞘》中,我们同样看到了颇为精巧的人物设计。丹尼尔·克雷格扮演的私家侦探,可以说是兼具智慧与幽默的特质,颇有英伦绅士的风范。
但更有趣的是,导演通过戏里戏外的错位感,为人物形象赋予了某种象征性的意味。丹尼尔·克雷格作为新一代的007,可以说是英式动作片的继承者;而在《利刃出鞘》中,他在推理片的脉络里,成为了新一代的英伦侦探。
而扮演过美国队长的克里斯·埃文斯,到了这部影片里成了一个嚣张跋扈的贵公子角色。什么意思?我想也不用我说明了。
英国007变身绅士侦探、大战美国队长——这种人设的象征意味,简直都快溢出银幕了。
除了他们两人之外,还有每天用手机泡极右圈子的“小纳粹”男孩、没人能说清楚国籍的移民女佣……
可以说,这部电影根本就不怕你过度解读。
逻辑够硬、反转够飞,甚至还有深层次的隐喻——对于现在的推理片来说,能够得其一已经值得一看,更别说三者兼而有之了。《利刃出鞘》中那扎实的文本,也恰恰是“古典”的品质所在。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在拆解推理迷局的过程中,还勾勒了一幅颇具深意的当代社会图景。终场之时,侦探对凶手的讽刺,也恰恰是对当下社会结构的讽刺,这也正是古典的当代意义。
令人期待的是,《利刃出鞘》也将于11月29日在国内上映。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影片中的古典推理,正是一柄来自过去的古刀,当它在今日出鞘之时,仍然显得如此锋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