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新类型,就此起步!
即将到来的国庆档里,表现四十多年前中国人登顶珠峰的《攀登者》是一部取材独特的电影,也是填补了类型空白的第一部国产主流商业冒险大片。
要谈这部片子,还要先从一段旧事说起。
电影圈里有位人尽皆知的名导演,人称其练的武功是吸星大法,但凡与他一起工作的,多半要被榨得一干二净他才收手。
这位名导就是徐克,受过他这派“邪门功夫”的人中,包括导演李仁港。
按辈分,李仁港算是徐克的师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恩师——张彻。因同样痴迷武侠,徐克欣赏李仁港的处女作《94独臂刀之情》,把他拉进电影工作室后丢给了他一个大作业,执导李连杰主演的《黑侠》。
才只拍过一部电影的李仁港拼尽全力,做好随时被搞死的心理建设后战战兢兢地拍完了这部大片。那是1996年,烧掉了五千多万。
初次合作,李仁港算是领教了监制徐克的怪招:
既给你充分的创作自由和预算,又给你泰山压顶般的精神压力,果然魔头。
即便对长期在“去到尽”的香港商业片环境里搏杀的李仁港来说,一部有特定历史年代、特定职业人群,包含不少危险动作和特效场面的大制作电影,也是头一次。
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还从来没有冒险这一类型的先例,所以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好在,《攀登者》除了请到徐克与李仁港这对老搭档,还迅速集合起了一个强大的台前幕后阵容。
曾经亲自采访过1960年和1975年珠峰登顶人员的著名作家阿来为影片提供了四万多字的拥有素材丰富的文学剧本;
主演则陆续请到了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等优质演员,组成了攀登珠峰的超级明星队。李仁港与吴京相识十余年,这是他们第一次合作,井柏然继《盗墓笔记》后再次加盟,与导演早已情同父子;
而胡歌一直是导演欣赏的男演员,之前网上传开的那段李仁港在给胡歌讲完戏后突然要求合影的视频,充分证明了老胡的魅力。
《攀登者》以两个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分别是1960年中国国家登山队首次实现人类珠峰北坡登顶和1975年再次成功登顶并首次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测量的珠峰海拔——8848.13米。
在六七十年代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这两项壮举的实现过程本身就很适合拍成热血燃情的大片。以往的冒险电影,多是纪录片,就算是剧情向,一般也走纪实风格,如前几年的《绝命海拔》。
但《攀登者》从一开始就定下了高概念类型大片的方向,登顶的过程当然需要尽最大可能真实还原,情节的跌宕、人物的曲线与动作/特效场面的想象力同样重要。
影片首先在大的框架下将相隔15年的两个事件做了紧密连接,1960年中国人实现北坡登顶虽属实,但因为没有留下360度的影像记录,所以不被国际登山界承认。
长期的不受认可,再加上当时的困难年代、来自周边国家的压力等,于是有了1975年国家登山队的再次集结攀登,也就是电影的主体部分。
这样的故事设计,为整部片子提供了一个很强的戏剧原动力,也为角色性格提供了一个曲线变化的参照系,正因高光与遗憾同在,所以角色身上也就有了矛盾性。
比如吴京和张译饰演的老队员方五洲、曲松林,就为当年未能保住摄影机拍下画面而耿耿于怀,曾经的好兄弟各奔东西,两个人都活在压抑中不得疏解;
胡歌饰演的杨光,历经层层选拔而入选登山队,却因冻伤中途退下,梦想破灭了,但他依然是英雄。
题材本身热血冒险、充满兄弟情,为了适当地柔化单一的雄性气息,《攀登者》有意突出了吴京与章子怡的男女情感线。
硬汉吴京与章子怡演一对红色年代的恋人,相比于登山过程中的动作戏,吴京这次的文戏演出(包括兄弟情和爱情)更抢眼一些,给人一种全新的形象。
导演用“喝红酒吃咸肉”打比方,表示章子怡的加入“把甜的部分对比了出来”,让整部影片不那么坚硬。
其实早在拍同样是大制作的《黑侠》时,李仁港就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重了李连杰与叶芳华的情感戏。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本身就爱浪漫,不然,张彻大撒血浆的“独臂刀”在他手里,为什么是《94独臂刀之情》那个样子?
说回重头部分,作为冒险类大片,《攀登者》中不乏惊险的动作场面和大量风雪相关的视觉特效。
选中李仁港导演,也是因为他精于美术设计和动作戏(有深厚的国画油画底子、痴迷武术),《盗墓笔记》《锦衣卫》中的美术布景、眼花缭乱的机关道具都出自他手,所拍过的片子也以武侠枪战动作为主。
《攀登者》中有壮美的珠峰,也有连环的险境。为了还原登山遇险的戏份,演员们在覆盖着大雪的山地和斜坡上进行实景拍摄,然后再与部分绿幕做合成。
李仁港喜欢拍大动作戏,他曾说过“越大场面我越兴奋”,为此他宁愿睡很少的觉,把自己逼到绝路也要设计好、拍好。
片中有一场珠峰下的大风口遇险戏是全片的华彩,单纯语言难以形容。简单点说,十二个登山队员在晚上安营时突然遭遇大风,帐篷被掀翻、队员们也快要被吹散,危急时刻队长用登山绳绑住大石、用组合梯将队员固定来抵御强风。


李仁港充分发挥了自己借道具(梯子)打造动作场面的优势,十二个人的命被绑在这架长梯上,随后一个大俯拍,就如惊涛骇浪中一艘飘摇打转的小船。整段戏节奏紧张、调度复杂,很具奇观性,到时大家一定会惊艳到。
导演拍得兴奋,演员们为此也吃了不少苦头,深夜拍摄的这场戏需要每一位演员吊着威压、在巨大的鼓风机和雪地里拍一晚上,低温、噪音、大风,不论体能还是精神都是一次极限挑战。
戏里,队员之间拼死救助,甚至不惜为对方牺牲,戏外,一帮电影疯子为了一场戏在风雪中搏到尽,不正是一种集体英雄的写照?
最后,说一点《攀登者》里的“作者印记”。有人肯定会打问号,这部冒险电影里有吗?前面说到,李仁港导演是张彻的追随者,所以张彻电影里的一些标签在他那里有延续。
比如双生/双子关系。方五洲和曲松林这对相爱相杀的兄弟,性格命运构成一体两面,《盗墓笔记》里的张起灵和吴邪亦如是;
双生,又意味着非个人英雄,主角的人生里有别人生命的影子,可以为对方不顾性命,《攀登者》里没有完全的个人英雄,而李仁港此前也拍过团队性的《猛龙》;
李仁港喜欢张彻电影里的男儿血性、简单直接的动作,《攀登者》里的男儿群戏和遇险动作戏里体现很明显;
另外还包括橙色光泽的旧工业区、窗外透向室内打在人身上的光线、片头片尾飞过的群鸟(就如吴宇森的鸽子)等视觉元素。
总之,不论你是对那段快要被遗忘的历史感兴趣的路人,还是登山爱好者,或是对徐克李仁港这派香港影人感兴趣的影迷,都可以在《攀登者》里找到满足你的部分。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的类型,就此起步。

coffeechan
校验提示文案
coffeechan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