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2021-02-09 17:12:46 165点赞 495收藏 115评论

监狱,环境特殊,本身就是一个讲故事的好地方。

普通人很难或者极力避免来到这里,总不会有人立志要进监狱吧,除非想去那里工作。

而狱警和囚犯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视角和心态截然相反,不能相提并论。

所以,我们只有在看越狱片时,才有机会像主角一样体验逃离高墙的折磨,一点一点挖……一点一点磨……一点一点谋划……一点一点实施……一点一点受虐再一点一点反抗……无论最终结局如何,我们会为成功庆幸也会为失败惋惜。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形容监狱片极其恰当。

因为监狱的环境和机制导致监狱片的戏剧矛盾差不多,逃离监狱的过程都挺惊险刺激,同时也高度同质化。

从越狱电影鼻祖《血溅虎头门》、《死囚越狱》、《洞》等影片,到风靡一时的美剧《越狱》,它们的背景、人物、故事、拍摄技法等都不尽相同,但囚犯以各种手段、各种工具、各种藏匿、各种躲避与监狱周旋的桥段千篇一律。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几部越狱电影鼻祖

就在这些千篇一律的越狱片中,却有一部万里挑一的灵魂,就是“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一直位居IMDb网TOP 250第一,同时也是有类似评分机制的豆瓣TOP 250第一,到现在都没有被其他电影取代的迹象。

截至目前,《肖申克的救赎》在IMDb和豆瓣上的投票人数基本相当,都是200多万票。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IMDb投票人数约233万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豆瓣投票人数约224万

《肖申克的救赎》这个“世界第一”的地位并不是某个小范围团体评选出来的片面结果,而是四百多万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种种族、各个年龄段……影视专业人士与普通观众交织的巨大样本凭感官“普选”出来的。

《肖申克的救赎》也许不是你心目中最佳,但大数据代表了广泛观众的偏好。它横向可以跨越东西方的文化鸿沟,纵向可以保持二十多年的时间沉淀,一直稳居普通观众普选第一,背后一定有着深层的内涵。

这部影片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成为世界之最,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引发了世界范围最普通观众最广泛的共鸣。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那么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可以引发我们如此强烈的共鸣?

本文主要从影片相互交织的三大主题,解读《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如此高评价的原因。

写在前面:

第一,《肖申克的救赎》根据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经过电影导演二次创作后与原著对照有很多不同,仅就电影文本本身分析,不涉及原著,原著党勿喷。

第二,这部电影的主演之一摩根·弗里曼晚节不保,曝出性侵丑闻,所以本文只讲片中角色,不涉及演员本身的道德评价。

第三,非教徒,以下涉及宗教方面的内容仅从基督教文化角度阐述,感谢信仰者或宗教方面专业人士多多指正。

第四,片名《肖申克的救赎》长且拗口,以下大部分表述片名简称为“肖申克”。

上文提到,监狱天然是个讲故事的好地方,囚犯与监狱之间的斗争惊险刺激。

而《肖申克的救赎》这部越狱片原名叫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这个名字和越狱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甚至很多人看完电影还以为主角叫肖申克。

再加上电影海报上一黑一白两个中年男人,连个女演员都没有,卖相平平,所以在港台地区被翻译成《月黑高飞》和《刺激1995》,目的是为了增加越狱犯罪片的噱头,多卖几张碟。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由此可见,展现越狱过程的感官刺激并不是《肖申克的救赎》故事的目的,而只是它好看的皮囊。

编剧大师拉约什·埃格里在《编剧的艺术》中引用法国戏剧理论家费迪南·布伦梯尔说:“一部戏必须以一个‘目标’开始。”

这个“目标”指的就是一部剧作的前提,剧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可以是世间存在的普遍真理,也可以是编剧希望证明的道理,但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千差万别。

比如同样想证明“为了爱情牺牲一切”,《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泰坦尼克号》的年代、背景、人物、情节、事件完全不同,但这两部剧作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不分伯仲。

《肖申克的救赎》也不例外,这部“世界第一”影片力图通过演绎故事证明命题和传递道理,而且导演兼编剧弗兰克·德拉邦特野心很大,它给影片塞了不止一个主题,而是三层甚至更多。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01 种族:黑人与白人

在《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中有句话可以作为我们解读肖申克第一把钥匙:“种姓不能用来解释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不考虑种姓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理解美国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

由于奴隶制曾是美国的立国支柱之一,毫不夸张的说,废奴后自由黑人的问题贯穿于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现在不仅没有解决,还愈演愈烈。

想从根本上理解肖申克,首先要从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狱友瑞德(Red)入手。

在肖申克各个版本的海报中,除了雨夜安迪张开双臂迎接自由那款外,其他所有版本海报以及主要剧照,都是以安迪和瑞德平等的形象出现。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这种安排首先是剧情和宣传需要,一主一配相得益彰,而且摩根·弗里曼的咖位也足够和蒂姆·罗宾斯并列。

这只是电影外观层面的表象。肖申克如此凸显一个落难的白人精英和一个黑人囚犯老大的地位对等,并安排他俩从相互照应发展成生死之交,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对美国人来说具有极强烈的种族平权暗示。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关于肖申克的幕后八卦提到,瑞德这个人物在斯蒂芬·金的原著里并不是一个黑人,而是一个爱尔兰裔。

电影开始选角时,也是按照爱尔兰裔白人演员去物色瑞德的饰演者,但最后综合各方面意见,导演决定改为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出演瑞德,并把瑞德这个角色改写为非洲裔美国人。

电影中刚入狱不久的安迪第一次找瑞德正式攀谈,并向瑞德“订购”了一把石锤。对话最后,安迪问瑞德为什么大家都这样叫你。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可能因为在英语里,瑞德的姓氏是一个英式英语姓单词Redding,简称“Red”,而这个姓安在黑人头上似乎有些奇怪。

瑞德幽默地回答安迪:“也许因为我是个爱尔兰人吧。”这个回答算是导演对改变斯蒂芬·金原著的一个回应。

就是这样一个“从白到黑”简单又不简单的转变,不仅踩对了美国意识形态的政治正确,还给电影带来鲜明的二元对立与统一的戏剧性。

电影和文学不同,电影是视听艺术,画面中出现的事物、色彩、形状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对观众产生被动影响。

这也许是导演最终考虑用黑人来演瑞德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人一白一黑,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种族象征符号。

不仅是他和安迪的对比,仔细看电影的话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黑人瑞德的狱中好友也都是白人。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这样的黑人-白人对立统一的象征符号,让人联想到苹果系统的icon。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Mac OS的图标借鉴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艺术,同时还巧妙融入了种族不可分割这样的暗喻。图标左右各是一张人脸,左侧的人脸颜色偏暗、瘪鼻子、下颚突出,是个黑人形象;右侧的人脸颜色偏浅、高鼻梁,是个白人形象。

种族意识在美国非常敏感,瑞德这个黑人角色也非常重要,所以导演在电影中处理瑞德这个角色时,把他巧妙融入本片独特的叙述手法——第一人称旁观者视角,或者也称第一人称见证人视角。

肖申克的主角是含冤入狱但始终没有放弃希望的银行家安迪,这点毫无疑问。但全片的叙述者或称叙述视角却不是主角自己,也不是常见的全知视角,而是通过剧中人瑞德以“我”的口吻向观众讲述自己亲历的安迪和肖申克监狱。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采用这样的叙述视角并不是肖申克导演德拉邦特的创举,这点他忠于了原著。

斯蒂芬·金的原著中篇小说Rita Hayworth and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就用了这个叙述视角。

肖申克小说开篇说:“我猜美国每个州立监狱和联邦监狱里,都有像我这样的一号人物,不论什么东西,我都能为你弄到手。”

这里的“我”是瑞德,他的叙述既是第一人称同时又是旁观者、见证者。

这种叙述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福尔摩斯系列探案小说,福尔摩斯在书中的事迹大多是通过华生的口吻讲述出来的。

当我们看肖申克的时候,仿佛在听瑞德讲述他一个传奇朋友的传奇故事。而这样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却出自一个黑人囚犯之口,对种族成见极深的美国观众来说很有冲击力。

电影中瑞德和安迪的出场就很戏剧化,他们二人还没在肖申克监狱碰面时,导演就通过刻意安排的蒙太奇,主观上把二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

肖申克的主角是安迪,所以电影开始简略交代了一下安迪入狱的缘由,就像小说的序章。

从电影一开始,导演就已经在使用“见证人叙述”与现实交替的手法,只不过此时的见证人和叙述者还不是瑞德,而是检方。

检方指控安迪谋杀妻子和情夫的过程不是他的自述,而是检方通过证据链推断出来的叙述,这段内容被导演处理成与安迪庭审现场的交叉剪辑。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当审理安迪的法官宣判那一刻,镜头随着法官落槌的声音却切到的是瑞德的假释现场。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法官宣判安迪有罪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马上接瑞德假释失败

同时这个镜头里也出现了导演的署名,更说明这个镜头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蒙太奇,安迪和瑞德二人,一个白人银行家,一个黑人狱老大;一个审判成功,一个假释失败;一个清白无罪,一个真心悔罪;一个始终不放弃希望,一个已经不抱有希望……如此二元对立统一的两个人物就这样戏剧性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段序章结束后,随着一阵令人紧张的监狱警报声,安迪和其他囚犯来到肖申克监狱,正式开启他和黑人瑞德的人物关系。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新囚犯到来的警报声响彻肖申克

电影从这里开启了瑞德的叙述模式。

如果仔细听,从第一句叙述自己是监狱百事通开始,到影片结尾说自己不适应假释生活,全片共出现了大约25次瑞德的旁白,除了中间间隔最长大约25分钟那次,其余的旁白几乎每隔1-5分钟(或一个桥段)就出现一次。

可以这样说,观众其实是听着瑞德一边讲故事一边把《肖申克的救赎》看完的。

但神奇的是,如此频繁出现的旁白丝毫没有打扰到我们观感,反而还有一种代入感。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效果,原因有以下三点:

1. 电影从一开始就给观众确立了第一人称旁观者视角这个叙述模式,我们关于主角安迪的一切信息,比如他是个银行的副总等等各种人物背景信息,都是通过瑞德的旁白得来的,首先为观众框定了一个思维定式。

2. 瑞德本人是安迪传奇经历的参与者,他本身就是剧中人,他与观众相比距离安迪最近。每当安迪做了一件离奇事,瑞德就出来给观众解释和总结一下,让观众更明白。而且他的旁白并没有都在叙述,而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融入了很多自己对安迪、对监狱的观点,显得比流水账更有态度。

3. 瑞德的旁白一般出现在电影桥段与桥段之间的过渡,包括电影中两个次要角色老布和汤米的信息也是由瑞德告诉观众的,再加上摩根·弗里曼娓娓道来的声音,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肖申克缓慢而沉闷的节奏。

总结来说,电影改变了原著中瑞德的设定,以黑人角色贯穿始终,但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把这个黑人角色置于旁观者和讲述者的位置。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据报道,南非国父,同时也是世界闻名的黑人人权斗士纳尔逊·曼德拉也是《肖申克的救赎》的粉丝,主要就是因为其中渗透的种族平等观念。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曼德拉和安迪的扮演者罗宾斯

不过,也有人质疑,自己并不是生长在美国或南非这样存在严重种族问题的国家。

比如中国观众,对黑人白人之间的矛盾并不如美国人敏感。为什么也会被电影触动呢?

这也源于导演希望通过肖申克传达的多义性。

如果你对种族主题不感冒,但你可以看到瑞德和安迪之间真挚的友谊,他们的友情是那种在极端环境下培养起来的纯粹兄弟情,极为可贵,并具有普世性。

两人不仅在肖申克监狱里患难与共,更令人感动的是,充满希望的安迪对马上就要失去那一丝生活希望的瑞德进行了救赎。

由于安迪的存在和激励,瑞德——其实也代表了很多即将失去希望的观众自己,没有步老布的后尘去自杀,而是真正重获自由。

电影结尾,瑞德和安迪在美丽宁静的墨西哥海岸重聚,画面上出现了一行字幕:

In Memory of Allen Greene 纪念艾伦·格林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这里出现的艾伦·格林,其本人和剧情或原著没什么关系,他是肖申克导演德拉邦特曾经的经纪人及密友。在他的帮助和运作下,之前主要做编剧工作,仅有一部电影长片执导经验的德拉邦特才得以成为《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

但非常遗憾,就在电影上映前几个月艾伦·格林因病去世,没有机会看到这部旷世杰作。

为了感谢艾伦·格林并表达两人之间的情谊,导演在电影最后增加了这行字幕,用以纪念自己这位好友兼工作伙伴。

所以,即便我们感受不到安迪与瑞德之间存在的种族意义,但依然可以被导演倾注在角色中的友情所感动。

02 宗教:审判与救赎

肖申克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评价,除了它在主题上踩中了种族主旋律,第二个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是这部电影广泛流传并被普遍赞誉的核心原因,就是它的宗教主题。

具体来说就是电影中浸透着主导西方世界思想的基督教信仰。

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肖申克故事表面上是讲越狱的,但并不像其他滥俗越狱故事用了一个惊险刺激的名称,而是最终落到救赎(redemption)这个词上。

救赎(redemption)这个英文单词是个高级且书面的词汇,有浓重的宗教含义。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重要意象《圣经》

※ 备注:以下涉及基督教文化方面的内容仅从现有认知出发,比较浅显,还望专业人士指教

即便不是信徒,我们多多少少也大概知道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原罪,故人的一生就是在赎罪,或者被救赎。

这个故事不仅冠以宗教名称,故事最高潮处安迪雨中张开双臂获得自由的镜头,也和钉在十字架上耶稣的样子很像。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既然电影的片名和高潮部分都明示出宗教主题,那么肖申克为何评价如此之高这个问题可以从第二个主题来讨论:

《肖申克的救赎》是不是一部基督教电影(Christian films)?或者说,它之所以如此流行且评价极高,是不是因为带有布道目的?

基督教电影(Christian films)或称福音电影、宗教电影,是一种细分类型片。百度百科对“宗教电影”的定义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以电影形式展现《圣经》里的情节,辅以适当的想象和猜测,将其中的故事影像化;另一种是以宗教教义打底,叙述神职人员的宗教活动。

其中定义的第二种不止于神职人员,把普通人的故事包裹在宗教教义里也可以算是宗教电影,比如同样是摩根·弗里曼主演、一黑一白搭配的《七宗罪》,既是一部黑色悬疑犯罪片,同时也因为影片明显按照“七宗罪”教义来创作故事,被归为基督教电影。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宗教电影《七宗罪》

与《七宗罪》相比,肖申克的宗教主题更加草蛇灰线。

电影刚开始没多久,鲍勃·冈顿饰演的狱长诺顿首次亮相,给新来的犯人们训话,这段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狱长诺顿出场这个镜头,画面极度干净简洁,明暗对比强烈,特别有油画肖像的感觉。

镜头打光的明处突出了他的脸,最高光的地方就是他胸前佩戴的那枚十字架,还有书脊上的烫金《圣经》书名。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这个镜头和言必称《圣经》的台词,让观众看到狱长这个人物与宗教的强关联。

狱长训话时说的规则很耐人寻味:

Rule NO. 1:No blasphemy. I’ll not have the Lord’s name take in vain in my prison.

这条规则的大概意思是“不可亵渎神,不能在我的监狱里滥呼上帝之名”。

狱长说完这条规则之后没有继续说其他规则,而是继续树立自己的威严。

如果熟悉基督教或犹太教文化的观众,或者本身就是信徒,很容易通过狱长宣布的这条规则联想到《圣经》(旧约·出埃及记)里“十诫”的内容。

十诫第三诫本身说的是不准妄称神之名,而自己宣布的唯一一条准则就引用并化用了这条戒律的含义,体现出他在肖申克监狱一手遮天、妄自尊神的嘴脸。

可以想象,一座监狱的第一条规矩不是遵纪守法,而是类似十诫的宗教律法,强化了狱长表面上笃信宗教,假借宗教之名的虚伪面貌。

影片第二段关于宗教的情节是狱长查房这场戏,这场戏也是狱长和安迪第一次直接交锋。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查房时,安迪装作很守监狱规矩并讨狱长开心,假装在读《圣经》。

狱长看到安迪读《圣经》很高兴,两人分别说了一段自己最喜欢的《圣经》金句。

安迪选择的一句来自《圣经》(马可福音13章35节),由于《圣经》版本太多,选择其中一个与安迪说的差不多的版本,即“Therefore watch--for you do not know when the master of the house comes:either…”

翻译过来是:“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来,或……”

结合电影最后安迪成功越狱、《圣经》里藏锤子、偷偷挖洞还有美女海报掩盖这些桥段,再来看安迪选择的这句话,就会发现这句话选的非常巧妙,话里有话。这句经文既是说给狱长听,也是安迪说给自己听,用来警醒自己要时刻小心,因为狱长他们随时都会来。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听了安迪这句弦外之音,狱长诺顿也颇为自大地说了一句:“I am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hoever follows Me will never walk in the darkness, but will have the light of life.” (来自《约翰福音》第8章12节)

中文即“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而且这节的标题就叫《耶稣是世界的光》。

从狱长选择的这句经文来看,他俨然已经把自己化作肖申克监狱里的“主”,只要听他的话就有好日子过。

随后狱长把安迪叫到办公室,安排他去协助老布管理监狱图书馆,实则是准备利用安迪为自己洗钱。

安迪来到狱长办公室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狱长妻子在教堂绣的十字绣,上面写着一句:“His Judgement Cometh and that Right Soon”(主的审判迅速降临)。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这句话对后面剧情反转很有讽刺意义,但据考证,它并不是《圣经》里的原话,只是一句借宗教语言形成的警句。

从以上三处明显含有宗教内容的桥段来看,电影摆在明处的宗教教义都和狱长有关。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凸显狱长利用宗教粉饰自己对待犯人的残酷镇压和贪赃枉法,还把宗教作为管理监狱的思想信仰武器。

电影把这些教义和狱长强关联,反衬了他邪恶的本质。

除了明显的这三处,影片中还潜伏着多条更隐晦的基督教思想线索,其中最有趣的是肖申克里的女人这条线。

众所周知,肖申克这部电影最奇特的地方之一,就是全片没有一个正式的女性角色,除了开场安迪妻子出现了几秒,剩下三位女明星都是以海报道具形式出现。

不过,就是这一点点关于女性的线索,也和宗教性有深层关联。

在狱长检查安迪牢房这场戏,当狱长看到墙上贴着丽塔·海华斯的海报时,这位女星头上赫然刻着MOTHER这个单词。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在西文里,父亲“Father”和母亲“Mother”这两个词不仅指代人的父母,同样也指宗教里的“圣父”和“圣母”。

斯蒂芬·金的原著本来叫《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说明丽塔·海华斯这张海报在电影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安迪成功越狱的关键道具,同时还承担了基督教中“救赎”这个主题。

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所以在宗教文化艺术领域形成了“审判”和“救赎”两大主题,而“救赎”主题大多和圣母形象相联系。

电影的场面调度中把“Mother”这个词刻在丽塔·海华斯头上,隐喻安迪可以通过这张海报得救,另外还有反宗教的戏谑意味。因为丽塔·海华斯是当时美国男人意淫的对象,有过5段婚姻,怎么说也不符合“圣母”的标准。

但电影在场面调度的细节中硬把“圣母”安在丽塔·海华斯头上,观众会下意识地受到镜头的暗示。

肖申克全片是以对安迪审判开始的,而安迪之所以入狱,是因为女人。如同电影中那个真的杀人犯所说,非常讽刺并可笑的是,像亚当夏娃一样偷吃禁果不是安迪,是他的妻子和情夫;杀人的也不是安迪,他只是妒火中烧。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安迪因情欲产生极端的愤怒,不过最终没有转化成杀人的行动,但还是被审判为有罪。因为情欲本身就是亚当夏娃的原罪,也是人类的原罪。

整部影片又是以安迪得救为结局的,安迪之所以得救,也是因为女人(海报)。安迪还顺便救赎了好友瑞德,瑞德仿佛是曾经耶稣周围的一位圣徒。

因女人被审判有罪,又因女人(海报)得救,其中浸透的原罪论和救赎主题值得细细品味。

03 体制:禁锢与自由

从以上对电影宗教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肖申克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宗教电影”,它只是结合了一些主流基督教思想,使电影更符合西方主流观众的趣味。

关于电影宗教性更深入的分析,比如有人说安迪是上帝的化身等等,这里不过多赘述。

在以上两个主题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关于肖申克为何能获得如此高评价的第三个问题:

如果我们身边没有黑人,也不信基督教。最典型的例子还是中国观众,我们并没有生活在种族问题严重的社会,也不是基督教国家,那么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还是如此打动人?为什么它在中国也是评分第一?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这个原因在于肖申克拥有一个能引起更广泛共鸣的第三层主题。

这个主题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侠义上说是中产阶层希望打破体制禁锢的强烈愿望。

肖申克全片的“题眼”是瑞德在老布出狱自杀后说的那番话。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瑞德说老布被“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了,“这些高墙很奇怪,一开始你痛恨它们,然后你会习惯它们,等时间长了最终你会依赖它们,这就是体制化”。

这句话是全片最关键的一个论点,“体制化”基本上是我们每个人,或者是绝大多数普通中产阶层的命运。

现实中,我们一生下来就活在一定范围的体制内,被社会规则、阶层、法律、资源、种族、信仰等“高墙”包围。

如果我们逐渐习惯了这个范围,失去冲破它的希望,就会像老布一样,一旦把他突然置于一个更高级的或不同的体制,当然会不适应,甚至直接自杀。

但故事中安迪不一样,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因为他本来就不属于肖申克监狱这个体制范围。

安迪追求自由的过程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广泛的共鸣,是因为他满足了中产阶层认为可以通过自身才能和努力获得自由的一种幻想。

电影中关于安迪的职业用了banker(银行家)这个词,所以很多解读都把安迪的身份捧得过高。

从安迪入狱时瑞德对他的介绍可知,他是一家银行的副总(VP),并不是真正的资本家,只是高级职业经理人。

即便是公司CEO,如果自己本人不是老板,依然受雇于资本,只是在中产阶层这个范围内地位较高而已。

从电影开始安迪受审短短一幕看,他并没有强大的背景,出了事没有一个人为他辩护,只有他自己。

安迪有的只是极强的个人素质,肯定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智商绝顶,所以他能很年轻就靠个人实力爬到银行副总的职位。

而一旦出事,却没有人愿意捞他一把。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安迪在和瑞德聊起捏造洗钱户头时说,自己在外面刚正不阿,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曾经不善于搞人情世故,为人正直廉洁,全凭个人聪明才智,但肯定也得罪过或者失去过不少支持者,包括他出轨的老婆。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安迪的身份实际上代表了普通中产阶层通过个人奋斗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打工人的巅峰。

他对自由的希望,鼓励了很多尚未放弃希望的中产,或者又唤起很多普通人的希望。

当人生突然遭遇巨大变故,落入暗无天日的境地,谁不想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坚持以及隐忍最终翻盘?

《肖申克的救赎》以安迪这样一个中产阶层最*级的代表,为我们上演了打破体制禁锢获得自由的爽文,自然可以引发广泛共鸣。

安迪每天在肖申克监狱想逃出去,也是我们每天为自由奋斗的写照;安迪一点一点挖墙,就像我们一点一点的努力;安迪最终在雷雨交加的夜晚拥抱自由,这种终获自由的仪式感也是我们想要的……

所以,即便不信教,也不是少数族裔,追求自由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做的事。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当下的“肖申克监狱”,都希望凭借一己之力,有一天可以像鸟儿一样翱翔于自由的天际,在梦幻芝华塔尼欧拥抱希望成真。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上述三个部分是关于电影主题方面的原因,是影片引起共鸣的本质内因。

但一部作品能获得全世界认可,原因肯定是多元复杂的,一定不止以上这些。

最后简单从编剧原理和传播渠道补充说明影片获得如此高评价的两个次要因素。

我们看完《肖申克的救赎》后会觉得很爽,因为它的剧情是一个逆袭爽文套路。

电影结局给人的感觉不仅是爽,而是特别特别爽:隐忍多年,干翻全场,坏人被惩罚,自己拿走所有钱,最后与挚友重逢于自由的世外桃源,这样的剧情实在太过瘾了!

那么影片是如何让结局如此有冲击力的呢?

从故事三角理论来看,故事可以分为大情节、小情节和反情节三种。

所谓大情节,也可称为古典叙事结构,绝大多数商业大片,包括超级英雄片都采用大情节:

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通过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虚构现实里,到达一个表现绝对、而变化不可逆转的闭合式结局。

所谓小情节,也源于大情节,只是把大情节中的一些部分删减、浓缩、精炼。

有时我们看一些小情节电影,从头到尾不知道主人公想干什么,或者感觉很闷,就是因为小情节删掉了很多导演认为不必呈现的东西,或者不必形成一个完整的欲望追求逻辑。

如果用大情节和小情节的标准来衡量肖申克,这部电影最后结局之所以那么爽,是因为导演兼编剧的德拉邦特把一个大情节故事伪装成了小情节。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绝大多数监狱电影或剧集,只要主人公一来到监狱,或者一出场,就一定想要越狱,而且会告诉观众主人公想越狱。

越狱自然成了主人公的欲望或目标,同时观众也知道这个欲望和目标。那么接下来,影片就进入准备越狱惊险刺激的过程,观众期待着主人公以什么方式越狱,以及是否成功。

但《肖申克的救赎》有万里挑一的灵魂,它不一样。它也是越狱片,但电影从头至尾都没提起过“越狱”“逃跑”这样的词。

故事刻意隐藏了安迪越狱的欲望,我们看到的情节只是安迪要锤子和海报,团结狱友,给狱警们报税,给狱长洗钱,给狱友放音乐,甚至还改善了监狱图书馆……他到底想不想越狱?观众隐隐感觉他想,但在结局之前,剧情又没明确告诉观众。

这个故事并没有像其他越狱片一样,一开始就展现主人公越狱的欲望和过程,而是削减了这些大情节,最终使安迪凭空消失在牢房中这个桥段拥有极大的冲击力。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不得不说,这是《肖申克的救赎》故事的过人之处。

除了电影文本方面的内因,还有一个促成肖申克获得如此高评价的重要外因,就是它的传播形式和评价反馈机制。

很多影迷都知道,虽然《肖申克的救赎》后来被奉为“世界第一”电影,但它在1994-1995年上映时的票房极为惨淡。

据IMDb统计显示,肖申克的投资是2,500万美元,全球总票房才2,800多万美元,后来在全世界其他地区继续上映,票房数字才达到5,000多万。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不管哪个口径的统计数据,《肖申克的救赎》票房不好是事实。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监狱题材本身的限制,没有女明星参演,还有连主演摩根·弗里曼都吐槽的没有卖相的片名……所以港台地区的碟片把它翻译成“刺激1995”这样有噱头的名字。

在1994年这个“上帝都想看电影”的梦幻年份,《肖申克的救赎》绝不是“第一眼美女”,而属于耐看型。

观众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不是商业大片的感官愉悦,而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灵魂拷问。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肖申克的救赎》适合一个人静下来慢慢欣赏,这个属性使它正好适合那个从录像带升级到VCD、DVD的时代。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肖申克的救赎》录像带拷贝

虽然肖申克票房失败,但它却在上映第二年也就是1995年,成为最畅销的租赁录像带之一。

还是因为肖申克的票房不高,它的有线电视播放权以底价卖给了华纳旗下的TNT频道,并逐渐覆盖到多个电视频道,成为电视台常规播放的电影。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肖申克的版权又被卖给互联网视频服务商,继续在这些“小屏幕”上反复传播。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大银幕上的失败却让肖申克成为“小屏幕”的王者,原因在于电影不断积累的口碑。这个口碑反馈机制很大程度上也是拜互联网发展所赐。

传统的传播渠道,比如报纸、广播、电视时代,都是内容提供者对受众的单向传播,而互联网的诞生彻底颠覆了这种传播模式。

比如200多万用户把《肖申克的救赎》选为第一的网站IMDb(即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nternet Movie Database)就创建于1990年,并于1993年正式上线同样是刚起步的万维网。

从此,观众不仅被动观看电影,还可以通过电影评分进行反馈,《肖申克的救赎》受益于此,每一位被这部电影震撼到的观众有了一个分享的出口,经过多年评分的积累,最终成为第一。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肖申克的救赎》成为世界第一电影的传播链:

在这部电影还没有被奉为神作之前,因为票房低,但又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所以没看过的观众会很好奇,为什么卖的这么差的一部电影却能得到那么多奥斯卡奖项的认可。

同时,还是因为电影的票房不高而且卖相不好,观众在自己家小屏幕观看这部电影前的期望值会很低。观影前的低期望值和观影后的极大惊喜给影片带来更好的评价,本以为是一部特别无聊的电影,没想到看完却无比震撼。

当这样的好口碑越来越多,而且这些口碑评价反馈可以通过互联网被看到,《肖申克的救赎》逐渐成为口碑神作,此时没看过的观众又会被从众心理所左右,这么多人评价出来的高分电影一定不会差,实际上电影本身也的确值得这样的好评。

“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

肖申克20周年部分主创再次相聚(中坐灰领带为导演)

所以,《肖申克的救赎》的伟大之处在于,也许它本身就是一部适合一个人静下心来欣赏的小屏幕电影,它的价值在于观看电影文本后不同的二次理解,而非电影院带来的感官娱乐和仪式感。

你可以从安迪在充满粪水的下水道里爬行看到的坚忍……

可以从瑞德看到友谊,从狱长看到虚伪,从上尉Hadley看到暴力,从老布看到被完全体制化的个体,还可以看到希望、自由、统治、压迫、种族、宗教等等无数涵义。

你通过《肖申克的救赎》看到的这一切,就是你自己。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 电影榨汁 ID:moviewrite授权发布,原标题:“世界第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到底好在哪?,作者:榨汁,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展开 收起

云闪付 62会员年卡 填写手机号码充值 云闪付62VIP一年 62vip会员

云闪付 62会员年卡 填写手机号码充值 云闪付62VIP一年 62vip会员

52元起

云闪付 每年立省72元 云闪付62会员一年 云闪付62vip年卡 填写手机号自动充值

云闪付 每年立省72元 云闪付62会员一年 云闪付62vip年卡 填写手机号自动充值

52元起

《改善两性关系的秘密第二季》音频节目

《改善两性关系的秘密第二季》音频节目

暂无报价

小小优趣 狂欢限量 年卡VIP会员

小小优趣 狂欢限量 年卡VIP会员

暂无报价

《老梁的四大名著情商课》 音频节目

《老梁的四大名著情商课》 音频节目

暂无报价

WPS超级会员年卡372天 加送1个月到账13个月 再送12个月1T云空间 含200+会员特权

WPS超级会员年卡372天 加送1个月到账13个月 再送12个月1T云空间 含200+会员特权

148元起

学而思网校 少儿编程C++——小小极客初长成 直播课

学而思网校 少儿编程C++——小小极客初长成 直播课

暂无报价

《局座讲风云人物》音频节目

《局座讲风云人物》音频节目

暂无报价

《汪汪队立大功:儿童安全知识课》音频节目

《汪汪队立大功:儿童安全知识课》音频节目

暂无报价

《蒋勋细说红楼梦》音频节目

《蒋勋细说红楼梦》音频节目

暂无报价

《世界历史大师课》音频节目

《世界历史大师课》音频节目

暂无报价

《凯叔西游记【第一部全集】》音频节目

《凯叔西游记【第一部全集】》音频节目

暂无报价

《李小牧深喉日本》音频节目

《李小牧深喉日本》音频节目

暂无报价

音乐传教士刘岠渭:《古典音乐入门课》

音乐传教士刘岠渭:《古典音乐入门课》

暂无报价

《安宁老师的日语课【0-N1》音频节目

《安宁老师的日语课【0-N1》音频节目

暂无报价

《李小牧深喉日本-黑道风云》音频节目

《李小牧深喉日本-黑道风云》音频节目

暂无报价
115评论

  • 精彩
  • 最新
  • 九四年是电影史上神奇的一年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就是红白蓝三部曲里面那个红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苏联刚倒下那几年,美帝的文艺随着世界范围霸权膨胀而发展。现在烂片真多,也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帝在衰落。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还有3条回复
    收起所有回复
  • 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影总是被后来人各种解构,仿佛作者在写作、导演在拍摄时就在身边全程参与,实际上都是自我臆测,强加给原著的,人家当初其实哪考虑这么多弯弯绕,如果真考虑这么多,面面俱到,或许当初根本就成不了经典!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面面俱到肯定做不到,但很多细节肯定是经过考量的,绝对不是后来解读者强加这么简单的,但有一些确实会实现连作者当时都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神来之笔吧,不能过度解读,但是也要尊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他自身想法的投入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赞同…………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还有2条回复
    收起所有回复
  • 肖生克大战阿甘正传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阿甘1号肖申克增1号 个人愚见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我倒觉得阿甘正传才是爽文,不客气的说,和国内修仙打怪的爽文一样。好像有外挂……。不过拍的的确不错,串联的挺好的。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同,阿甘一路上实在是太顺利了,各种好运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所以我不喜欢阿甘,凭借阿甘所做作为他的一生应该是悲剧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还有2条回复
    收起所有回复
  • 好在给人希望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安迪举起石块砸下水道水管时喷出来的实际上是巧克力水,后面在水管里爬行实际也是巧克力水 [高兴]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绝大多数在电影里死掉的人,其实都没死。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谁说没死,难道后来没有生老病死意外死 [邪恶]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我感觉一般,可能是文化差异导致我理解不了那种情怀,不就是越狱加坑典狱长,我感觉我更喜欢美丽心灵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是美丽人生吧?我还是喜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棒棒哒]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有美丽心灵的,我也很喜欢美丽心灵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还有3条回复
    收起所有回复
  • 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这部电影最好的阐释了这个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第一次看惊为天人,后面又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希望是个好东西 [皱眉]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red:hope是危险的……
    这片子里的两个男演员都不错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看了很多年,看了很多次,确实是经典!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硅谷高科技,遍布世界的军事基地,影视作品的输出 是美帝称霸世界乃至改造世界的三大要素,尤其是最后一项,好似化骨绵掌,化人于无形,无人能及。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准确的说是流行文化,不仅仅是好莱坞,还包括音乐、生活方式等等。国家综合实力提升,这些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发生,很难阻止,譬如理应仇美的中东国家却有大量年轻人亲美。现在谁都知道文化输出的重要性***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统战工作七十年,一招败在美剧前。 [惊喜]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还有1条回复
    收起所有回复
  • 隐忍了整部片子,最终爆发,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看完有种很轻松的感觉 [邪恶]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所以这种类型的片子一般分都高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 摩根佛里曼我始终不相信他是那样的人!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好文,点赞 [鼓掌] [献花] 第一次看是很多年前在b站看的未删减版。这电影的宗教属性是耐看的关键。从道家的眼光来看,简单说,一黑人一白人代表阴阳,一有罪一无罪也是阴阳;监狱就是丹道修炼的海底丹田,是坎卦,是牢,是束缚住一阳的地方;掏洞而逃就是运河车过三关上乾顶的过程……圣经也好道经也罢,最终说的都是一回事 [高兴] 当然,主创团队也居功至伟 [鼓掌] [鼓掌] [鼓掌]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没有之一(个人观点)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一直有一事不明,安迪越狱后,监狱墙上遮盖盗洞的画是谁贴上去的 [大吃一惊]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收藏起来慢慢看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这么高级的电影我竟然没看,可能被片名骗了。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 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thing,and never dies forever!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记错了,有点偏差 [苦恼]

    校验提示文案

    提交
    收起所有回复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495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