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用品清单,做精明妈妈,不必买的鸡肋母婴单品要清楚
对于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准妈妈来说,为即将见面的宝宝和自己囤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业余活动”。原本已经属于重度剁手人群的菇凉们,在泛滥的母爱之下,会更加无法抑制地各种买买买。
Go姐就是其中之一,从孕20周开始各种刷微博、逛母婴论坛取经,研究各种版本的孕期囤货清单,总感觉要把清单里有但手里没有的“货”买下来才安心。
可是等到宝宝出生后才发现,很多东西买得太鸡肋。有的真心没必要,有的直接不好用,还有的直接对宝宝有害无益,但是钱也花了,只能闲置落灰,各种后悔。为了造福后生的宝妈,今天,Go姐就给各位准妈妈们盘点一下孕期囤货中什么最不值得买,让你少花点儿冤枉钱。
宝宝篇BABY
1婴儿吸鼻器+婴儿清洁镊子
Go姐有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宝宝的指甲剪、头发刷子、棉签棉球等护理用品。其中垫盒底儿的当属婴儿吸鼻器和清洁镊子。当初为了防宝宝鼻塞而准备的,但买回来却从未派上用场。
新生儿的小鼻子很脆弱,误操作吸鼻器很容易损伤鼻粘膜导致出血。宝宝鼻塞时,可以用棉签蘸温水,轻轻拨出分泌物(动作一定要轻柔)。如果看不到鼻子里的分泌物,但宝宝仍不能正常呼吸,那么可用温热的小毛巾敷在宝宝的鼻根处,让湿热的空气进入鼻孔,可以缓解一下鼻塞。其实,宝宝是不会被自己的鼻屎憋死的,但如果是情况严重的鼻塞,建议妈妈求助医生用药物治疗。
2宝宝护腹围
常听说宝宝肚脐怕着凉,Go姐囤货时当然少不了买宝宝护腹围,但宝宝几乎没用过,属于鸡肋闲置品。对于不会踢腿翻身的新生宝宝来说,护腹卷虽然能够围在小肚子上,但宝宝用包被包裹,没必要再缠一层针织棉布。
何况宝宝能够轻而易举就将包被踢散的时候,护腹卷很容易错位,根本起不到保护小肚子不着凉的作用。新妈妈如果实在担心宝宝小肚子着凉,可以用一块大枕巾裹住宝宝的肚子。
3新生儿手套
Go姐在准备宝宝衣服时,不仅选购了新生儿手套,还买了材料包自己动手制作。Go姐和许多新妈妈一样,担心宝宝把脸抓伤,但却忽略了戴手套可能对新生宝宝造成的伤害。从婴儿发育的角度看,戴手套直接束缚了孩子的双手,使手指活动受到限制,不利于触觉发育。
从安全角度看,棉织品小手套的内里难免有线头脱落,如果没有仔细检查好,很容易缠住新生宝宝的手指,影响手指局部血液循环,如果发现不及时,有可能手指坏死而造成严重后果。
为避免宝宝抓伤自己的小脸,妈妈可以趁宝宝熟睡时小心仔细地帮TA修剪指甲。剪指甲时一定要抓住宝宝的小手,避免TA因晃动手指而被剪刀碰伤。另外要注意,指甲不要剪得过短,以免损伤甲床。所以,新生宝宝真心没必要戴手套,小手露在外面可以感知这个陌生的世界,到处摸摸碰碰是没有关系的。
4新生儿枕头/矫正头型枕头
新生儿是不要需要枕枕头睡觉的,因为这时候宝宝的颈椎是平直的,用枕头反而会让宝宝气道弯曲、呼吸不畅。而“矫正头型枕”、“防侧睡定型枕”,就更不建议妈妈们购买,美国CPSC和FDA警告,不要使用为保持婴儿特定姿势(防扁头)设计的矫正头型枕,这类型的枕头在过去有导致婴儿死亡的案例。
新生宝宝并不需要枕头来提供额外的舒适感,但随着宝宝长大,TA可能会希望像大人一样,拥有一个枕头。那么这个时候,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个枕头。有人建议用枕头防止婴儿睡成平头(扁头),这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并不适用。其实,“扁头”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来改变,比如竖着抱宝宝;勤换左右手,或左右肩来抱;睡觉以仰卧(背朝下)的姿势放床,睡着后,宝宝自己翻身变为侧卧或者俯卧;帮宝宝调整头的朝向,尽量避免宝宝的头长期只睡一边;宝宝醒着时在大人看护下多趴着玩,也可以让宝宝向左或右侧卧着玩。
5出牙凝胶
Go姐从囤货清单中看到的德国“出牙凝胶”,刚好朋友在德国,就帮买了一只,孕期用来涂口腔溃疡,确实能够缓解不适。Go姐的宝宝出牙期间,家人给Go姐看了和睦家药师冀连梅的一篇文章,于是出牙凝胶也成为闲置品。
文中写道,这类“出牙凝胶”含有“利多卡因或者苯佐卡因”(lidocaine or benzocaine),这两种成分都属于局部麻醉剂,常常用于手术时的止疼和麻醉,可以阻滞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感受不到疼痛;制成口腔凝胶时,常用于严重和复发口腔溃疡,多建议短期使用。
2012年,美国药监部门FDA和中国药监部门CFDA都对苯佐卡因凝胶相关的高铁血红蛋白症风险发布了不安全的警告,禁止2岁以下儿童使用此类凝胶。美国FDA对含利多卡因的药膏发布的风险警告中提示过量用可能导致呕吐、惊厥、嗜睡等副作用。当宝宝因长牙而表现出疼痛或不舒服时,最安全的方法是:妈妈用手指帮助宝宝按摩牙床,或让宝宝咀嚼在冰箱冷藏室里充分冷却过的清洁牙胶或纱布。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给宝宝使用放在冷冻室的纱布,以免冻伤口腔黏膜。
6学步车
崔玉涛在微博中写道:“不论使用学步车,还是学步带,孩子的走路姿势不完全由自己掌控,实际上意义不大。”
学步车已经被证实不能帮助促进宝宝学习行走,相反还有很多危害:阻碍运动协调功能成熟;容易造成X或O型腿;引起意外伤害(已有多起孩子使用学步车无法刹住冲下楼梯受伤的报道)因为限制了孩子自由探索学习的机会,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等等。
我国卫生部《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中提到不建议使用学步车,美国儿科学会提议禁止生产销售学步车,加拿大2006年立法禁止生产学步车。
7宝宝腹泻肚脐贴
Go姐孕期被药房热心的白大褂阿姨推销了两盒著名的丁脐贴。宝宝二个月打疫苗后大肚子,贴了好几盒丁桂儿脐贴,但丝毫不见好转。去医院化验,医生说是细菌性腹泻,开了一盒对症的抗生素颗粒,吃了一个礼拜,之后吃益生菌调理肠胃。
前阵子,宝宝又拉肚子,Go姐用保鲜膜裹着新鲜的粑粑去医院化验,医生看了化验结果说是消化不良,有可能小肚子着凉了,注意饮食和保暖就可以。两次见医生都没有提到婴儿腹泻肚脐贴的事儿。直到上周日带宝宝体检打疫苗,忍不住问了医生,腹泻贴肚脐到底有没有用。
医生委婉地说,有些宝宝贴肚脐没能治疗腹泻反而过敏。医生又告诉Go姐,病毒或细菌感染需要及时服用药物,着凉导致的腹泻要注意保暖,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生理性腹泻可以通过饮食和益生菌辅助治疗来调理。
看来,腹泻肚脐贴和退热贴大同小异,只不过是缓解妈妈的心理焦虑,感染型腹泻或是消化不良型腹泻都是能够对症治愈的,千万别图心理安慰,就给宝宝娇嫩的皮肤贴一层胶布,万一过敏,就真是“花钱买罪受”。
8退热贴
宝宝在接种疫苗后有可能会发烧,囤货清单中当然少不了退热贴,然而,退热贴对宝宝退烧并没有多大功效,只不过是安抚家长的焦虑心情。关于退烧的治疗,无论是中国的儿童发热指南,还是美国儿科学会、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或是英国NICE里都没有提到退热贴。
物理降温有两大形式——冷降温和温降温。退热贴采用的是冷降温的原理,但冷降温并不意味着体内温度降低,而且冷敷会使得皮肤血管收缩,反而会妨碍其热量散发,对于退烧并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有些退热贴里面添加了冰片、薄荷、桉叶油之类的物质,这些东西会让局部皮肤感觉凉意,但并不是真的降温。妈妈们购买退热贴最主要的目的是缓解宝宝发烧时的不适,但退热贴给额头局部带来的这种凉意并不是所有宝宝都能耐受,网上也不乏“退热贴过敏”的案例。物理降温要从全身皮肤降温,家庭护理时比较舒适有效的办法是温湿敷和洗温水澡,如果室温相对高一些,还要让宝宝穿得少一些,让散热机会多一些。
9Childlife“三驾马车”
Childlife旗下,号称“能够顺势治疗感冒”的“三驾马车”(第一防御液、VC、紫雏菊),是许多囤货妈妈热捧的海淘产品,Go姐当初也被种草了,但毕竟“是药三分毒”,最后理智压倒了剁手的冲动。和睦家药师冀连梅在微博中写道:“她们家(Childlife)的产品不属于顺势疗法产品,也不是药品,是营养补充剂,即我们国家说的保健食品。他们自己介绍有增强免疫功能,但FDA并没批准,产品也不用于任何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目的。”
2007年,美国FDA(食品和药品监督局)已禁止两岁以下儿童西药感冒药的上架,是否吃药并不能缩短病程,宝宝感冒咳嗽了,多喝开水,注意休息,是能够自愈的。美国专门研究现代医学以外的补充剂和草药的官方科研组织NCCAM给VC的评价是:“只能轻微地减轻感冒病程和症状,但无法预防感冒”。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对紫雏菊的药效评估是:“对普通感冒可能有效,即使真对治疗感冒有帮助,效果也一般。”NCCAM则认为紫雏菊无法减轻感冒症状和预防感冒,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没有充分研究,而且观察到给儿童服用紫雏菊会有更高的过敏起疹子的风险。第一防御液以“天然成分”为主打,但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疗效的证据。
妈妈篇MOM
10、月子水
许多囤货清单中都提到了“月子水”(米酒),Go姐的邻居坐月子时,其家人真是一箱箱地往家里搬“月子水”。除了“不能喝水,要喝煮米酒”的传言,Go姐还听到过“产后女性要用米酒洗澡”的建议。其实月子水就是米酒,由稻米经发酵后的产物,其主要成分为水、酒精、糖类及氨基酸等。
妈妈们都知道,米酒的酒精学名乙醇,是一种中枢神经毒性物质。服用乙醇30-60分钟后即能在血液中检出。对于产后哺乳的妈妈来说,酒精可通过被动弥散的方式进入乳汁,含酒精的乳汁会对小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造成影响。
在孕期,几乎每个妈妈都对那些危害胎儿和孕妇的潜在因素避之唯恐不及,怎么反倒在哺乳期放纵母婴摄入酒精呢?哺乳期妈妈用米酒洗澡也不可靠,因为酒精也可经皮肤进入血液中。有商家说明,产妇饮用米酒要先用大火煮沸15分钟。但这样一来,大部分酒精早已先于水分蒸发掉了,剩下的“月子水”则是以糖水为主的液体混合物。
花费不菲买来的“月子水”,处心积虑熬制了15分钟,喝进肚子的只不过是一杯糖水,营养价值未必比得过一碗红糖鸡蛋汤。
Ps.嘴馋喜欢喝米酒的妈妈可以在家自制酒酿,用1.5斤圆粒糯米配一袋酒曲,成本4元可以做出一大锅“月子水”。
11束缚带&骨盆带
母婴店热卖的束腹带和骨盆带,宣称可以帮助妈妈们更好地恢复腰部曲线。但也有医学微博贴出了台湾妇产科专家的采访视频,称“孕妇产后使用束腹带会增加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的发生率”。
Go姐就束腹带的问题咨询过产科医生,得到解释是,剖宫产后,束腹带用来压迫手术切口防止出血;防止被其他污物污染;产妇下地时,收缩腹部,协助增加腹肌力量,便于行走。
当然,医生所说的是临床上所用的腹带,使用无弹力棉布;一定要松紧适度,不能影响正常呼吸与进食,并且不能紧到影响血液循环;与母婴店常见的高弹力束腹带是不一样的。临床上对剖宫产所使用的腹带,通常建议使用时间最长为6周,每天最长12小时。
而母婴店所售的那些高弹力的腹带,不仅有白天型和夜晚型,提供一天24小时穿戴,并且推荐产后立即使用,且连续使用6个月之久,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和腰肌的废用性萎缩,不利于腰肌恢复。
英国专家认为,使用长达耻骨联合以下的、松紧合适的腹带,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生产对盆底肌的伤害。但若使用长度没有超过耻骨水平的腹带,当咳嗽、提重物时腹压增高,由于腹带的作用,压力则会更多地向下传导,集中作用于盆底,反而导致盆底器官更容易脱垂。其实,妈妈们完全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甩掉腰腹赘肉。产科医生们从临床实践得出的经验,也是更推荐通过运动及训练让这些肌肉和骨骼得到复原。
12橄榄油
随着肚子越来越大,让孕妈妈非常不安的事情就是肚子上出现一道道粉色的妊娠纹,各家囤货清单中也提到不同品牌的护理油,甚至是食用橄榄油,号称能够预防和消除妊娠纹,有着普通油脂不具备的护肤功能。
Go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涂过两瓶身体护理油,侥幸没有出现妊娠纹。其实妊娠纹产生于皮肤中间的真皮层,由于真皮受到的张力过大或者持续时间长,导致真皮层断裂,从而出现斑纹。大约有50%~90%的孕妈妈在怀孕中会出现妊娠纹。
2012年11月,循证医学系统评价资料库(CDSR)发表了一项综述,总结了目前能够找到的6项用各种乳液处理妊娠纹的医学试验,涉及的受试者人数共有约800人。这些研究的结果很令人失望:使用包括橄榄油、可可脂等各种常见“功效成分”的乳液,与使用不含有“功效成分”的安慰剂,以及不做任何处理,这三者的结果都没有差别。也就是说,无论是用了橄榄油还是安慰剂,或者什么也不用,妊娠纹的情况都不会因此变化。
长不长妊娠纹,长得有多严重,跟涂什么护肤品没有什么关系。其实,真正能对减少妊娠纹有所帮助的措施,大概也就是避免怀孕时体重过度增长了。用橄榄油预防和消除妊娠纹,只是没有科学证据支持的美好愿望罢了。
13防辐射服
Go姐的堂嫂刚刚知道自己怀孕啦,本来就容易焦虑的孕妈妈在防辐射服要不要买这个问题上,就更加犹豫不定。Go姐当然告诉她:防辐射服是孕期囤货中最为坑爹的一个物件儿,而且是中国特色。她还是很焦虑地问Go姐当时有没有穿防辐射服,答案是Go姐整个孕期都没有穿辐射服,当然了,买都没买!
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比如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伽玛射线还有X光,这些电离辐射可以直接杀灭或损伤细胞,或者改变了DNA的结构,造成遗传上的影响,对人体有显著危害,我们需要关注接受的剂量并加以防护。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日常非电离辐射会导致孕妇流产率、胎儿畸形率的提高,也不会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过低。只有很微弱的证据表明某些日常非电离辐射与某些疾病的发病相关,但无法证明其因果关系。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定量的天然电离辐射,但剂量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无需恐慌。
其实,真正的辐射危害只跟医院的X光机或是核电站这些“强力部门”有关,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会有可能出现大量的电离辐射。此外的辐射都是非电离辐射,从红外线、可见光到各种无线电波,非电离辐射最显著的效应就是加热;比如烤箱主要利用的红外辐射,而微波炉则是微波辐射,孕妈妈在安全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钻进烤箱或微波炉被烧熟了就好。
对了,唯一需要做一些防护的非电离辐射当属紫外线,孕妈妈们注意不要在太阳下长时间暴晒,不要将紫外线灯当日光灯用。
当然,穿防辐射服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比较明显的标示“我是孕妇”,乘坐公交车或地铁比较容易被“让座”😋。
本文经MamaGo授权发布,原标题:不必买母婴用品清单,看看剁手妈妈为哪些鸡肋货花了冤枉钱?! | 省钱大行动,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深圳阿加莎
校验提示文案
auntienine99
校验提示文案
冬夏2008
校验提示文案
Am玲
校验提示文案
floodbeast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7727224908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7727224908
校验提示文案
floodbeast
校验提示文案
Am玲
校验提示文案
冬夏2008
校验提示文案
auntienine99
校验提示文案
深圳阿加莎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