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天湿疹爆发,瘙痒难耐!
痒——痒——痒!
炎炎夏日,是各类皮肤病大聚会的高发季。
到了梅雨季,主打一个闷热潮湿,湿疹、汗疱疹、热痱子、蚊虫叮咬、头屑、脚气……皮肤可谓是遭了殃,犹如蚂蚁在身上爬,痒到心窝里了。
近日来连续不断的暴雨,许多城市都出现洪涝灾害,如果下雨后趟水,雨水中藏着的细菌微生物很容易从皮肤毛孔趁虚而入,损伤皮肤屏障。
大人或许还能忍忍过去了,如果是皮肤娇嫩的小朋友,感觉痒就会一直挠,只会加重皮肤损伤。
为什么夏天皮肤病高发呢?
一个字:湿!
湿邪丛生的源头,是阳气不足、正气亏虚。
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伤阳助湿的事情,但却被我们忽视掉了。
夏天阳气旺盛,但"阳盛于外而虚于内”,脏腑里的阳气跑到体表,体内就容易虚寒、阳气不足。
此外,夏天汗出增多,也容易使阳气宣发太过,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状况。
而梅雨天湿浊丛生,当中阳不足时,就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
再加上防暑贪凉,空调、水果、奶茶、冰淇淋等等,致内寒过甚伤及脾胃阳气,无法运化水液代谢,增生内湿,更是雪上加霜。
长此以往,脾胃运化水湿能力越来越差,湿邪长时间排不出去,都郁在腠理之间,从皮肤发出来了。
化湿经典方:藿香正气水
想要解决夏季皮肤病问题,涂药膏担心有激素问题,而且治标不治本,强行把排邪通路封死了,只会反反复复。
如果孩子抗拒吃药,又不能很快见效,该怎么办呢?
有个化湿的经典方很好用——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藿香、紫苏、陈皮、茯苓、厚朴、大腹皮、白芷、半夏曲、白术、苦桔梗、甘草组成。
而家中夏天常备的藿香正气水,就是由藿香正气散配方而来的中成药。
人们常常用它来解暑,但其实它更大的作用是祛湿。
我们看其中成分便知——以藿香领衔,是芳香化湿的要药。
《本草正义》记载:
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去恶气者,湿漫中宫之浊气也……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
很多人想到藿香的第一反应,是味道很冲。就是这股霸道的芳香味,让其有醒脾健胃、化湿避秽的作用。
而且藿香性味辛温,所以能解表祛湿。
紫苏叶和白芷也是辛温的,辅助藿香芳香化浊、散去体表的风寒湿气。
半夏和陈皮同样辛温,功在理气燥湿;厚朴和大腹皮苦温,能行气燥湿,让气机运转起来,给湿邪通路,共同排出肠胃的湿浊。
桔梗宣肺化痰,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宣散皮肤毛孔的邪气。
祛湿很全面了,那么“正气”在哪里呢?
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淡渗利湿,甘草益气补中。
总结一下,藿香正气水之所以经典,有三大特性——
1、善用各类祛湿药有芳香化湿、理气化湿、解表散湿、淡渗利湿、温苦燥湿,来化体表湿、化肠胃湿,全方位多维度把体内的湿邪彻底清除。
2、采用温化水湿的思路虽治夏日病,但没有一味寒凉药,都是性温的,这是中医常用的“温化水湿”治疗思路。就像给阴霾湿地照进阳光,通过驱散体内湿邪,改善夏天身体的多种问题。
3、祛湿不忘扶“正气”之所以会生病,归根结底还是正气不足,使邪气趁虚而入。所以要恢复正气,则邪气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