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跟拍10个北京中产家庭,结果扎心:孩子不是泥巴,不能捏成你想要的样子
纪录片《人生七年》,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教育题材纪录片之一。
这套纪录片每隔7年记录一次孩子的成长和人生,记录孩子们的出身与变化、拼搏与挣扎、成功与失败、甚至疾病与死亡,将这些真实的人生片段串联成史诗。
最先拍这个题材的是英国BBC。
从60年代跟踪拍摄到21世纪,7岁的孩子,变成63岁的老人,真实地看完了几个孩子的一生,纤毫毕现,太过震撼。
后来日本也拍了自己国家的版本。
从7岁拍到28岁,从稚子到青年,眼见着孩子们势不可挡地走向平凡人生。
这个题材的纪录片,让人心生敬畏。
英国版和日本版的《人生七年》桃蛋妈都曾写过,有不少家长留言说:想看中国版的。
最近,桃蛋妈发现了一部非常相似、值得献上敬意的中国纪录片——《零零后》。
这部纪录片,可以称得上中国版《人生七年》。
它讲的是一群00后孩子,从同一所幼儿园出发,从幼童到少年的人生轨迹。
从2006年到2016年,跟踪拍摄了10年。
作为中国唯一一部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它比英版和日版的《人生七年》,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看到这些中国孩子的面孔,你就知道,这里面讲述的就是我们的故事。
片子之所以叫《零零后》,因为拍的是零零后,更因为这一代家长和孩子,跟上一代、上上一代大有不同——
如今的教育被空前地重视,教育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家长的付出与焦虑也成倍数增加,孩子的个性也更加多元多变,总之,在00后、10后身上,教育变成了一个更复杂的工程。
为人父母,我们都想用自己的掌控与付出去修正孩子的成长,让他们的人生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
这部片子,讲的就是一个“捏泥巴”的过程——家长和孩子这块尚未成形的泥巴互相博弈,同时用爱浸润这块小泥巴,希望他们成“器”。
整套纪录片有五集,记录了数个孩子,其中有这么7个孩子的故事,特别戳中当下的教育焦虑,分享给大家。
01
孩子内向,必须改变么?
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社会对性格外向、俗话说“会社交、会来事儿”的人,奖励更大。
作为家长,又岂不知这个道理。
如果你的娃偏偏不活泼不开朗,特别内向呢?
纪录片里有几个特别内向的孩子。
一一,这个名字简单的姑娘,人可不简单。
三岁时,她就喜欢一个人呆着,不想交朋友。
小朋友们都聚在一起玩沙子,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被身边的欢声笑语干扰。
她对不交朋友这件事,想得非常明白。
老师问她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她说,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园长李老师对她说人人都需要朋友,她说:我就想一个人,我有权利这样。
李老师不放心,告诉了一一的妈妈,让妈妈来幼儿园帮助一一融入集体。
听到老师叫家长,桃蛋妈肯定会焦虑。
一一妈妈听到这个建议却淡然一笑,她说,自己和孩子的爸爸都是安静的人,女儿这个状态,她觉得很正常。
不过她还是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来到了幼儿园。
结果,一一只有和妈妈在一起时才能融入集体,当人群散去,她还是只跟妈妈玩。
后来,这件小事也很快烟消云散在了一一的成长过程中。
老师和家长,从此都没再试图用外力改变过她。
另一个男孩锡坤,他的妈妈和一一的妈妈正好相反。
在幼儿园里,锡坤就对世界表现出了好奇,他喜欢翻箱倒柜地探索世界。
长大后,锡坤痴迷于科学实验,也喜欢变魔术,神秘的现象总是能让锡坤眼前一亮。
他还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想当科学家。
左为锡坤
这么一看,锡坤是不是挺优秀的?
但是妈妈不满意,因为儿子的性格太内向。
为了让孩子享受到社交的乐趣,她不断地改造孩子,期待孩子可以通过锻炼,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她在家里给锡坤成立了一个科学实验室,目的是吸引小朋友们来家里玩。
为了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给他报了语言班,夏令营......
功夫和钱没少花,可结果呢?
科学实验室有了,小朋友们来了,但锡坤只对自己的事感兴趣。
在语言班里,不爱说话的锡坤成绩平平,跟他一起来的孩子升入了高级班,他还在原来的班里徘徊。
在夏令营里,无所适从的锡坤只想一个人待着。
夏令营快要结束的时候,妈妈让锡坤主动在结束仪式上表演一个魔术,这给锡坤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锡坤为此发愁到起不来床,最后,他决定放弃表演,妈妈知道后,直接从家赶了过来。
她逼着锡坤上台,理由是这个节目会很出彩。
但是,主动登台表演这个要求,恐怕很多外向的孩子都做不到,更何况内向的孩子呢?
崩溃的锡坤直接捂着毛巾哭了。
妈妈还是不依不饶,非让他表演。
理由一听很有道理:逼他一下对他是有好处的,是对他负责任。
锡坤最终还是上台了,魔术表演并不顺利,话筒失声,走位出错,妈妈以为可以出彩的经历,变成了锡坤从此的一个心理阴影。
付出的努力越多,儿子距离她的期待越远。
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的她,这么总结自己的教育:
我很努力,但是如果打分的话,我不会给自己打高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内向的孩子就没有容身之地,没有未来么?这个问题,或许长大后的一一可以回答。
幼儿园之后,一一的父母并没有矫正过女儿的性格,他们也不觉得内向是必须要修正的缺陷,父母完全接纳这样的她。
长大后,这个从小内向到大的孩子,反倒是最能自洽的。
小学的时候,一一也交到了一些朋友,体会到了和朋友在一起的乐趣。
性格偏内向的她,更能享受独处的时光,一个人做很多事都不会觉得孤单。
她专注读书时,非常有定力,连很多成年人都自叹不如。
一一是早慧的孩子,对内向的认识,可能比锡坤妈妈更深刻。
她说:
“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讲,社会对内向的人是有点不公平的,它在要求每一个内向的人都变得外向,其实内向的人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的。”
一一安静又坚定,性格没有丝毫拧巴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总觉得让人放心。
其实,锡坤也可以这样。
锡坤不善于跟人打交道,但是对这个世界怀有巨大的好奇心和极强的钻研精神。
做实验时惊讶欣喜的表情,眼里有光。
他会动手做一些科学小发明,兴致勃勃地讲解原理。
他本可以做一个安静内敛的科学小达人,却总是被妈妈一次次提醒:
你的性格不完美,需要改变。
锡坤妈妈是整个片子里最焦虑最紧绷的妈妈,给了锡坤最多的控制。
但她的孩子锡坤,却远远不是整个片子里最差的孩子,跟其他孩子相比,锡坤的闪光点甚至更突出。
然而就在观众以为,锡坤肯定会特别讨厌妈妈时,镜头里又出现了母慈子孝的一幕。
或许我们还不善于接纳孩子,认为他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但你的孩子远远比你宽容,比你慷慨。
即使被挑剔,他们也会悄悄地原谅了你,继续无条件地爱你。
02
交朋友这件事,从来不容易
性格内向通常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朋友不多。
这才是很多家长担心的,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你没有朋友,怎么在社会中吃得开?
的确是有人擅长交朋友的,比如乐乐。
在乐乐到来之前,幼儿园里的女孩毛毛和男孩葆葆已经成了好朋友。
乐乐为了进入这两个人的小圈子,煞费苦心。
比如,挤到两个人中间,做一些夸张的动作。在玩过家家的时候,努力争取角色,哪怕是跟布娃娃一样扮演“孩子”。
乐乐的爸爸说,儿子特别乐意跟小朋友玩,为了到想要的组里去,会想各种花招和办法。
有一次,男孩葆葆请了好久的假,乐乐趁机和女孩毛毛成了好朋友。
小孩子的友谊常常变幻莫测,等到葆葆再回来,乐乐已经和毛毛打得火热,葆葆被排除在外。
葆葆认为乐乐抢走了自己好朋友,两个小男孩之间剑拔弩张。
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在镜头没记录到的时刻里,三个孩子又愉快地玩在了一起。
后来,毛毛转学后,乐乐和葆葆的友谊也保留了下来。
交朋友这件事情,对乐乐来说像是一种天赋,不需要费多大力气。
长大后,乐乐依然喜欢扎进人堆里,平时玩的也都是群体项目。
但是对另一个女孩辰辰来说,交朋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幼儿园时,辰辰只有一个好朋友,南德。
对待这个朋友,辰辰非常真诚。
每个去幼儿园的早上,她都在院子里等南德,老师让她去屋子里等,她不愿意。
长大后的辰辰依然不喜欢太多的社交,她有一套自己的交友观,宁缺毋滥。
辰辰对妈妈说,不想长生不老,因为那样会看着朋友一个个地死去。
可以看出,这个孩子重情义,有想法,不会轻易随波逐流,一个个都是闪光点。
但是辰辰妈妈谈起女儿时,觉得女儿性格古怪:“女儿喜欢狼,为什么呢?”
辰辰的交友观、人生态度,都是对着摄影机说的。
妈妈之所以觉得她难以理解,可能是十几年来都未曾好好交流过这件事。
辰辰妈妈希望她多交一些朋友,尝试无果后,只能无奈地感慨一句:
你想让孩子那样,但孩子不一定按照你的想法去变。
性格外向、交朋友,是很多孩子成长中的一项KPI。
但是,孩子会按照你的想法来吗?
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自己的禀赋,有自己独特的DNA。
想把孩子当做一块泥巴,随便捏两下就变成另一种样子,可能比登天还难。
03
体制内的孩子“没灵气”?
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新的问题来了。
你的孩子是走传统教育路线,还是准备出国,接受西式教育?
纪录片里正好记录了走不同路线的一对好哥们,刘嘉阳和梁昊天。
刘嘉阳
梁昊天
幼儿园时,两人性格就大不相同。
刘嘉阳个性鲜明,有主见,特别受小朋友们的欢迎。
而梁昊天,经常状态不在线,有点小透明。
也不知怎么的,俩人竟成了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玩时,常常是受欢迎的刘嘉阳占主导。
梁昊天妈妈说,印象中梁昊天一直追着刘嘉阳跑。
刘嘉阳一直思维活跃,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为了去美国留学,他假期里特意飞去美国实地感受当地的教育。
因为良好的英语能力和外向、幽默的性格,他迅速和美国的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还热情地帮大家拼写中文名字。
梁昊天则不然,有一次,他和刘嘉阳一起参加一个夏令营。
夏令营里,刘嘉阳率先表达想法,因为活跃的思维赢得了小团队的领导地位。
当时,夏令营要求大家分组拍一部微电影,刘嘉阳毫无悬念地当上了导演,剧本创意也是他提出的,梁昊天则出演男一号。
因为NG了太多次,梁昊天闹起了情绪,撂下一句“太烦人了”就罢演了。
最后,在老师的调解下,两个人才勉强完成合作。
在小升初的节点,梁昊天准备走传统的中、高考路线,刘嘉阳则准备出国。
从此,两个人开始了不同的成长轨迹。
梁昊天的爸妈觉得,走传统的路径,大方向上不会偏差太多,更稳妥。
于是,梁昊天的时间被学习占满,每天辗转于各个辅导班之间,有的班他甚至完全都听不懂,写作业时也经常被爸爸吼。
而此时的刘嘉阳呢,正忙着打台球,做陶器,看武侠小说,玩滑板、玩遥控飞机、射击......
刘嘉阳的妈妈认为,自己的孩子很有主见,他自己可以做选择并且承担后果,做家长的有什么好焦虑的呢?
后来,刘嘉阳确实给了妈妈一个措手不及。
他一直打算去美国,因为听了一位在日本留学朋友的建议,又想改去日本,留学申请必须重来,有可能晚入学一年。
但是,妈妈依然支持他:有什么不可以,人生就是一种经历。
在我们看来,似乎刘嘉阳接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梁昊天则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学业负担。
但两个孩子对自己教育选择还挺认同的。
刘嘉阳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有想法,有主见,出国是挺适合他的选择。
但是梁昊天呢,一直被父母牵着,配合家长、老师的要求,无可无不可。
换句话说,他还没有找到“自己”。
这样的孩子,脱离了传统教育,可能会太过放纵,在自由里不知所措。
那梁昊天,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自己呢?
真正的改变来了。
中考结束之后,爸爸带着梁昊天去川藏线上骑行。
一路上地势险峻,各种上坡,再加上天气、日晒,有时候找不到一颗可以庇荫的树,环境很恶劣。
平时总叫苦叫累的梁昊天都坚持下来了。
最后五公里,梁昊天一边奋力骑车一边倒数:还有5公里、4公里、3公里......
爸爸看着充满激情和动力的儿子,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儿子如此的模样,似乎这次骑行,让梁昊天快速地长大了。
“发现自我”这件事,有人早有人晚。
比如一一,因为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特立独行,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也有像梁昊天这样的孩子,像一颗晚开的花,只要耐心浇灌,即使晚一些也终究会开放。
04
青春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纪录片里还有一个孩子,让桃蛋妈感慨良多。
萌萌,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叛逆女孩”。
萌萌的爸爸妈妈,在萌萌刚出生时,为了给她最科学的养育,每天都照着书本给她喂奶。
上幼儿园后,萌萌每天跟爸爸分开的早上总是伴随着哭声,还总是能感染身边的小朋友们,幼儿园里哭声一片。
爸爸一步三回头,哄她:别哭了,爸爸再抱抱你好不好?
为了培养萌萌,爸爸给她报了各种兴趣班,学游泳,学唱歌,学跳舞......
女儿偶尔表演个节目,爸爸配合得特别卖力。
然而曾经父慈女孝的情形,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上初二的萌萌,一回家就把房门关上,根本不跟爸爸妈妈交流。
妈妈一说她,她就回应:大妈闭嘴。
萌萌妈妈回忆说,萌萌小时候特别小鸟依人惹人怜爱,自己每次想到她小时候的一些事就特别难过。
说到这儿,萌萌妈妈眼圈一红,说不下去了。
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说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父母对孩子学习要求严格,生了二胎之后忽视了萌萌的感受。
但在纪录片里,你能明显感受到萌萌在这个家庭里的压抑。
从上小学起,学业重了,爸爸对她严格。
辅导作业时,爸爸常常着急上火,家里鸡飞狗跳。
明明知道女儿喜欢舞蹈,数学不好,还是押着她去学奥数。
当初的女儿奴,在孩子上小学后思考的是另一个议题:到底你的小孩长大后成什么样的人,你能接受?
幼儿园告诉孩子,要快乐地生活,能靠自己,快乐地能干自己想干的事,不伤害别人,也能保护自己。
但是,只是这个状态,你能接受吗?
萌萌爸爸显然不能接受,不接受,就只能跟着社会的规则走,拼命鸡娃。
女儿升入初中后,变本加厉。
看到闺女被老师点名,回家就是一顿数落。
老师在通知中会告知每个分数段有多少人,萌萌的87分不尽如人意,又是一场焦虑。
萌萌的妹妹小柚子到来后,萌萌与父母的关系更远了。
爸爸饭桌上批评大女儿萌萌,萌萌盯着手机一言不发。
这时候,小女儿把饭扔了一地,爸爸妈妈瞬间变脸,温柔地问小女儿:还吃吗?
萌萌说了声“爸爸我不吃了”,就默默拿着手机回房间了。
萌萌过生日,大家的目光又齐刷刷地集中在小女儿身上,爸爸妈妈一脸宠溺地哄妹妹:柚子,对萌萌姐姐说生日快乐好不好?
没等妹妹说出这句话,萌萌像要逃开这一幕的样子,赶紧说:妈妈我能许愿了吗?
萌萌家的状态,连萌萌爸妈的朋友都看出来了:
你们和柚子,你们仨才像一家人,怪不得萌萌心里不舒服。
即便这样,萌萌真的是爸妈眼里那个不可理喻的叛逆少女吗?
爸爸拍她和妹妹玩的视频,说:这是你第一天跟她玩,有纪念意义。
萌萌默默说道:这不是第一天。
显然,之前还有和妹妹一起玩的瞬间,没有被注意到。
导演问萌萌有什么愿望?
她说想回到过去,因为比较怀念,说着就眼泪就流了下来。
她怀念的小时候,可以自由跳舞,和爸爸妈妈亲密无间。
05
尾声
养娃就像捏泥巴,人人都想要孩子成才成器。
你需要了解泥巴的个性、天赋,还得搭配合适的温度、湿度,精心地把握力道和火候。
这中间的步骤繁琐、复杂,影响因素太多太多,几乎可以肯定,你的孩子也许会在你的预期之外,一骑绝尘。
然而,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生命力,他们会寻找自己的出路,即使偏离了我们设定的轨道,也不会就此成为一滩烂泥,每个孩子都会长成自己的样子。
最令桃蛋妈感动的是,我们的孩子,远比我们宽容。
在我们百般挑剔、修剪他们时,他们却比我们想象中更爱父母。
《零零后》,其实是一部理想主义者的作品,可以说是导演张同道的个人创作。
经费不足,张同道就到处去找钱,孩子长大以后,很多学校都不让进校拍,怕有负面影响,为了得到进校许可,他费了很多的工夫,动用各种各样的关系。
2006年的纪录片市场低迷,投资少,电视台播放机会也少,没有人想到它能拍十年,也没人预料到它能火。
作为中国唯一长时间记录孩子成长的纪录片,作为一部没有噱头、朴实真诚的纪录片,《零零后》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这背后是一个父亲的初心,张导说:“起初想拍这部片子,是因为我在寻找,怎么能跟我的孩子更好地相处。”
拍纪录片的父亲如此,我们这些看纪录片的父母,又何尝不是。
十年的光阴,数个孩子、家庭的真实故事,浓缩在五集纪录片里。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独特的答案。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 牛娃成长记 ID: niuwa1666授权发布,原标题:10年跟拍10个北京中产家庭,结果扎心:孩子不是泥巴,不能捏成你想要的样子,作者:桃蛋妈,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kpro
周大夫无痛人流从根本上解决您的烦恼!
校验提示文案
iiyou8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6010193220
校验提示文案
天涯海角0083
校验提示文案
yilanwuyu764914
校验提示文案
晶晶1122
在我们百般挑剔、修剪他们时,他们却比我们想象中更爱父母。
校验提示文案
你的棒棒糖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1849149444
校验提示文案
魔都Sky君
校验提示文案
独孤单
校验提示文案
闪妖
校验提示文案
尼古拉斯拉屎
校验提示文案
iweiran
校验提示文案
媛媛ZZ
校验提示文案
有个坏蛋
校验提示文案
j-clazz
校验提示文案
夜之哀伤
父母应给出正确的指引,帮助其获取准确的信息助其判断,在孩子的角度帮其分析权衡利弊,但道路是孩子自己走的;他们不是父母为模板的模具下的产物,也不是提线木偶。
问题是大多数父母自己都尚未成熟,也伴随着格局狭隘,孤陋寡闻,目光短浅,如何给出孩子正确的指引?萌萌的父母让她上的各种兴趣班估计萌萌大多并不真正感兴趣,或她没从父母那更多的信息助其判断,或没从父母那获得足够分析的意见帮她权衡;那个因数学不好而报的奥数班更是“教不得其法”,该做的是让她明白自己为何应该学习(数学),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是工具,让她用这工具解决一些问题,让她明白这工具是有用的,能帮助自己解决一些问题的,在未来能给自己带来助益也能给社会解决问题且前途也是光明的(我亦怀疑父母们是否足够的格局和远见以作出深刻而精辟的见解来阐述)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5958031208
校验提示文案
Zfc12
校验提示文案
sirius_chaos
校验提示文案
阿兹卡班的球鞋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9207791920
校验提示文案
禁止套娃
校验提示文案
摸摸咋地
校验提示文案
北极星候
校验提示文案
死宅中的大帅比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5958031208
校验提示文案
猪是的念着倒
校验提示文案
liufeeling
校验提示文案
jerryle
校验提示文案
SUJIAN5874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2415201045
校验提示文案
石乐志的家境贫寒值友
校验提示文案
weyes
校验提示文案
小麦麦丁
校验提示文案
天窗的幻
校验提示文案
这是第二次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4896799860
校验提示文案
bjornborg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3563794841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