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的门槛---ROCK 洛克 智能六口桌面U站小测
首次获众测签,确然意料之外,颇为惊喜。此处点明众测的个人看法,众拆为“三人”,意指白领,工人,技术宅等等非专业人士(肯定有专业团队参与众测的,但从众测本身的意义而言,我觉得专业团队不该参与,就像奥运选手参加社区比赛,很没有意义)。众测的核心在于让普通用户使用后给出个人心得,体会,感觉。可能很专业,可能很业余,然其要旨便是独立中立亲民。之前参与众测申请数十次,每每落选,之后看出的众测报告几乎都专业之极,有些测试装备算下来都要好几万的成本,不由产生过猜忌。是众测成了一种完全的广告,实际测试都给了专业人士?还是有太多专业团队参与众测抽签?这也是这次中签后深感意外的原由。废话连连,无非告知,本人普通人也,不专业,无装备,要看专业电压,电流测试数值,波动稳定性等等,网上已有相关专业评测数篇可参考。这里,只有实际使用的心得体会感觉,如实阐述,有啥说啥。莫谓言之不预也。
智能家居理念现在已逐渐深入人心,但其真正普及仍需时间沉淀,目前来说成本过高,各种设备互联的兼容性,稳定性也都需提高。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登堂入室肯定是谈不上了,摸一摸门槛还是可行的。而集中式U站充电是最为简便的门槛了。
我和老婆现在新居较小,两台笔记本,两部手机(安卓),两个平板(都是苹果,一台9.7的老爸调用了,一台7.9),因为我们在自己家里练crossfit,平时会有好友一起来练习,地方小,最多来两个人,手机iphone居多。我们一般晚上开练,来了之后就急着充电,只带线不带头的懒人自然是不少了,充电非常不便。巧合往往是小说里的设定。但我确实最近在预备购买一个多口集成的usb充电器。我申请众测一贯就是瞄一眼,感兴趣就顺手申请下。曾经有过买了ipad一周后中奖中了一台,这次总算运气,申请后都忘了这事了,在我下单前看到了Rock U站中签的短消息。
Rock是知名外设品牌了,正品价位一般都定位中端,国内山寨很多,我也曾买过Rock的手机壳,贴膜等,淘宝途径,无从辨别真假。那么我们来看看这次绝对正品的Rock U站的整体水准吧。
▲晚上回家一看到了,马上乘黑来几张,包装很严实,朕值到了封条亮明来源身份
▲据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我收到的正面仅英文名称的,还有一种是正面中英文名称都有的,
未知是否属实。背面包装说明是中英文的
▲防伪码和条形码
▲终于开始拆正装了
▲内盒是嵌套设计
▲包装内有一张纪念卡,卡片上印着我是Rock的第多少位用户,还有一个抽奖的小活动,
算是一种拉近用户,传达企业文化的小技巧
▲U站正身已现,官方资料显示产品尺寸为114*67.4*67.4mm(含底座),实际机身的尺寸为11*6.1*3cm,
这款U站采用了PVC+ABS复合型防火材质、进口元器件,通过49道生产工艺精湛打造,26项安全测试和
117小时循环测试,7重周密保护设计;1.5M超长的电源线基本能满足使用需求,但没有赠送捆扎带,
短距离收线要自行解决。安全保障方面共有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功率保护、过流保护、过压保护、
温度保护、短路保护七重保护(我是说明书复读机吗? )
▲这便是固定用的黑色底座,底下有粘性胶贴官方的资料显示是环保可移胶、可水洗,
保持粘性可反复使用那没什么好客气的,专业装备没有,水龙头肯定有,撕开保护膜,立马拿去冲洗了一番
▲分离式设计可提高U站的便携性,即便不用底座,横卧充电也不错,去旅行的话估计不太有人对带底座感兴趣
▲底座上两道卡扣,主要起到U站稳固牢靠的与底座连接的作用
▲主机后侧卡槽卡入卡扣
▲完全卡入了, U站正面从上到下有6个标准充电U口,分别为smart、ipad、android各两个,
说明书提到1.2U口是智能识别芯片,适用于包括手机和平板在内的绝大多数充电设备;
3.4U口则是IPAD专用充电U口;5.6U口是安卓手机或平板专用.由于每个USB口都采用独立输出设计,
所以无论同时给几部设备充电都不互相影响,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还实现了电流的稳定
▲电源口细节,左上方有一处污迹,无法完全擦除,原因不明
▲背部散热孔细节
▲充电插口细节
▲ U站底部采用激光镭射或者烫画工艺印的产品信息和注意事项,这里特别说明不能在
热带地区和海拔2000M以上地区使用。此款充电器兼容AC100-240宽电压,全球适用,旅行非常方便了
▲ 插上电线
▲通电, 蓝色电源指示灯亮度很高,晚上睡觉充电可能会有所影响,待机电能低于20毫瓦。
冲洗过的底座粘性果然维持水准,非常牢固,这对于6口U站来说非常实用,因为同时充电数台设备后,
极有可能因为拿起碰到充电设备而拖动U站,造成U站甚至连带设备一起丢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 插上两台手机,一台平板
▲ 三台同时充电气势不俗(我我我,一台到六台可都试过的,什么?哪六台?上图三台,
相机一台,给老爸的大平板一台,还有啥来着?,对了,小米充电宝,就是因为
能拍照的都充电了才没拍的哦 )
▲ 没有专业设备,简单测试下充电效率,常用设备充电时间都较自配充电器略快,U站机身温度仅是温热
综合来看,这款U站采用了极简设计,做工精良,用料比较充足,综合性能可靠。在家中使用也都能搭配各种办公桌和装潢设计,可反复清洗使用的粘性底座十分方便牢固,宽电压,可拆卸式设计提高了旅行使用的便捷性,散热良好,6口设计以2个智能识别,2个ipad,2个安卓为基准十分周到,对普通家用来说基本涵盖了所有可能使用到的设备。
充电性能方面目前高端智能手机有两类快充技术:
1.闪充技术,它增加了线材和接口的数量,把micro usb的线从5根增加到7根,电池接触点也增加,这样整体拓宽了线路,自然可以容纳较大的充电电流。
这种方案的缺点是电池成本增加,线材成本增加,兼容性低,必须用它专用的线和充电器才能实现快速充电,另外控制电路前置到充电器里也可能带来一些电路上的副作用。
2.高通为代表的快充技术(目前是Quick charge 2.0),其做法有点类似于远距离高压输电的原理,提升了USB充电器的输出电压(9v甚至更高),这样通过USB线缆以及Micro USB接口的电流还是不到2A,但是电压增加了,到了主板的充电控制电路那里的时候,再把电压降下来,电流提上去,这样就保证了USB线缆和Micro USB接口通过电流不变的情况下,提升了电池的充电电流。
从实际的充电速度上来说闪充速度要更快一些,但高通的快充技术却可以在普通的USB线材上实现充电速度的提升,综合来看各有所长。
ROCK 智能桌面U站采用真8A输出电流支持2.4A快速充电,从数次充电的结果来看,比原配充电器略快,集中式充电即便6口齐上也能保证充电效率,家里不再会东一台手机,西一台平板拖着尾巴扰乱视线。而笔电也得到解放,有时笔电拿来拿去拖个充电设备实在不便,突然脑筋短路忘记了拿起笔电就走,手机落地也是常事。尤其macbook这种U口捉襟见肘的笔电更是如此。从实际使用来看除非是半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的充电差距,一般我们也不会在意充电速度那五六分钟的差别,所以简洁方便保持效率是这类设备的价值所在。
当然此产品也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指示灯亮度过高会影响夜间睡觉(正常来说晚上充电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当然有独立书房电脑房的人也无所谓,像我这样手机早上当闹钟的人来说肯定是要在房间充电并且多数是睡觉充电)。
没有设计独立的开关,充电站一般都是插着电源,需要充电就用,但没有独立开关,使得不用时必须拔电源,不是很方便。当然肯定有人说一点点耗电不拔也行,但本人比较强迫症,看到不充电蓝灯大亮就浑身不爽。
强迫症又来了,那个污迹实在不该出现的,我已经擦过了,原来是很明显的一块黑色污迹,类似石墨,顺手就抹了两下,手指立马黑来,希望这样的情况是偶然的。
瑕不掩瑜,这是一款非常实用的充电U站,家用旅行都很方便,基本涵盖了普通家庭的常用充电设备,充电速度理想,散热良好,作为智能设备普及的今天,是智能家居一个简单实用的入门槛。

kindeng12
校验提示文案
yunbiao
出于隐私和安全,建议马赛克处理
校验提示文案
yunbiao
出于隐私和安全,建议马赛克处理
校验提示文案
kindeng12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