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出门逛街,顺手买了套房子
1
最近逛了北京的各个售楼处,发现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即使是再抢手的楼盘,都给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感觉。你能清楚的看到口罩上方,售楼妹子眼神中的焦虑和渴望。
似乎没见传闻说的楼市回暖,售楼中心火爆。当然疫情期间,人少也正常。
第二件事,很多购房者的付款周期出现问题,已经在走清退流程了。
但是行情和政策通通与我无关。卡妞是刚需置换,所以看到合适的就定下来了,目前正在被开发商催促付款,看来大家都缺钱。
2
正巧最近K计划正在举办购房交流论坛,讨论刚需买房的经验和手法。卡妞也写篇稿子凑个热闹。
但是我只买过三套房,属于小白中的小白,希望房圈大佬高抬贵手,我只是个研究高端信用卡的号主。
本文不会教你如何用房产暴富,也不会给你推荐任何楼盘,只是身为一个北漂,卡妞自己的刚需购房经验分享。
毕竟我一直坚信:1.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2.没有人可以单纯依靠买房来跨越层级
3
关于房子,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话说,特别是那些背井离乡去大城市闯荡的人。
我来北京11年了,一直没停止过租房,租过600块一个月的地下室,也租过12万一平的天价地段。
哎,当年的灵气和才华全没了,我本该是个艺术家,迫于生计成了一名段子手。 无论是住在公寓,还是住在民宅,我租房的执念就是:一定要独门独户的一居室,一定要在繁华的三环内。导致我每个月除了工资还要赚很多稿费,才勉强够付房租。
住的偏远就真的没有尊严感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带你去看看早上7点的天通苑地铁站。
本素材取自网络
4
2015年,我在北京买了一套,可以说是毫无尊严感的房子。
采用了大多数人传统购房手段:账户余额+家族垫资+银行贷款 主要还是依靠家族垫资。 洋房,毛坯,南北通透,法式小区。大师说这个是百年难得一遇的的三阳开泰户型,所以我妈当场拍板交定金,过了几天才想起来告诉我,说她给我弄了套房子。 别人都有的你也应该有,而且有了房子,你应该很快就能嫁出去了。我妈如是说。 房子的美中不足就是面积略大,位置太偏。
小区前面是一条脏兮兮的河,背面充斥着乡土田园风,开发商当时保证说会改善河流,兴修地铁,周边都有规划,配套很快跟上。
五年了!地铁没动静,那条河里的杂草都三米高了。
此处忠告:相信自己的眼睛,你看到的就是你未来的生活,不要相信开发商画的饼,该发展的地方早发展了。
忘了说这套房子的地段了,六环外。距离最近的地铁站10公里。
给大家科普一下,在北京,五环到六环的距离约等于五环到天安门的距离。从这套房子到我单位,直线距离30公里。不开车的话要提前2小时出门,开车就要提前4个小时,因为堵。
5
买房的时候我还没断奶,社会阅历和认知水平都处于小学生阶段,我妈说什么就是什么。
可是我妈对于房产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幼儿园阶段。 出于兴趣爱好,她买了过全国各地数十套房产,全亏了。 我妈偶尔也会烦躁。我就劝她,我说咱买房子不就是图个乐吗。你看你有这么多套房子,春天去南方看花,夏天在东北避暑,秋天去北京看红叶,冬天去海南晒太阳,这多好。 然后她居然信了。多好忽悠的一个人啊。 好在签合同走手续包括装修买家具都是我自己完成的,也算是积累了从买房流程到装修购置的全部经验。 一边上班工作,一边装房子,每次来回60公里,前后1年时间,一个人独立完成。欧式洛可可风格,不算极品,但也差强人意的一套设计。
我可以很自豪的讲,装修的坑我基本踩过一遍了,给大家一个忠告吧:如果条件允许,别买毛坯房。 我TM这辈子都不想看到装修这两个字了。
6
我原本打算在这套精心打造的房子里做一辈子的公主梦,我甚至把500强工作都辞掉了。 但我妈好像逐渐意识到,位置确实有那么一点远。她说这房子还是卖了吧,换近一点的,没准你就能嫁出去了。 房子在中介刚一挂上,就开始狂跌,从高点跌了将近20%。
这套百年难得一遇的好房子,我花了1年时间才终于出手,正正好好赶在疫情之前。 算起来的确赚了,但是刨去装修和家具,应该也就赚个几十万,算上通胀和时间成本没准还有亏损。
这就是我在北京买房卖房的第一个回合。
大费周折,无功无过,还丧失了首套贷资格。
7
我依然怀揣着三环之梦。
但是即使依靠置换和家族垫资,也只够在三环买一套二手房,要多破有多破的那种,看完那些房子我真的想洗眼睛。 后来我把定位放宽到四环了。既然决定去四环,二手房不如新盘,还能省掉中介费和增值税。
然后把比较了三个新盘,都是带装修的期房,差不多的格局和价格。
A楼盘:四环边,均价低,限竞房。周边已经建设成熟,但是看起来有些荒凉。
B楼盘:四环边,均价高,装修好,周边配套完善,看起来最有品质。
C楼盘:三环内,周边在拆迁,均价介于AB之间。
A楼盘最省钱,B楼盘最有档次,C楼盘能直接实现我的三环之梦。
刚需买房,必须懂得取舍。
猜猜我最后选中了哪个。
8
最后,作为一条茁壮成长的好韭菜,总结一下刚需买房的策略。
刚需选房,首先要考虑的是价格。即要买得起,又要供得起。
买房的手法很多,最典型的举全家之力买房手法,就是自有资金配合家族垫资,再通过抵押的方式归还家族垫资,全款和贷款都适用。需要注意很关键的资金周期,稍一不慎就会出现断供的情况,所以慎用杠杆吧。
其他手法其实也都很好操作,今天房产论坛的大佬也会分享一些,此处不多写也不能写。
确定了价格就要开始选房了,价格决定价值。
把你一定坚持的优点,和不能容忍的缺点列出来,然后进行取舍。
每套房子都有优缺点,都是一分钱一分货。
如果在地段上占优势,可能格局和朝向没那么理想;如果交通便利,可能是高密度低品质;如果配套和管理完善,可能车位和物业费超高;如果哪儿哪儿都挑不出毛病,太贵应该就是最大的毛病了;如果物美价廉,肯定还有你没发现的问题,或者开放商很快就要跑路了,或者还有其他的幺蛾子。
刚需买房不能太过苛求,甚至可以放宽对地段、交通、装修、密度、车位、朝向、格局等等因素的要求。毕有地儿住也算安定下来了,别对自己太苛刻。
别为了买房耗尽一生的力气。
9
最后是一些小小的建议。
如果条件相对优越,尽可能选择大一些的开放商,后期少一些麻烦。
如果是用于过渡的房子,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阶层投其所好,想想这些人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但是接盘这种事谁都不敢说。
如果人口不多,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房子。
别为了离单位近去选房子,除非你非常确定自己的一生就耗在这了。
别信什么资深专家推荐,他都不了解你凭什么给你推荐。
新房不用找中介,要亲自去售楼处买房杀价,拒绝中间商赚差价。
别信售楼处画的饼,信你的眼睛,你周边的环境基本就是你未来的家园。
风水这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自己住着舒心就是最好的风水,不用找什么大师。
还有就是这几天最大的一个感触,金钱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值。
细品吧。
10
关于升值空间这种事情,开发商说了不算,专家说的也不算,至于谁说的算,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别指望捡便宜或者押宝,今时不同往日,无论在哪个城市。
正如《安家》里面讲的,大多数人买房是一辈子的事。那么对他们而言房子就是一个消费品,所以讨论升值空间没有意义,也不是你我可以妄自揣测的。
我妈如果不去买那么多房子,我没准就是富二代。
我如果不买房子,没准早就嫁出去了。
反正无论如何,我没见过哪个人是通过单纯买房来实现跨越层级的。
谨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就这些,我去参加购房交流论坛了~

雄关战神
校验提示文案
极简禅系青年
校验提示文案
极简禅系青年
校验提示文案
雄关战神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