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谢稚柳等捐出国宝知多少?看上海博物馆“高山景行” | 同城展拍
2021年9月27日,“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汇聚145件/组捐赠文物,借此展,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博物馆发展的所有捐赠者、文物博物馆工作者以及劳动人民、仁人志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9月28日起,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12月26日。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博物馆尚未成立之前,就已经有收藏家陆续捐赠文物,其中既有以胡惠春、潘达于、谭敬、沈同樾为代表的收藏家,也有包括郑振铎、徐森玉、吴仲超、谢稚柳、陈植等早期文博事业开创者。
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成立之初的文物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接手原上海市立博物馆等1949年前建立的公私博物馆的文物;二、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等国家机构移交的文物;三、国家拨巨款收购征集的文物;四、各界人士和团体捐赠的文物。
1951年,潘达于女士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表示“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上海为华东重要地区,全国人民往来辐凑”,她希望将此二鼎捐赠给当时尚处筹备阶段的上海博物馆展览陈列,使“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群众之观瞻及研究”。
上海博物馆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并较快完成了自己的收藏、展览和研究体系,上海博物馆第一任主持工作的副馆长杨宽先生认为,很大部分“要归功于收藏家的支援”,这种支援包括了友情转让和无偿捐赠。
上海一直是中国文物收藏的半壁江山,青铜、陶瓷、书画、玉器、竹刻、钱币、雕塑、印章等各类艺术品,在上海都有一定的收藏群体,也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收藏大家。以胡惠春、谭敬、沈同樾、顾丽江、乐笃周、孙煜峰、丁燮柔、罗伯昭、李伟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收藏家,踊跃向上海市文管会、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仅在1951年就有154人及团体捐赠各类文物1.3万多件给上海市文管会,希望支持上海博物馆的筹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第一次文物捐赠高潮。文物收藏者通过捐赠的方式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捐赠人中还包括徐森玉、吴仲超、谢稚柳、陈植等早期文博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一面筹策规划行业发展的蓝图,一面用具体行动影响、动员、号召广大群众、收藏家群体,拥护党和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令、文物征集政策,支持文物博物馆工作。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许多藏家将其多年珍藏,包括落实政策返还的文物精品,慷慨地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上博馆藏,巩固和充实了藏品体系,并由此带动了文物捐赠的第二个高潮。曾在上海生活过的海外华人也纷纷将其珍爱的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截止2020年末,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102万余件,所藏珍贵文物逾14万件。馆藏文物中有8.8万多件来自各界人士捐赠,其中珍贵文物3.3万余件,一般文物5.5万余件,捐赠品约占馆藏文物总量的8.6%,馆藏珍贵文物总量的23.6%,捐赠者包括个人和集体。
清雍正 景德镇窑仿汝釉弦纹花盆(一对),胡惠春、王华云 1950年捐赠
到2020年底,上海博物馆的捐赠者人数超过了800位,集体捐赠超过120家,接受捐赠的文物批次更是多达1200多次。社会各界的捐赠者,在各个历史时期,以极大的热情、诚挚的信念,参与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将个人的力量汇入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中。
文物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明 《缂丝佛手花鸟图》,庞维谨、庞增和、庞增祥 1952年捐赠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戴维王
校验提示文案
戴维王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