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GeForce显卡诞生24年了,今天来聊聊它的历史进程

2023-02-17 19:00:10 13点赞 9收藏 14评论

前言

在GeForce系列之前,NV1是NVIDIA创立后的初代产品,它基于二次曲面贴图的方式实现3D效果,主要应用在世嘉游戏机上而不是电脑平台,后来微软Direct 3D这种多边形成像标准成为主流,NVIDIA为此投入大量研发成本,凭借着RIVA系列大展拳脚,尤其是1998年发布的RIVA TNT,这时候NVIDIA就开始初步奠定图形处理器市场地位了。

GeForce系列LOGO至今换了三次GeForce系列LOGO至今换了三次

紧接着NVIDIA顺势在1999年正式创立了GeForce产品线,从此绿色军团长征之路正式开启,1999年至今已经有24年的老历史了,本文我们就来聊聊每一代GeForce显卡那些令人惊叹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勾起大家折腾搞机的美好回忆吧!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Geforce?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正式定义GPU词汇、支持硬件T&L引擎:GeForce 256(1999年)

NVIDIA于1999年8月正式发布第一个GeForce产品——GeForce 256,GPU这个词汇也是由它的诞生伴随而来,它采用了0.22微米制程打造,拥有四条渲染流水线,达到2300万个晶体管,分为SDRAM和DDR SDRAM两种版本,DDR带宽性能基本是SDRAM的两倍,在高分辨率中优势明显。

图为GeForce 256图为GeForce 256

而真正让GeForce 256大方光彩的是它支持硬件T&L引擎,T&L功能实现的坐标转换和光源处理,此前和CPU运算有着巨大的关联,而T&L引擎加入GPU后,相当于释放了CPU大量的运算压力,T&L引擎对于游戏应用特别友好,加上NVIDIA在GeForce系列以前就很注重驱动程序研发,以至于GeForce 256的生命周期甚至延续到了GeForce 5时代。

第二代开始划分产品线:GeForce 2、MX和GO系列(2000~2001年)

GeForce第二代产品是分为面向主流GeForce 2 MX系列、中高端的GeForce 2(GTS、PRO、Ti、Ultra)系列以及全球首款独立移动图形处理器GeForce 2 GO系列,此时GeForce系列已经有基本完整的产品线雏形了,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

图为GeForce 2 MX400图为GeForce 2 MX400

GeForce 2 GTS是GeForce第二代的首款产品,和前代GeForce 256相比,额外增加了第二组TMU,核心频率也大幅度增加至200Mhz,加上第二代硬件T&L引擎支持,游戏性能比前辈更出色,GeForce 2 PRO、Ti和Ultra版本主要是在核心和显存频率方面做加法。而GeForce 2 MX在原有架构上重新规划渲染流水线和频率,成为当时NVIDIA最主流的产品。

全球首款支持DirectX 8的GPU:GeForce 3(2001年)

GeForce 3是第三代GeForce产品了,虽然还是采用4*2条渲染流水线,但是其晶体管数是前代的两倍以上,而GeForce 3最大的优势是率先支持DirectX 8和可编程T&L引擎,DirectX 8拥有全新的顶点着色单元、像素着色单元、全景反锯齿效果等特性,可编程T&L本身也有利于游戏开发。

图为GeForce 3图为GeForce 3

本代产品主要分为GeForce 3、GeForce3 Ti 200和GeForce3 Ti 500,GeForce3 Ti 200相对GeForce 3核心、显存频率以及PCB供电有所调整,但制程工艺有所提升,是作为主流版本进入市场的,而GeForce3 Ti 500规格则是结合两者优势进行规格定位,面向是高端市场,这时候甚至出现了8层PCB的高阶用料产品。

Ti后缀的经典巅峰之作:GeForce 4 Ti和GeForce 4 MX系列(2002年)

第四代GeForce实际上是在第三代基础架构上进行改良,增加额外的顶点着色引擎,支持Accuview高效反锯齿技术,更高的核心和显存频率,显示存储器控制器有算法改进,GeForce 4桌面端主要分为GeForce4 Ti系列和GeForce4 MX系列。

图为GeForce 4 Ti 4200图为GeForce 4 Ti 4200

GeForce4 MX系列主攻的是OEM市场,凭借着性价比和兼容性占据一席之位,而GeForce4 Ti主要成员有GeForce 4 Ti 4200、GeForce 4 Ti 4400和GeForce 4 Ti 4600,因为它们都是采用同一个完整的NV25结构,区别之处只有供电用料、频率等方面,大量厂商推出的GeForce 4 Ti 4200出厂超频版,性能已经等同于跨等级的GeForce 4 Ti 4600,截至今天为止,GeForce 4 Ti 4200依然是历史进程中性价比最高的显卡。

超前技术大汇集:GeForce FX系列(2002~2004年)

第五代GeForce主要分为FX和PCX系列,FX的命名只在这一代出现过,这阶段的亮点是超前技术大汇集,全系列完全支持DirectX 9.0标准,Direct 9.0的游戏画面是剧变程度尤其是纹理效果,FX 5800和FX 5800 Ultra还采用了三星刚量产的GDDR2显存,频率要比DDR高一倍之多,提供更高的带宽,不过代价是发热量不低。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率先支持PCI-E的多款型号,也就是PCX系列。

图为GeForce FX 5200 Ultra图为GeForce FX 5200 Ultra

除了新技术的探路之举,为了应对市场的响应,NVIDIA也选择更成熟的DDR显存技术,发布FX 5900、FX 5600、FX 5200等型号,其中值得一提的是,FX 5200在当时是同级别里面是唯一支持DirectX 9.0型号,致使它的销量一路攀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上一代GeForce 4 MX系列大规模占据主流消费市场。

性能大跃进和SLI技术支持:GeForce 6系列(2004~2006年)

这一代率先亮相最高端的GeForce 6800 Ultra,带来了16条渲染流水线和6组顶点着色的质变规格,同时还采用了当时最新的GDDR3显存,频率突破轻松1GHz,性能相比上代FX旗舰显卡增长两倍以上,这是GeForce系列性能跃进最为夸张的一代产品之一。

图为GeForce 6800 Ultra PCIE图为GeForce 6800 Ultra PCIE

除了性能以外,GeForce 6还增加支持Shader Model 3.0着色、IntelliSample 3.0抗锯齿、PureVideo视频处理等技术,而随着PCI-E平台逐渐占据半壁江山,NVIDIA重新优化并推出3dfx(2000年已被NVIDIA收购)曾经引以为傲的SLI技术,SLI技术能将两张同形号的GeForce 6显卡串联在一起,协调分配工作实现1+1的性能, 最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NVIDIA强大驱动优化以至于全系GeForce 6独显都可用,可玩性非常高。

首款双芯单卡面世:GeForce 7系列(2005~2006年)

GeForce发展到第七代产品,全系列已经是原生支持PCI-E,AGP从此完全淘汰。此时制程工艺来到微米和纳米交接时间段,NVIDIA并没有全系一概使用纳米级制程工艺,首当其冲的GeForce 7800(G70)系列则是使用更为成熟0.11微米,到了中后期阶段的型号才使用80、90纳米,非常理性稳妥的策略。

图为GeForce 7800 GTX图为GeForce 7800 GTX

NVIDIA SLI技术在上一代GeForce 6系列中大获成功,因此NVIDIA把新想法放在了GeForce 7旗舰产品上,诞生出GeForce 7900 GX2怪兽级产品,它支持Quad SLI技术也就是两颗核心放在一张显卡上,理论计算性能爆炸性增长,后期还推出了GeForce 7950 GX2,是前者改进版本,同为两颗G71核心,但是功耗和发热大幅减少。

流处理器统一管理的全新架构:GeForce 8系列(2007~2008年)

第八代GeForce产品采用全新的架构设计,即流处理器接管渲染流水线和像素着色器,结合全新DirectX 10合并渲染流程的方式,使统一的流处理器能处理多方面的数据,运算效率会显著提升,而且DirectX 10本身也带来新的HDR、几何着色引擎技术、Shader Model 4.0支持。

图为GeForce 8800 GTS图为GeForce 8800 GTS

GeForce 8500、GeForce 8600和GeForce 8800系列分别代表着GeForce 8家族主流、中端和高端旗舰三种定位,其中GeForce 8800核心代号为G80的型号,还划分成为GTX、GTS和Ultra三个版本来投放市场,G80核心拥有的晶体管数量是上一代G70两倍之多,加上采用革命性的架构和DirectX 10技术,代表着当时的绝对性能级,而且最强版本GeForce 8800 Ultra还支持最多三路SLI!

GeForce 8基础架构上进一步改进:GeForce 9系列(2008年)

GeForce 9系列大部分型号都是在GeForce 8基础上进行改进,GeForce 9系进化到55纳米和65纳米两种主要制程工艺,比较有权重和话题性的是GeForce 9600 GT和GeForce 9600 GSO,更具性价比取代的是GeForce 8800 GT和GeForce 8800 GS,GT和GSO其实两者规格很相似,后期都是采用G94核心,只不过流处理器数量不一样,而9600 GT系列还推出了节能版,也就是不需要外接电源供电。

图为GeForce 9800 GX2图为GeForce 9800 GX2

除了GeForce 9800 GTX,GeForce 9800系列更多只是调整制程工艺,也就是提升一定频率来提升性能,而GeForce 9800 GTX也是家族中生命周期最长的成员,经历过后期制程工艺升级变成GTX+,到了GeForce 200还在进一步衍生。还有一件捍卫家族荣誉的事情——上一代GeForce 8系列并没有双芯单卡,GeForce 9800 GX2的诞生,又打破了最强计算性能的记录。

全新命名、CUDA架构引入:GeForce 200系列(2008~2009年)

第十代GeForce系列产品迎来了全新的命名方式,不同阶级的GPU使用GTX、GTS、GT以及G为前缀命名,2XX则为后缀命名,GeForce GTX 200家族中代号GT200核心型号,采用了全新的第二代流处理器统一架构,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图形处理而是兼顾并行计算,由此CUDA的概念就引入了,事实证明NVIDIA的做法是非常有远见的,CUDA加速本身是闭源的,但它发展到今天做到了广泛被应用到各个领域。

图为GeForce GTX 280图为GeForce GTX 280

GeForce GTX 200系列是以GeForce GTX 260这个型号进行划分明确的阶级,在它以下的型号,在前期阶段其实不少是GeForce 9改良过后的新产物,比如通过提高频率、显存容量的方式进行,而后期采用了更好的制程工艺进一步改善。而包括GeForce GTX 260以上的型号,都是全新的GT200核心,比较特别的型号是GeForce GTX 260和GeForce GTX 295,它们俩都经历过第二次改版,尤其是GeForce GTX 295第二版,双芯单卡首次从双PCB变成单PCB,散热效率大幅度提升。

迎来全新DirectX 11时代:GeForce 400系列(2010~2011年)

时间节点来到了DirectX 11时代,NVIDIA针对DirectX 11花了大量研发时间成本,终于在2010年3月后手推出新一代旗舰GeForce GTX 470/GTX 480,使之完整支持DirectX 11,特别是GTX 480拥有高达30亿个晶体管和480个CUDA核心,采用最先进的GDDR5显存,并支持C++编程和ECC纠错技术。

图为GeForce GTX 480图为GeForce GTX 480

值得一提的是,DirectX 11有着Tessellation、DirectCompute 11、Shader Model 5.0等技术支持,运行效率和质量相比DirectX 10大大提升,加上GF100核心本来就是针对性优化,GeForce GTX 470/GTX 480一出市场自然就呈现压倒性的优势,当然堆规格的代价就是更高的功耗和发热。

GTX地位奠定、完整版Fermi核心:GeForce 500系列(2010~2012年)

GeForce 500系列继续沿用上一代TSMC 40nm制程工艺,而对于旗舰GTX 580来说,这一代才是真正的Fermi大核心,流处理器数量拥有完整512个,并且得益于工艺成熟,核心和显存频率还有进一步提升,功耗和温度也得到一个均衡性调节,而GTX 590则是新一代的单PCB双芯显卡,实际上可以看作是青春版GTX 580组建双路SLI,因为都是GF110核心代号,只不过相应调节了一些频率。

图为GeForce GTX 560 Ti图为GeForce GTX 560 Ti

从这一代开始,GeForce GTX系列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遍布主流到旗舰型号,同时一个中高端型号必须提一提——那就是GeForce GTX 560 Ti,它合理的CUDA核心分配和超高的核心频率潜力,在当时的中高端同级产品中优势很大,它的Ti后缀意味着致敬了GeForce4 Ti系列的辉煌历史,后来因为有了不错的市场相应,甚至推出了更高流处理器规格的版本。

全新Kepler架构、战术核弹诞生:GeForce 600系列(2012年)

GeForce 600这一代采用了全新28nm制程工艺和Kepler架构,伴随而来的是Apdative VSync(自适应垂直同步)技术、单卡多屏显示技术、基于硬件TXAA抗锯齿、专门处理转码的NVENC单元、支持PCI-E 3.0等新特性,而对于GeForce 600工作模式最重要的变化是——引入GPU Boost动态超频技术,它会根据设定的TDP和运行功耗进行动态频率调整。

图为GeForce GTX 690图为GeForce GTX 690

GPU Boost动态超频技术支持包括GeForce GTX 660之后中高端型号,GeForce GTX 660和GTX 660 Ti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游戏显卡,尤其是GTX 660 Ti因为采用和GeForce GTX 670相同代号的GK104核心,在主流分辨率游戏中表现绝佳。而定位双芯单卡旗舰的GeForce 690是一款被玩家戏称为“战术核”显卡,因为它采用了两颗基本完整的GK104核心(单颗GPU在Boost、显存、流处理器频率无限接近GTX 680,其他规格完全一致),属于真正的双芯卡王,此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第二代Kepler架构、四路泰坦梗:GeForce 700和Titan系列(2012~2014年)

第十五代GeForce图形处理器率先带来的是TITAN系列,属于首款无数字编号特别纪念意义,代表着最强性能单卡地位,初代GeForce TITAN采用了全新GK110核心,拥有71亿个晶体管和2688个CUDA核心,加上着重优化了SMX单元,它的单/双精度的浮点性能达到了历史巅峰高度,还让玩家整出“四路泰坦”的品牌效应,GeForce GTX TITAN Z则是第二个被称为“战术核”的显卡,因为它也是双芯设计。

图为GeForce GTX Titan Z图为GeForce GTX Titan Z

而真正属于游戏玩家的GeForce 700系列,则划分成GK104和GK110两种核心产品,GTX 760和770属于GK104核心,也就是上代Kepler架构的改进版,而应用到GK110核心的是旗舰级GTX 780和GTX 780 Ti,对比通用计算王者的TITAN系列,作为GeForce 700系列最明显的变化是大幅调整了双精度浮点运算性能,当然次旗舰GTX 780它调整的规格要更多一些,比采用非完整的GK110核心、更少的CUDA流处理器等。而GeForce 700家族还有两个特殊型号——GeForce GTX 750与GTX 750 Ti,它们采用第一代Maxwell架构,归宿于GeForce 700系列以便弥补主流级空缺。

28nm工艺下的超高能效比:GeForce 900系列(2014~2015年)

GeForce 900系列依然采用600系列时代的28nm工艺,这种情况下想提升性能同时控制功耗并不易,第一代Maxwell架构主要是通过改进SMX单元提升效能,定位较低的GM107核心轻松达到效果,而采用第二代Maxwell架构的GeForce 900系列,方式更为全面,通过控制核心面积增加SM和多边形单元、提高CUDA核心效率等途径进行。

图为GeForce GTX 980图为GeForce GTX 980

GeForce 900系列还全面支持DirectX 12(支持多核心、多线程优化)、NVIDIA G-Sync、DSR动态分辨率等技术,加之凭借着Maxwell架构高能效比,像GeForce GTX 980、970这两员大将在竞争市场中,是长时间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新一代GTX TITAN X和最终旗舰GTX 980 TI更是一唱一和,即便两者是不一样的GM200核心,但规格除了显存容量账面差距大以外,实际游戏性能差距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是等同于上一代GTX Titan Black和GTX 780 Ti的关系。

迎来全新16nm工艺、GTX 1060成为经典:GeForce 10系列(2016~2018年)

28nm制程工艺一直从GeForce 600系列用到GeForce 900系列,GeForce 10这一代终于迎来了全新的16nm制程,新工艺和Pascal新架构加持下,首发的GTX 1080型号(GP104),核心面积降低的同时晶体管提升至72亿,核心频率大幅度提升,GPU Boost动态加速后轻松突破2GHz,除此之外,Pascal新架构还带来GDDR5X显存、异步运算和VR方面的改进。

图为GeForce GTX 1060 3GB图为GeForce GTX 1060 3GB

GP102大核心旗舰GTX 1080 Ti,它并不是和Titan X来较劲,而是做到了真正的分工明确(游戏和通用计算的王者宝座),削减的硬件规模很小,通过提升核心频率来弥补小差距,这其实和前两代的做法是一样的。GeForce 10系列甜点级型号GTX 1060 6GB更是一代销量神话,在Steam硬件调查数据库中保持了长达6年的占用率第一,直至2022年末才被GTX 1650超越,因为销量绝佳,GTX 1060在后期也形成了3GB、5GB、6GB和6GB GDDR5X四种版本。

实时光线追踪革命时代:GeForce 20系列(2019~2020年)

GeForce 20系列的RTX新命名代表着新一场革命,这一代最大的亮点是全系RTX显卡搭载了RT Core单元,实现了实时光线追踪的支持,这是一场改变游戏界的革命,而其Tensor Core单元不仅是用于辅助光追(DLSS技术),而且对于深度学习领域应用广泛。除此之外,新一代图灵架构和12nm制程工艺,还带来了VRS可变着色、全新设计的RTX SM单元、GDDR6显存等新特性。

图为GeForce RTX 2080 Ti图为GeForce RTX 2080 Ti

GeForce 20系不同阶层的显卡会采用不同的GPU核心,因为它们结构跟以往大有不同,基础频率和Boost频率差值很大要比上一代大很多,借助GPU Boost 4.0频率还能进一步往上探。GeForce 20系列还首次出现Super后缀的型号,属于在原款基础上进一步微调的图灵架构,而针对主流级市场,NVIDIA推出以图灵架构创造的GTX 16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核心规格,也削减了硬件光线追踪的功能,目的是为了取代GeForce 10系列中端以下的型号。

4K光追游戏时代来临:GeForce 30系列(2020~2021年)

GeForce 20系列的出现,无可否认是一场光追革命,实现了从0到1的质变飞跃,而GeForce 30系列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它普及开来,GeForce 30系列基于安培架构和8nm制程工艺打造,采用了第二代RT Core和第三代Tensor Core,有了更强的AI算力DLSS发展到2.0版本,画面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让中端显卡也能畅游,这才是普及的意义。

图为GeForce RTX 3090图为GeForce RTX 3090

除此之外,GeForce 30系列伴随而来的还有NVIDIA Reflex技术、AV1解码、GDDR6X显存、整合INT32 /FP32单元的ALU等新特性,该系列并没有出现Titan RTX第二代产品,旗舰型号RTX 3090和RTX 3090 Ti更多认为是它的替代者,偏向重度创作用途,而本代定位次旗舰的RTX 3080 Ti,和历代GeForce系列一样,是服务于发烧级游戏玩家。

DLSS 3全面升级、旗舰产品实现翻倍提升:GeForce 40系列(2022年~)

最后回到我们所在经历的GeForce 40系列,采用了全新Ada架构和TSMC 4N制程工艺,AD102旗舰核心的GPC单元从上一代旗舰的7组增加至11组,对应CUDA、RT和Tensor核心数量也在暴增,L2缓存比以前足足大了10倍以上,4N制程先进工艺也使其Boost频率达到2520Mhz,比上代旗舰足足高了600~800Mhz,对比上代旗舰实现翻倍提升是常态,尤其是在重度创作和光追游戏领域。

图为GeForce RTX 4090图为GeForce RTX 4090

除了RTX 4090旗舰产品以外,目前GeForce 40家族还有RTX 4080和RTX 4070 Ti两个成员,三者联合瓜分高端消费级显卡市场,除了接下来更亲民的型号,对于旗舰产品来说,可能还存在更高定位的型号,因为目前RTX 4090(AD102核心)在规模上还不是完全体,而在RTX 4090旗舰和RTX 4080次旗舰之间,性能跨度也是相当大,完全可以划分更多新型号。

NVIDIA GeForce显卡诞生24年了,今天来聊聊它的历史进程

GeForce 40系列这一代正处于光线追踪游戏的上升发展期,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光线追踪游戏伴随GeForce 20系列已经诞生四年之久,光追游戏开发逐步进入成熟期,而且是未来的大趋势方向,目前支持RTX光追游戏达到几百个以上,绝大部分都拥有DLSS加持。

另一方面GeForce 40系列还带来更全面的DLSS 3技术,属于画质、帧率以及延迟提升的整套解决方案,尤其通过几乎无损的补帧方式,轻松做到了普遍翻倍性能提升,而在后续更多的全景光线追踪的游戏中,DLSS 3还能进一步发挥更强的实力。

NVIDIA GeForce显卡诞生24年了,今天来聊聊它的历史进程

GeForce 40系列还给我们带来全新NVENC编码器,支持AV1编码这种未来面向主流的格式,而且支持两个编码器协同工作,大幅度缩短视频导出时间,除此之外供电接口设计,全系GeForce 40开始使用12VHPWR这种便捷、先进类型。

还有一方面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其TSMC 4N制程工艺,从前两代图灵架构到现今的Ada架构,核心面积一直是在做减法的,而晶体管数量一直稳步大幅度增长,自然能耗比是飞跃性提升,举个形象的例子就很好了解,这代旗舰RTX 4090和上代旗舰RTX 3090 Ti同样功耗为450W,但是RTX 4090可以做到几乎翻倍的性能提升。

展开 收起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60Ti 公版 显卡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60Ti 公版 显卡

3183.01元起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70 SUPER Founder Edition 显卡 12GB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70 SUPER Founder Edition 显卡 12GB

暂无报价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90 公版显卡 24GB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90 公版显卡 24GB

16689元起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80 SUPER 16GB 公版 显卡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80 SUPER 16GB 公版 显卡

9169元起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80 16G 公版 显卡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80 16G 公版 显卡

9899元起

NVIDIA 英伟达 芯联能 GeForce RTX4060 双风扇万丽 8G独立显卡

NVIDIA 英伟达 芯联能 GeForce RTX4060 双风扇万丽 8G独立显卡

暂无报价

NVIDIA 英伟达 plus会员:T1000 8GB GDDR6 专业显卡 工业包装

NVIDIA 英伟达 plus会员:T1000 8GB GDDR6 专业显卡 工业包装

2769元起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70 Founder Edition公版显卡 全新架构 DLSS 3技术

NVIDIA 英伟达 GeForce RTX 4070 Founder Edition公版显卡 全新架构 DLSS 3技术

5379元起

NVIDIA 英伟达 T400 4GB GDDR6 专业显卡 工业包装

NVIDIA 英伟达 T400 4GB GDDR6 专业显卡 工业包装

1074元起

NVIDIA 英伟达 Tesla系列 GPU深度计算加速显卡 Tesla P4 8G

NVIDIA 英伟达 Tesla系列 GPU深度计算加速显卡 Tesla P4 8G

暂无报价

NVIDIA 英伟达 Quadro P1000 显卡 4GB

NVIDIA 英伟达 Quadro P1000 显卡 4GB

1558.95元起

英伟达(NVIDIA)A800 80G 专业运算卡

英伟达(NVIDIA)A800 80G 专业运算卡

暂无报价

NVIDIA 英伟达 TITAN Xp 12G 显卡

NVIDIA 英伟达 TITAN Xp 12G 显卡

暂无报价

NVIDIA 英伟达 A16 专业运算显卡 16GB

NVIDIA 英伟达 A16 专业运算显卡 16GB

24999元起

芯联能(Coreue)天数智芯智铠50/100通用计算人工智能AICG智能制造卡 智凯50 16G

芯联能(Coreue)天数智芯智铠50/100通用计算人工智能AICG智能制造卡 智凯50 16G

20000元起

NVIDIA Tesla 显卡 H800 80G 计算加速 GPU推理训练高性能显卡 Tesla H800 80G(售价联系客服)

NVIDIA Tesla 显卡 H800 80G 计算加速 GPU推理训练高性能显卡 Tesla H800 80G(售价联系客服)

暂无报价
14评论

  • 精彩
  • 最新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天猫超级红包
距结束::
每天领现金,最高24888元
红包按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9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