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提琴的电影和乐章│人间无法回答
创作立场声明:独立观文艺·时代新性感
这是一部非常古老的电影。情节也非常简单——不得志的教授与不得志的学生,从最开始的互不买账到惺惺相惜,再到最后学生终于名扬四海,老师因病离世。
情节中能算上比较曲折的部分,是老师沈廓与他的音乐家父亲,以及和一起长大、父亲的得意门生崔艺岭之间从相互怨恨到理解的过程。沈廓因与崔艺岭一同向父亲学琴,却没有因为父子关系得到父亲对待崔一样的重视而与父亲渐行渐远。学成之后崔名声大噪,沈廓却在音乐学院里安稳教学,但又因为自己格格不入的教学方法被学校排斥,直到他发现陈科这个和他同样“顽劣”的学生其实是块璞玉,决定好好培养这个天才大提琴手。随着沈廓与陈科逐渐深入的练习和彼此相互熟悉,老师沈廓音乐之路上的心结和牵绊一一展开。大提琴是这其中始终如一的存在,它伴着学生陈科从假装不羁到学会诚恳对待音乐,伴着老师沈廓从逃避与亲人的冲突到学会放下与和解。其中,电影中反复演奏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一首充满乡愁、思念,又不乏悲壮的作品。作为电影主旋律,它既映衬了沈廓怀着对大提琴的热爱的悲壮人生,又代表着电影里那些热爱音乐的人们,对未来的某种殷切希望。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首作品,我又去听了皮亚蒂戈尔斯基(,1903-1976)和杜普蕾的版本。总的来说,还是那句不变的道理,什么样的人拉什么样的音色。成熟多变的皮亚蒂戈尔斯基手里的德沃夏克沉稳老练, 到了杜普蕾手里就幻化成绚丽张扬。
德沃夏克B协是一部被誉为“浪漫主义”的作品。我的理解是,它的整体是宽阔雄壮的,但其中又不乏大提琴、小提琴以及与木管交织刻画而成的柔情。这刚柔间的比对和呼应,正应和了当下年代里主导的创作思潮,浪漫主义。再抛开这一层大背景不说,我们如果回顾当下德沃夏克的创作状态,也不难得出为什么这是一部历久弥新的优秀作品。德沃夏克创作这部协奏曲时正旅居异乡美国,又传来妻子去世的噩耗。于是他将妻子心爱的歌曲《不要管我》加以变化写入第二乐章,寄托哀思,又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到妻子身边、对家乡的眷恋。这既是他对自己的小家庭的思念,也表达了他对“大(国)家”的乡愁。
第一乐章
由圆号在02分16秒处吹出的主题,引出某种宽广又真挚的感人意境,充满着抒情的温暖和深刻的人情味。这一主题也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部分,因为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以某种温柔多变的形态,但又几乎都保持着标志性的原貌,从未与之前的形态形成冲突。
之后大提琴进入,将这引人遐想、回忆的场景变得更加深沉全面,同时又通过弦乐和木管演奏互动的音色差异深化了情绪的对比,因此使得作品具有更大的戏剧性。5分40左右,大提琴以一种悲凉婉转的情绪声音再现主题。
9分24秒,大提琴带动的主题积淀了更丰富的忧郁和哀伤,乐队昂扬的强烈音响使得这种情绪得到成倍的渲染放大、铺陈更加有力。总的看来,整个发展部高潮迭起,最后以胜利的号声庄严宣告,作品升华。
第二乐章
感觉更加具有浪漫主义作品的特点,更加具有戏剧张力。3分40秒处左右木管的明亮音色带入了一个温柔的情绪主题,据说这一部分就是德沃夏克的妻子约瑟菲娜最心爱的歌曲《不要管我》的旋律,被作者加以改编融入,与前处的激越对比鲜明。在这一部分,木管与弦乐之间的相互铺叠和转换,形成了某种强劲的情绪张力。
06分25秒处,主题在圆号上重现,这时加以低音弦乐器均匀陪衬,深化了亲人离世的庄严肃穆,随后大提琴再次加入,音乐又回复乐章开始时那种明朗与宁静交织的气氛,一张一弛。
再起,木管的声音像是从微微光亮的远方传来,悠悠引出独奏大提琴。虽然大提琴延续着与木管的缠绵玩味,但这一部分的琴声传递的情绪明显更加富有活力,像是由木管通过长音和装饰音的相继铺垫托起了旭日光辉,向伤痛告别,一片生机焕发。
第三乐章
大提琴的声音在引子结束后又以一种潇洒的形式呈现,充满着乐观自信。乐曲开始不久,壮丽的英雄主义主题再现,2分40秒左右,乐团奏出铿锵重音之后,又由大提琴为主、或伴随弦乐转入悠扬或欢快,此后又是如此的循环交替。乐曲后段,双簧管带出一首优雅的抒情诗,自此旋律暂别主题,转入某种像是间奏曲、或者舞曲的调调,在这之后再度逐渐加强,直至再回到悲壮激昂(8分50秒处)。10分钟处,乐团合奏再次回到第一乐章的主题,截然不同于最初的哀愁,演奏以高昂的方式进入结尾,辅以木管隐在背景中的声音,保留着最初的一丝柔和的线索,反而以某种更决绝的姿态,音阶式踏在英雄主题之上。
乐曲结束。
这部作品开头的与结尾,聪明地使用了独奏与合奏遥相呼应,它们各自起承转合在不同的情绪之上,完美解决了乐器协奏曲创作在当下遇到的难题——独奏部分如何融入乐团的音色,但又不能让独奏者被乐团合奏所完全淹没。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